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裡山火,並非偶然


木裡山火,並非偶然


pixabay.com

撰文 | 夏志堅

● ● ●

從3月31日被閃電擊中的那棵雲南松引燃周圍的枯枝落葉開始算起,時間已經過去了近一個月,然而木裡山火的影響仍然沒有完全散去。

4月16日晚,涼山州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其微博“微涼山”上更新了木裡山火的最新情況:“木裡縣雅礱江鎮立爾村森林火災火場無明火、無煙點。今日投入160人全覆蓋巡查清理闇火。”

木裡山火共造成了31人死亡,這是自1998年以來當地發生的首次致人死亡火情 [1]。作為全國重點一級森林火險縣,森林火災就如達摩克利斯之劍一般,始終懸在這個森林覆蓋率達到67.3%、活立木蓄積量佔到全國1%的國家級貧困縣的頭頂。

這場人員傷亡慘重的大火,除了暴露出當前機構改革造成的管理混亂和基層防火投入不足等問題之外 [1],日益暖幹化的氣候和森林中越積越多的燃料,也是需要注意的另外兩個不容忽視的現實。

氣候變化可能會讓火災發生日漸頻繁

木裡山火發生的原因為雷擊起火,屬於自然因素,這一點曾受到許多人的質疑。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森林火災發生的原因一般都是由人造成的——無論是故意縱火,還是無心之過。對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來說,這樣的認知可能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對於木裡,這一點卻不完全適用。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 Lingxiao Ying 等人在2018年曾發表一篇名為《中國林火特徵:空間格局和決定因素的閾值》(Forest fir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Spatial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with thresholds)的論文。文中,研究者將中國森林火災的起火原因分為娛樂起火、文化起火、產業起火和雷擊起火四類,其中雷擊起火的佔比不到1%。在中國1699個發生過森林火災的縣裡,只有6個縣的火災主因是雷擊起火,而木裡就是這1/6。[2]

另一篇於2009年發表的論文《木裡縣森林火情分析及預防措施》也印證了這一說法。根據這篇論文的數據,2005-2008年木裡共發生森林火災60次,其中雷擊火引發的火災達到了21次,佔已查明起火原因的火災總數的46.7% [3]。這意味著,雷擊火在木裡縣的森林火災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雷擊火是雷暴形成的“連續電流”接觸地面具備燃燒條件的可燃物發生的火災,發生的兩個重要條件是雷暴和可燃物。

最近的研究表明,氣候的暖幹化,使得乾雷暴發生的頻率增加,可能會讓當地的森林火災變得越來越頻繁。

3月14日,南京林業大學的宋蝶等人發表在《安徽農業科學》上的一篇名為“我國西南森林雷電環境研究——以四川木裡為例”的論文中就寫道:“包括四川木裡地區在內的西南地區作為我國天然森林資源的重要分佈區域,氣候變化正朝著‘暖而幹’的方向進行。研究表明,氣候變暖可使閃電頻率增加30%-40%,隨著雲地閃數量的上升,尤其是乾雷暴的頻發,雷擊火所需的氣象條件充足,森林雷擊火發生頻率會增加。”

通過對當地氣象數據的統計分析,作者指出當地的雲地閃頻次在12月、3月、8月和10月與氣溫呈現出了較強的正相關、同時與降水量呈現出了相對較弱的負相關關係,他們認為“木裡地區的逐漸升溫與緩慢乾旱共同作用,會使這些月份雲地閃呈現增長趨勢,特別是春季的3月和秋季的10月,也正是傳統森林雷擊火的高發季。” [4]

現實似乎印證了科學家們的預測。3月的最後一天,一道閃電穿透了一棵樹齡大約80年的雲南松,釀成了這次損失慘重的大火。

而已有的研究顯示,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國整個西南地區在未來可能都會面臨火災頻發的情況。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的田曉瑞等人2017年發表在《林業科學》上的一篇名為“氣候變化對中國森林火險的影響”的論文中這樣寫道:“1976-2010年我國的森林火險指數表現出增加趨勢。氣候模式對氣溫與降水的模擬基本和觀測值一直,其預測的2021-2050年我國森林分佈區的平均氣溫和降水量都將有所增加,導致火險期氣候呈現暖幹化變化趨勢,大部分區域的火險指數將升高,尤其南方比北方林區的增幅更加顯著,華北和西南地區將是未來森林火災預防的重點區域。” [5]

“我國西南森林雷電環境研究——以四川木裡為例”一文的通訊作者、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楊豔蓉告訴《知識分子》,此次的木裡大火不是一次簡單的偶發森林大火,而“應該是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目前全球氣候變暖下,西南地區乾旱化凸顯。在‘暖’的環境下,雷電活動會增加。研究表明,溫度每升高1℃,雷電活動度會增加5-6%;在‘幹’的環境下,雷電中更易引起災害的‘乾雷暴’會增加。”楊豔蓉在郵件中寫道。

實際上,不只是木裡,也不只是中國,氣候變化帶來的山火頻發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科羅拉多大學的景觀生態學家 Tania Schoennagel 和她的研究團隊去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受到氣候變化影響,從1979 年-2013年,全球的火災季節整體延長了19%,其中北美是受影響最大的地區 [6]。

2018年,美國加州發生了近60起過火面積超過400公頃的火災,其中包括震驚全球的“營溪大火”——這場大火一共造成了84人死亡,過火面積超過62000公頃,燒燬了超過18000棟建築。加州大火頻發的背後,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當地氣候變得越來越乾燥、高溫密切相關 [7]。

加州政府去年8月發佈的《加州第四次氣候變化評估》(California’s Fourth Climate Change Assessment)預計,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上升的話,到2100年之前,加州每年發生野火的陸地面積將會增加77% [8]。

堆積的燃料讓火情變得難以控制


此次木裡山火發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被雷擊的雲南松引燃了周圍豐富的枯枝落葉。林地中常年累積下來的深厚的腐質層為火勢蔓延提供了充足的燃料,甚至可能引發爆燃。

根據現有的國家政策,森林一旦發生火災之後,首要的事情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消滅火情。國家林業局在2016年制定的《全國森林防火規劃(2016-2025年)》中要求,火災發生之後24小時撲滅火災率要達到95%以上、森林火災受害率(即受害森林面積與森林總面積的比值)穩定控制在0.9‰以內。

這頗有點像1935年美國林務局一項名為“早上10點規則”的滅火政策——林務局一旦在公共土地發現新的火情,應當在次日早上10點前將其撲滅。剛開始的時候,林務局的這項政策還有些效果,但隨後人們逐漸發現一旦出現火情,火勢就會變得越來越難以控制。

全球研究氣候變化對野火影響的權威之一、哥倫比亞大學的生物氣候學家 Park Williams在營溪大火發生之後接受《大西洋月刊》採訪時表示,在面對森林火災之類的野火時,人類應該報以尊重的態度,尤其在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

“美國西部火災的持續增長是不可避免的。這一趨勢將不可避免地持續下去,如果公眾理解這一點的話,他們將會對目前看來太過冒險或無情的管理手段更加寬容。” Williams說。

Williams 口中所謂的“太過冒險或無情的管理手段”是指在可控的條件下,尊重野火想燒的“意願”,讓它燒起來。這樣做的原因是小範圍自然發生的林火可以及時清理掉累積在森林中的枯枝落葉等燃料,從而避免破壞性森林大火的發生 [7]。

木裡火災發生之後,楊豔蓉也認為:“森林自然火災從生態角度講,是會促進森林更新與演替的;木裡的森林可燃物載量應該比較高,才會導致燃燒和復燃。”

海南省森林防控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劉福堂亦持有類似的觀點。在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他表示:“有些我們無法直接撲救的火,只能量力而行,不能硬撲硬打。野火也有促進新生的作用,不是所有火災都只有壞處。” [1]

然而在中國當前的森林管理體制中,“量力而行”並不容易。如果未能達到上級傳達的防火要求,地方負責人可能會因此受到嚴格的處罰。

根據《南方週末》的報道,涼山州林業局2017年的一份會議文件顯示,森林火災受害率連續兩年超過上級下達控制指標的,視情節給予有關責任人警告、記過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記大過處分。而根據《新京報》的報道,在今年2月木裡縣組織召開的川滇兩省三州九縣(市)護林防火聯防會議上,木裡縣提出了要將森林火災損失率控制在1‰以下的目標 [9]。

逝者已逝。未來如何更加更加科學、全面地認識森林火災,並採取合理的應對措施,以避免類似悲劇的再次發生,也許才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http://www.infzm.com/contents/147505

[2] Ying L, Han J, Du Y, et al. Forest fir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Spatial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with threshold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8: 345-354.

[3] 鄧武喜, 夏筱竹. 木裡縣森林火情分析及防範措施[J]. 四川林業科技, 2009(6):126-127.

[4] 宋蝶,楊豔蓉,王聖燕,李萍,徐毅,梁麗.我國西南森林雷電環境研究——以四川木裡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04):219-223.

[5] 田曉瑞,舒立福,趙鳳君,王明玉.氣候變化對中國森林火險的影響[J].林業科學,2017,53(07):159-169.

[6] Schoennagel T, Balch J K, BrenkertsmithH, et al. Adapt to more wildfire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n forests as climate change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7, 114(18): 4582-4590.

[7]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58649.html

[8]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6090-0

[9]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9/04/03/563924.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