你有多害怕孤独?心理学:做完这道测试题,再来看答案!


你有多害怕孤独?心理学:做完这道测试题,再来看答案!


1

先请大家做个心理测试:

独自做事时感到不开心吗?

感到没人可以说话?

无法忍受独处?

觉得没人理解你?

发现自己在等别人的电话或来信?

处于完全孤立状态?

没办法主动与周围的人沟通或接触?

常渴望陪伴?

感到交友困难?

感觉被他人孤立或排斥?

这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孤独感测试题目,每个问题有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四个选项,1-4计分,将每个问题的答案加起来就是总分。得20分则孤独的程度适中,等于或高于25分比较严重,而等于或高于30分就极其严重。

我请几个朋友做了这个测验,发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症状。不知道,你还好吗?


你有多害怕孤独?心理学:做完这道测试题,再来看答案!


2

孤独,大概已经成为了很多人躲不开的词儿,它不再是人人避之不及的敏感话题,而成为心底不可遏制的声音。享受孤独也好,接受孤独也罢,我们都不自觉的开始为孤独寻求解药。在咨询室里,每一个来访者都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来,却都会不约而同的谈到孤独。

朋友曾给我讲过一个她自己的故事。

某天,周末,她一个人早起买了新鲜的排骨和蔬菜,给自己做了一汤两菜,正午,和着阳光,享受着自己亲自下厨的美味,无限满足。突然,闺蜜打电话来,问:

“你在干嘛?”

“吃饭!”

“一个人?”

“对啊,一个人。”

“好可怜啊,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不结婚就是这样,连吃饭都没人陪,我得赶紧帮你物色个男朋友……”

朋友无法领受闺蜜的好意,匆匆挂了电话,面对着一桌子的美食,再也没了胃口,嚎啕大哭起来。朋友对我说:“那个时候,就是一种孤独感猝不及防的向你袭来,躲也躲不开。”

我说:“可是你明明在接电话前,还很享受,并不孤独。”

她说:“是啊,一瞬间好像就全变了。”

“所以,你究竟害怕的是孤独,还是别人觉得你孤独?”我追问。

“大概是后者吧,其实一个人并不代表孤独,如果不被闺蜜撕破这张纸,我真的过得还不错,只是不太习惯变成别人眼中的‘可怜人’而已。” 朋友如实相告。

一个人,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不结婚,做了传统观念里的“异类”,孤独,便是不可避免的。有个读者朋友问我:“孤独和特立独行是什么关系?”

我说:“特立独行大概注定孤独,并不是这其中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是,我们不太习惯和别人不一样,走了一条不同的路,还要求得到别人理解,求之不得,便孤独了。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

“我们一方面不允许别人孤独,另一方面我们害怕孤独。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所以要把别人从孤独里拉出来,接受公众的检视;同时我们也害怕孤独,所以不断地被迫宣示:我不孤独。”


你有多害怕孤独?心理学:做完这道测试题,再来看答案!


3

有一个必然孤独的群体叫创业者,所谓创业,即创造“新的事业”,前无古人,无所借鉴,每一步都摸索着前进,孤独,是难以避免的。

记得有一个创业的朋友对我说: “自从06年创业以来,似乎一直都处在轻度抑郁的状态,好像不敢高兴,因为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趁早”品牌的创始人王潇在自己的书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她和先生一起在客厅看电视,突然泣不成声的哭起来,先生不解,问:“发生了什么?”

王潇说:“觉得这些年,做什么都是一个人”。

先生更加不解,说:“你不是一个人,你还有我啊?”。

她回答:“就是一个人,一个人做所有的事”。

王潇口中的“一个人”,大概不是埋怨先生不曾给予支持,而是作为一个创业者,所有事儿都要一个人扛,所有的决策都需要自己来做。

这些事,终究只能自己完成,先生可以帮忙的实在有限。


你有多害怕孤独?心理学:做完这道测试题,再来看答案!


4

孤独这个词儿,离我们越来越近,除了工作太忙,生活太累,社交网络太发达,大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社会越来越强调多元与个性。

蒋勋说:“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做最大的压抑时,人性便无法彰显了。”

是的,每个人注定不同,当每个人都在强调“做自己”,走一条特立独行的路,孤独变成了相伴相生的产物。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感情机制必不可少。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本身比较弱小,而且缺乏内在的速度和能量,用一位研究者的话说,是“美味的行尸走肉”。几千年来我们能存活下来的秘诀,在于我们是群居动物,会集体行动抵御危险。在群体中我们会更有安全感,所以如果我们经常单独行动,内心的报警就会拉响,会孤独,会焦躁。

但是,孤独终究是好事,是一个人在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只是,我们太习惯“大同”,还不太适应而已。

当每个人都能接受自己的不同,并最大程度的包容他人的“特立独行”,在求同存异间,孤独感大概才会慢慢消退。


作者:若杉,心理咨询师。已出版作品《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个人公众号:若杉生活(Rosan_lif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