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观念 转思路 转作风

近日,人民日报侠客岛分享岛叔老家的事引起热议,“群众无感,干部不满”成为讨论热点,文章剑指当前扶贫工作之怪象:扶贫干部任劳任劳任怨工作得不到认可,困难群众接受扶持帮助却毫不领情。事实上,“群众无感,干部不满”不仅仅体现在发展落后地区的扶贫战线上,在很多非贫困地区甚至在北京地区,这一现象也较为普遍,“干部群众都不满意”俨然已成为了基层工作的常态。

为何出现“群众无感、干部不满”的现象?为何百姓“有怨言”、干部“很受伤”?看似是基层干部受了委屈,实际反映的是广大干部在基层治理上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是基层干部观念过于陈旧,不能适应当前群众多变的需求。当前群众权利意识越来越强,义务意识却不断弱化,为人民服务简单的庸俗化为市场关系中的“服务”,群众以“雇主”的心态要求干部时,不仅群众会面临期望过高的窘境,干部也会感到不适并有“委屈感”,干群关系“扭曲”。

二是基层干部工作方式方法落后,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化解基层矛盾。例如,有些干部在处理问题时打“感情牌”,只从情绪上安抚群众,但事情却不给解决,看似问题解决,过后矛盾重新出现。还有基层干部在拆违过程中,与群众协商,拿钱解决“违建”,导致群众不能充分认识到违建的本质。

三是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务实,好人主义、形式主义浮现。政府厘不清界限,一些问题完全通过市场可以解决,政府却自己兜底,造成群众“巨婴心态”。有些干部形式主义严重,按照要求下村了、去群众家里了,坐群众家里一天,什么却没做,“到点下班”造成群众反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如何破解“群众无感、干部不满”的基层治理困局,是我们昌平区基层干部当下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

转观念。基层干部要转变自身观念,坚持把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立场,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要。坚持把自治、法治、德治作为根本方式,努力构建基层社会善治新体系。基层干部不仅是服务者,也是群众观念的培育者,要把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动员起来,让他们成为社会治理的一员,培养群众的“公民意识”与主人翁观念,让他们自觉参与到疏解整治促提升、门前三包等社会治理事务中去,而不是等着“政府服务”。通过基层干部观念的改变,带动群众观念改变,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有机更新。

转思路。基层干部要转变工作思路,自觉学习“枫桥经验”,实现基层治理方式、治理能力现代化。熟悉基层的人都知道,群众工作是一项实践艺术,不是简单的田间地头闲聊,尤其是在北京地区,群众利益涉及面广,一旦工作方法稍有不对,可能引起群体事件。我们群众工作的方式就需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老想着用“老办法”做新时代群众的工作,是行不通的。例如,面对12345热线重点工作任务,我们要创新工作方法,自觉走在“热线前”,提前了解村、社区的相关情况,通过摸底调查、走村入户,做好问题台账,积极解决问题,践行“枫桥经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提高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

转作风。基层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敢于担当、敢于作为,提高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基层干部亟需提高工作执行力,要有“马上就办”的思想态度和行动能力,坚决杜绝“等一等”“放一放”“走一走”等惯性做法,要以最快速度为民排忧解难,俯下身子,倾听群众的心声,解决群众的难题。纪检部门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对形式主义、走过场等问题严肃问责,强化干部担当,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是大变革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格局,努力探索出时代需要、差异化、群众有需求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扎实提高治理成效,走出“群众无感、干部不满”的基层治理困局,让人民群众共享治理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