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出自哪裡、很是喜歡這句詩詞,求高人解讀?

傅君-H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出自北宋詩文大家王庭堅的《雜詩七首》其一,原文如下: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古人寫詩,喜歡應用典故。如果不瞭解每一句詩詞其中的典故,就會對詩歌的理解產生偏頗,讀不懂得詩人真正要表達的意思。

“蘧廬、綠鬢、鹿、魚”都有相應的典故和出處,體現了黃庭堅的詩風——“無一字無來處”。

典故對於古人來說很熟悉,沒有理解上的困難,但是對於現代人來說,由於對典故不瞭解,又脫離了全詩的基調,會給理解上帶來困惑。

“蘧廬”的說法,典出《莊子·集釋》:“仁義,先王之蘧廬,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此中的“蘧廬”就是古代驛站中供人休息的房子,也就是旅館。

“綠鬢”常見於古詩文,綠鬢和朱顏相對,並不是指顏色,而是指明暗對比,朱、黃表示明亮,綠、烏表示暗淡。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蘊含著的是道家的思想,人生在世,不過是在旅館暫宿,一轉眼青絲就成白髮,何必苦苦追逐?表達了詩人灑脫、達觀的人生態度。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這句詩歌中,同樣也分別應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真得鹿”,一個是“夢為魚”。很顯然,詩中的“鹿和魚”已經不再是現實世界我們所認為的鹿和魚,而是別有所指。


“真得鹿”典出《列子·周穆王》的“蕉鹿夢”的故事:

話說鄭國有一個砍柴人,有一天正當他聚精會神地在深山砍柴,突然跳出來一隻受到驚嚇的鹿。砍柴人一斧子扔出去,打死了鹿。但是他一個人,卻沒有力氣將鹿帶回家。於是他把鹿藏在一個隱蔽的地方,用芭蕉葉蓋了起來。

出來砍柴,意外得鹿,砍柴人心裡很高興,哼著小調回家了,準備和妻子一起來把鹿扛回去。但是當他回到深山裡,卻找不到了鹿。原來是他回家的路上,擔心忘了藏鹿的地方,一直自言自語,被一個路人聽到,路人到他藏鹿的地方,把鹿偷走了。

路人把得鹿的經過告訴了妻子,妻子卻罵他:“深山老林哪有什麼砍柴人,你做夢吧,你遇到了鹿就是你的,不是你從砍柴人那裡偷來的。”

砍柴人的妻子沒有見到鹿,以為他說謊,於是罵了他:“哪裡有什麼鹿,怕是你做白日夢吧!”

砍柴人不甘心丟了鹿,晚上做夢,夢到了路人偷了自己的鹿。於是兩人為了爭奪鹿,見了官。砍柴人真得了鹿,卻被妻子說成了白日做夢;路人本不該得鹿,也被妻子說成了白日做夢。事實成了夢,夢也成了事實。砍柴人夢見路人偷了鹿,卻把夢當成了真相。

“鹿”是一種財富和權勢的象徵,也可以是名氣和聲望的象徵,你以為得到了就是真實的,但是也可能是虛幻的。

得之如夢,失之如幻,真是得失無常。就像那些一夜出名的人,今天你可能被團隊打造成大神,明天可能跌下神壇成路人;今天你可能是億萬富翁,明天可能成百萬負翁。真正的“鹿”有幾人能得,又有幾人能真正擁有?

“夢為魚”典出《莊子·大宗師》孔子和顏回的對話:

“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翻譯過來就是,你夢到自己是鳥,便會振翅直飛藍天,夢到自己是魚,便會搖尾潛入深淵。夢中的你,可以是鳥也可能是魚,但鳥和魚並不是真的你。

就像有些人,由於擁有財富就自認為高人一等,專業上有突出成就就自認為是全領域專家,這是把自己的幻覺當現實。最後一定是人設崩塌,幻像破滅,迴歸真實的自我。

人生如幻,富貴如夢。“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闡述的就是道家的人生態度,財富地位名聲等身外之物,就像驛站中的訪客,來了又走,又有誰能留得住。

終日以為自己是高大上的形象,卻不是真正的自我,不過是一個幻影。所以人生苦短,要守住本心,不必去追求虛幻的東西,這樣才能活得逍遙自在,開心快樂。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頭條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這句詩出自宋代文人黃庭堅的《雜詩七首》,全詩為:

此身天地一蘧(音qu)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黃庭堅的詩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讀懂難、賞析難、傳授難。這三個特點直接道明瞭黃庭堅的寫作風格:奪胎換骨、點鐵成金。

簡單來說,黃庭堅的詩詞極善用典,而且法度嚴謹,說理細密。

將黃庭堅的寫作風格代入到這首詩裡,不難發現這簡單的28個字裡,竟然包含了至少4個典故:蘧廬、綠鬢、真得鹿、夢為魚。

蘧廬,就是旅店驛站。

綠鬢,就是青絲華髮。

真得鹿,有人說是蕉鹿夢的典故,有人說是逐鹿天下的典故。

夢為魚,有人說是夢為魚而沒於淵的典故,有人說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典故。

真得鹿與夢為魚各有兩個典故,一一對應,具體在這首詩裡該採用哪一種,則需要聯繫前兩句(前兩句的用典,爭議不大)。

先來看看詩的前兩句:“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梳。”

祗樹翻譯: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了,世間之瑣事將青絲消磨成白髮;這命運輪轉的身軀啊,就如同寄宿荒野的旅舍一般,來了無數過客,依舊破敗不堪。

通譯:這句軀體就如同天地間的一件旅舍;世間之事如同一把梳子,在這件旅舍裡,將青絲一天天的梳作白髮。

從前兩句詩裡,細細品來,只有一個意思:青絲易老、鬱不得志。如此,黃庭堅的這首詩,則應表達對壯志未酬的遺憾。

黃庭堅自幼聰穎好學,6歲時便寫下:“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8歲時更是自信地寫道:“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

小小年紀,可謂壯志在胸。

21歲考中進士,更是青年得志。然而,在當了數年的縣官之後,黃庭堅開始擔任編修史書的文官,而且官職並未有什麼提升。

紹聖年間,黃庭堅因《神宗實錄》遭人陷害,被貶黔州,後又被貶到戎州。在此期間,黃庭堅的恩師蘇軾也因文遭貶,被貶到了海南島。

一系列的打擊,使得黃庭堅少年時期的壯志,如同綠鬢白髮一般被消磨殆盡。這首《雜詩》,也正是出自這一時期(亦或靠後)。

如此一來,真得鹿便應該指的是逐鹿天下,夢為魚則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詩的後兩軍:“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祗樹翻譯:大亂群雄起,秦王失其鹿,天下英豪得之即為王;世間多草莽,都想當秦王,殊不知皆是砧板之肉爾。

通譯:畢竟這個天下能夠得到秦王之路的,只有那麼幾個人;村野匹夫就不要做白日夢了,你們只是人家的砧板之魚肉,任人宰割。

整首詩翻譯過來的話,就是:

老夫這大半輩子就這麼過去了,原本想著征服星辰大海,現如今卻被星海給按在地上摩擦。悔悟啊!悔悟!原來,海賊王只有一個男人,其他人終究是餐前開胃菜,老夫亦是炮灰兒矣。

最後,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祗樹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出自哪裡、很是喜歡這句詩詞,求高人解讀?

一.出處:

出自宋代黃庭堅《雜詩》: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二.鹿和魚的意象

理解這兩句詩,關鍵在於理解“鹿”和“魚”的意象。

鹿的意象。

《史記·淮陰侯列傳》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魏徵《述懷》中說:中原還逐鹿,投筆事戎軒。

鹿為獵取的對象,比喻帝位,逐鹿意指喻群雄並起,爭奪政權爭奪天下。但是正如詩作者所言,豪傑並起,天只有一塊,雄心勃勃那麼多人有幾個能如意呢?

周易《屯》卦六三說: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從凡人來講,不敢問鼎,但追求的東西同樣也何其的多。金錢地位美女愛情,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人生難得幾時消停。可是又有幾人能如意呢?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既然逐而難得甚至就不能得,聰明的君子見微知著就選擇放棄。可是有幾個又能做到呢?

所以有了“蕉葉覆鹿”的故事

春秋時, 鄭國一個樵夫打死一隻鹿,怕被別人看見,就把它藏在坑中,蓋上蕉葉。後來他去取鹿時,卻忘了所藏鹿的地方,於是就以為是一場夢。可是另外一個人,在無意之中發現了那頭鹿,並據為已有。那個樵夫知道這事兒後,懷疑是自己的鹿子,一去看果然是那頭鹿,結果心懷一肚子難受。

人生得失榮辱悲喜實不由心啊。

魚的意象。

魚,有豐收快樂的象徵。《詩經》《魚麗》之詩,盛大的酒席,豐富的魚宴,表達了豐收的喜悅和快樂。年年有餘,幾乎全部用魚兒的形象來表達。

魚,也有愛情幸福婚姻的象徵。雙魚配,魚水情深之類為人耳熟能詳。

魚,也是地位的象徵。出有車,食有魚是地位和待遇的象徵。

但是濠梁之辨似乎又告訴我們,人其實真的並不知道魚兒之樂啊。所謂的知道魚之樂,其實是詭辯。魚非能自入人的口食,撒網搬罾下罩安地籠,其實有百般辛苦而並不一定有所得。曾天追逐富足快樂、地位和幸福,可他們卻難得進入生活這張“網”啊。

三.詩意: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這一身啊,就像茫茫天地之中,一處驛站邊的小房子;房子裡邊雖然不斷有不同的人事進出往復發生,卻無一樣是房子自己的。紅塵煩囂,歲月無數,很快磨光鬢角的毛髮,人生卻並未有多少值得慶幸的事情留在自己的身體內。

雖然心懷夢想,有許多辛苦遭逢,可有幾個真的得到個人實現呢?可悲的是,還並無人能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依然毫不覺悟地在滾滾紅塵中做著黃粱美夢呢。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人生其實不一定是這樣子悲情的。但是,進而思退,得而患失,晴備雨傘,也總是必要的。

時者位也,位者勢也,勢者術也。位勢術,均不可須臾離“道”哉。


水煮周易


詩名《雜詩》,其意近於《無題》,即不能題,不敢題,不願意也。作者是黃庭堅。

黃庭堅的詩,非宗師不敢翻譯,哪怕是宗師級人物也不敢說翻譯得對,何況我等鄙薄之人?只能咬牙切齒做無知無畏狀強行翻譯,卻不知對錯,亦不知幻真。

此身天地一蘧廬,

蘧廬,指只能住一宿的驛館(旅店)。典出自《莊子外篇天運》,是形容仁義的,從此詩來看,應當只是原意。

意譯為:人生就像是天地間的一個只能住一次的旅館。

世事消磨綠鬢疏。

綠鬢,指美好的頭髮,多用於形容女子的貌美,從此詩看,應當是說年華,結合後面的“疏”字,即年華老去之意。

意譯為,被人間萬事消磨得年華老去。

畢竟幾人真得鹿,

得鹿,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故事很長,我精簡一下大意為,砍柴人遇一鹿,殺之,擔人被人所見,藏之。後忘藏鹿地點,以為是夢,在路上說此事,一人聞之,依其所言,找到鹿。回家後與妻子說一砍柴人夢到鹿卻不知何處,我得之,他做之夢成真。妻子反問是否你在做夢,夢到砍柴人得鹿。不是他夢成真,而是你夢成真。丈夫說,我已得鹿,何必在意是他夢還是我夢?砍柴人日有所思,晚上夢見到藏鹿之地,亦夢見拿鹿之人,第二天按夢中線索找到拿鹿之人,兩人爭執,於是找到法官,法官說,真得到鹿時說是夢,夢到鹿時說是真。他得到鹿,你要爭這隻鹿,他妻子又說都是夢,並無人得到鹿,此鹿在此,你們二人平分即可。此事鄭王得知後說,法官莫非是在夢中讓他們分鹿?然後問此事於相國,相思說,是夢非夢,我亦不清,只能黃帝和孔聖人才可,且聽法官之言就好。

解釋為:畢竟才有多少人得到了想要的生活。

不知終日夢為魚。

為魚,變成魚。指年當若沒有大禹治水,估計現在所有的人都變成了魚。後來引伸為磨難之意。

字面意思應當是,不知道整日的磨難只是在夢裡。

如果結合上下句,詩的大意應為,人生不復,年華漸老,得失如夢。

附2:(於2019年4月24日16:57分添加)

以上的那個解釋可能是錯的,如果是議論或讀後感,我就知錯不改了。因為更改會影響推薦幾率。但這個真不行,會誤導人的!若是誤導成年人也就罷了,若是誤導了學生小可不能像那些官員一樣,會受不了的!

緣由如下。4月18日,一名ID為含羞草LLM的人留言說“夢為魚”可不可以理解為“夢為魚而沒於淵”呢?這一節出自《莊子·大宗師》,原文為“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 夢為魚而沒於淵。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

當時小可在判斷典故的時候,也看到了這一節,但沒有用。就是因為這一句話放進詩裡無法解釋或者翻譯,而且情感基調也和全詩不符。何況三句已經說夢了,四句還說,豈不是重複麼?但是小可對自己關於“為魚”的解釋總感覺在某一處有些脫節,就像兩個完全無法咬合的齒輪一樣。而莊子的“夢為魚”就像一個誘餌一樣在黑夜裡發著光。

我是一個抵抗力很差的人!

於是這幾天總是想著這個事,只好再次窮思一番,設想如果“夢為魚”真是莊子的“夢為魚”應當如何解釋才更好。畢竟那個“夢”字被我不該忽略地忽略了。

找到了!

重要的不是“夢中變成鳥可以飛翔,變成魚可以潛游”,而是後面那一句“其覺者乎?其夢者乎?”(你是醒著人呢?還是做夢的人呢?),後面還有“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形容快樂很感的意思)。

如果是這樣,那麼“不知終日夢為魚”可以解為:(世人或者我)從早到晚(忙碌奔波)都不知道是身在夢中還是身處現實。也就是說這一句真正的解釋不是夢為魚,而是“覺者乎?其夢者乎?”,是現實還是夢呢?

在此,再次感謝含羞草LLM質疑和啟發,不得不說,您的觀點是對的,我是不是可以無恥地說一聲,遲到的正義也是正義?

……

另:我寫的這個問答,夢耶?非耶?


附:關於“為魚”沒有選擇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狡辯。(如今看來這是錯的,但還是不改了,權當給自己一個警示!這是一個反面教材)

小可認為,“為魚”的典故出自於《左傳昭公元年》“劉子曰: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吾與子弁冕端委,以治民臨諸侯,禹之力也。”,指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意為為,若不是大禹治水,現在我們所有的人都變成了水裡的魚。神宋朝張耒有詩“吾衰也久矣,豈復憚為魚。”即是此意。白居易有一句“不爾民為魚,大哉禹之績。”也是此意,杜甫“一國實三公,萬人欲為魚。”更是此意,所以,此處不是莊子的是魚非魚,而是大禹的萬民為魚。

從基調和全詩邏輯來看,這首詩特別消極,憂傷。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毫無憂傷之意。反而有一種哲學之美。亦如莊周夢蝶。第一句說人生只一次,第二句說年華漸老,第三句說得失如夢,那麼第四句只能是遞進,卻不會是轉折成高興快樂之意。這種比例反不如我所舉的比例高。


亦有所思


這句詩文出自黃庭堅《雜詩七首》這句詩的解釋如下:人世變幻無窮,能有幾人得到富貴呢?人們只是活得像是幻想中的自己罷了。

黃庭堅作為北宋中期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詩歌喜以"脫胎換骨"法寫文章,將內容置換為時事這位江西詩派領頭人物,將宋時詩歌寫作善用典故這一點進行發揚光大,與這首詩歌中也可見一斑。

"畢竟幾人真得鹿"就是化用自《列子·周穆王》中蕉鹿夢的典故,以鹿代"祿"比喻人世間的功名富貴,以此說明人世無窮的虛幻、難以捉摸。

鄭國有個砍柴人偶然打死了一頭鹿,怕別人知道,就把鹿藏在壕溝裡,並用蕉葉覆蓋,卻忘記了自己藏在了什麼地方,一路自言自語,以為自己做夢打死了鹿。一個路人聽到了砍柴人的話,真的在蕉葉下發現了鹿,回家和妻子說:"事實和砍柴人的夢一樣啊!"妻子說;"是你做夢夢見砍柴人得到了鹿吧?真有砍柴人存在嗎?現在得到了鹿,只是你的美夢成真了吧。"路人說:"反正鹿在我手裡,管它是別人的夢還是我的夢呢!"

砍柴人很不甘心,夜裡夢到了藏鹿的地點,又夢到了鹿被人盜走。第二天,按照夢的指使果然找到了那個路人,二人爭奪鹿,告到了官員處,官員說:"砍柴人啊,你開始真的到了鹿,卻說是夢。後來又在夢中看到路人拿了鹿,妄然說這是真相。那路人真的拿了你的鹿,卻與你爭鹿。可他的妻子卻說他只是在夢中認為鹿是別人的,鹿實際不歸任何人所有。既然現今真的有一頭鹿,那麼你們平分了算啦!"

鄭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感嘆道;"唉!那官員也是在夢裡分鹿給他們吧!"又問國相,國相說;"是不是夢我也分辨不了,只有黃帝和孔子能做到,現在這二人不在了,就姑且聽官員的論斷吧。"鹿作為富貴的象徵,最初由一人偶然得到,卻迅速輪轉到他人手中,又多次在人的夢中出現,連得到鹿的人都不知是否在做夢。富貴不堅牢,讓人魂牽夢繞,始終不知自己是否身在夢中,是否夢醒後一無所有。

"不知終日夢為魚。"

這一句在學術界出處雖時有爭議,但按照宋詩一貫的寫詩常用典以及詩人黃庭堅的書寫習慣,學術界基本認可這首詩也是用了典故。依照現在主流觀點認為,這首詩首聯使用了莊子"蘧廬"典,後用列子典,思想也有道家印記。因此推斷"夢為魚"出自《莊子·大宗師》孔子和顏回的對話:"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你夢到自己是鳥,便會在天上飛翔;你夢見自己是魚,便會在水中潛游。"人會做出各種表現,取決於他認為自己是什麼。而這種認知就像夢一樣。你在夢裡認為自己是鳥,所以飛,可你真的變成鳥了嗎?你在夢裡認為自己是魚,所以游水,可你真的成為魚了嗎?你認為中的自己,真的就是你嗎?你做了你認為該做的事,可你真的就是那樣的嗎?難道不也如夢一樣?

綜合一下,這句詩的意思就是,人世變幻無窮,能有幾人得到富貴呢?人們只是活得像是幻想中的自己罷了。詩人以典育人,教化世人勸誡時人珍惜當下,不要因為虛幻富貴迷眼。(一往文學作者:烽火戲蘑菇)


一往文學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這說的是人世的迷離和虛妄,出自北宋黃庭堅的《雜詩七首》。全詩如下: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由於唐詩的成就已經達到了頂峰,於是宋詩只好另闢蹊徑,像黃庭堅等人就專學杜甫,用詩藝的爐火純青來代替詩意的重複,從而取得新意。作為宋朝著名江西詩派的源頭開創人物,黃庭堅就提出“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之法,注意在詩句中用典、用拗體,開創了一代詩風。

而題中的這兩句,就分別運用了兩個典故。

一、“真得鹿”——蕉葉覆鹿

《列子》卷三〈周穆王篇〉:

  “鄭人有薪於野者,偶駭鹿,御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塗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彼直真夢矣。」室人曰:「若將是夢見薪者之得鹿邪?詎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夢真邪?」夫曰:「吾據得鹿,何用知彼夢我夢邪?」薪者之歸,不厭失鹿。其夜真夢藏之之處,又夢得之之主。爽旦,案所夢而尋得之。遂訟而爭之,歸之士師。士師曰:「若初真得鹿,妄謂之夢;真夢得鹿,妄謂之實。彼真取若鹿,而與若爭鹿。室人又謂夢仞人鹿,無人得鹿。今據有此鹿,請二分之。」

以聞鄭君。鄭君曰:「嘻!士師將復夢分人鹿乎?」訪之國相。國相曰:「夢與不夢,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覺夢,唯黃帝孔丘。今亡黃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師之言可也。”

這個典故是由幾個小線索而串起來的——

1、有個鄭國的打柴人,偶然遇到一隻受驚的鹿,便打死了鹿,把它藏在蕉葉底下,他高興不已,卻在後來忘記了他藏鹿的地方,於是以為這只是一場夢。

2、有人聽說了打柴人的話,順著他的描述找到了鹿,回家後對他的妻子說:“之前有個打柴人夢到了一頭鹿卻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我今天卻找到了他說的這頭鹿,他做的夢真是和真的一樣啊!”

3、他的妻子回他道:“這到底是你聽見了砍柴人的夢呢?還是夢見了一個砍柴人的夢呢?真的有這個砍柴人嗎?如今我們得到了鹿,是你的夢成真的嗎?”

這人回答:“反正我們得到了鹿,管他是誰的夢呢?”

4、砍柴人不甘心鹿就這麼沒了,日思夜想竟然真的夢見了鹿的藏地,還找到了取走鹿的人,為此訴訟爭奪鹿的主權。斷案者說:“你最初真的得到了鹿,卻胡說是夢;明明是在夢中得到了鹿,又胡說是真實的。他是真的取走了你的鹿,你要和他爭這隻鹿。他妻子又說他是在夢中認為鹿是別人的,並沒有什麼人得到過這隻鹿。現在只有這隻鹿,請你們平分了吧!”

5、鄭國國君也聽說了此事,說:“這斷案者也是在夢中給他們分了鹿吧!”

看看,五段昇華,一次比一次虛妄,一次比一次荒誕,似乎這世間已經沒有現實了,都是夢境,都是虛幻,看來筆者現在坐在電腦前一個字一個字地回答這個問題,或許也只是夢中回答問題一樣,等醒來打開悟空問答,發現:咦?昨天回答的那個問題怎麼沒有了呢?難道只是一場夢嗎?

我們一直熟悉“莊生夢蝶”的典故,但這個故事,實在比莊生夢蝶更破朔迷離得多。“不知幾人真得鹿”,集中展示了人世的虛妄和夢幻,頗有夢和現實傻傻分不清楚的感覺,因此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二、“夢為魚”——夢為魚而沒於淵。

“夢為魚”出自《莊子·大宗師》中孔子和顏回的對話:“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不識令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

這裡也是寫人生如夢:夢中像鳥一樣展翅飛翔,夢中像魚一樣遊蕩在深淵中,而我們現在究竟是醒著還是在夢裡呢?

再來看看全詩: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可見黃庭堅在這首詩裡就是感嘆了人間萬物的不可捉摸,慨嘆了歲月的流逝和人世的消磨,於是產生了一種自古以來文學思想領域常常會有的對人生意義的感懷。

這結尾兩句的確很有意思,讓人不由得思考自身命運,找尋自己的價值究竟在哪裡,是否如這滄海一粟,匆匆而過,不留痕跡,而我們在這世間受盡磨難,其存在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我們都聽說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中國古代,鹿和魚都象徵著好的事物:財富或幸運。但畢竟,真能得到魚和鹿的能有幾個人呢,大多數人不過還是做做夢罷了。

但筆者還是得提醒,懷疑論要有限度,這種思索要適可而止,以免傷身。如果錯誤認為真的人生就是無意義的,看不到我們眼前的現實,就會陷入形而上學詭辯論,有損我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我們得知道,雖說莊子的思想非常前衛非常有價值,但莊子有些時候的確是在詭辯。

@亭林文學


亭林文學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這兩句詩出自黃庭堅的《雜詩七首》: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是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的開創人。江西詩派以杜甫為祖,寫詩講究“點鐵成金”和“脫胎換骨”,“點鐵成金法”是取古人之言,經鍛鍊後為我所用。“脫胎換骨法”則是取法古人詩意靈感,變化脫胎為己用。

而這首古詩中用典就極為豐富,基本上一句一典。作為“雜詩”,其實就是類似於“無題”,詩人隨性而至,有感而發,並且懶得擬標題。他的詩意都在詩句裡面表露得明明白白,並沒有多麼深邃難懂。

我們要做的是理清黃庭堅用的這些典故,就能更好地瞭解詩人的想法,搞清楚這首詩的意思。

還是先看平仄吧。“此身天地一蘧廬”,首句第二字為“身”,平音,“蘧(qu第二聲)廬”收尾,為平聲收尾,所以這首詩的首句平仄為“中平中仄仄平平”,平起押韻格式,推導出整首詩的平仄關係: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幾處可平可仄的位置,平仄是符合格律的,“廬”、“疏”、“魚”押平水韻“六魚”部,這就是一首合律七絕。

首句“此身天地一蘧廬”直接感慨起筆,“蘧廬”是古時候的旅舍、驛站的意思。

典出《莊子集釋》卷五下〈外篇·天運〉:

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

這意思就清楚了:我這身體啊,不過是靈魂(道?)在天地間暫時借用的一個軀殼而已。

承句“世事消磨綠鬢疏”對首句的感慨做出解釋。什麼是“綠鬢疏”?濃綠為青,“綠鬢”其實就是烏青亮麗的鬢髮。世事紛繁瑣碎,將我原本烏黑的鬢角消磨得稀疏了。

黃庭堅一生仕途忐忑,屢次被謫,最終客死貶所。也確是江湖路長,歲月消磨。這兩句借用了莊子“蘧廬”典故,隱隱透露出一份對道家逍遙世外的嚮往來。

“畢竟幾人真得鹿”轉開一筆,以限定句法提出疑問,加強思考性。此處典故更深,“得鹿”出自《列子·周穆王》,並不是所謂“逐鹿中原”的意思啊。故事比較長,簡略交代一下。

鄭國有個樵夫打死一隻鹿,用蕉葉掩藏了,結果犯糊塗了,就自言自語“我是不是做夢打死一隻鹿藏在蕉葉下?”有人聽了,就跑過去撿了這隻鹿,回家跟老婆說:“樵夫的夢是真的呢!”老婆說:“只怕是你做夢吧?樵夫在你夢裡告訴你的他的夢?”這人就糊塗了:“管他誰的夢!鹿反正我得了!”

後來樵夫又夢到這人拿了他的鹿,告到官府,當官的也搞不清,就讓他倆分了鹿。鄭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感嘆道:”唉!那官員也是在夢裡分鹿給他們吧!“大概就是個翻來覆去,盜夢空間的故事。典故其實和莊周夢蝶有些異曲同工之妙,鹿雖然是真的,到底誰的夢是真的?

下一句“不知終日夢為魚”同樣用了典故,出自《莊子·大宗師》:

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

你夢到你是鳥,便可在天空飛翔,夢到你是魚,便會在水中潛游。你活得怎麼樣,取決於你自己的認知,而這種認知就像夢一樣不真實。後來多用“夢為魚”比喻遭到災禍。

這兩句的意思就出來了:這世間能有幾個人像在夢中得鹿一樣幸運?不過終日空想,庸庸碌碌,活得自以為是罷了。

黃庭堅果然很深的道家修為,難怪在蘇東坡、佛印三人中一直被認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整首詩理解下來一股道家仙氣自然發散,看破天地大道,生死和人間幻夢。雖然並不是那種傳唱度非常高的詩,讀起來還是別有一番味道的。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這兩句話出自宋代黃庭堅的《雜詩七首》。

黃庭堅: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時人評黃庭堅作詩“一字一句,必月鍛季煉,未嘗輕發”,而且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來處”。蘇東坡評價說:魯直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真實相出遊戲法,以磊落人書細碎事。

黃庭堅的一生,歷盡滄桑,幾經政海波瀾,但從未登上高位執掌大權。他不苟附進,淡泊名利,批評時政,所以屢遭厄境。這首雜詩就是他淡泊名利,言懷抒志的一篇佳作。這首詩的意思是:天地猶如一間屋子身在其中,世間萬事勞心耗神頭髮變少,世上有幾個人得到富貴呢?人們只是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罷了。

畢竟幾人真得鹿化用了蕉鹿夢的典故,出自《列子·周穆王》。

鄭國有個砍柴人偶然打死了一頭鹿,怕別人知道,就把鹿藏在壕溝裡,並用蕉葉蓋上,卻忘記了自己藏在了什麼地方,一路自言自語,以為是自己做了一個夢。恰好被一個有心的路人聽到,經過仔細尋找,真的找到了砍柴人藏鹿的地方。路人回到家和妻子吹噓說:”事實和砍柴人的夢一樣啊!“妻子打趣說;”是你做夢夢見砍柴人得到了鹿吧?真有砍柴人存在嗎?現在得到了鹿,只是你的美夢成真了吧。“路人說:”管它是別人的夢還是我的夢呢!既然美夢成真了,還是先美餐一頓再說吧。“

砍柴人回到家很不甘心,始終想不明白是真是夢。驚奇的是到了夜裡,不但夢到了藏鹿的地點,還夢到了鹿被路人盜走。第二天,按照夢的指使果然找到了那個路人,二人為了爭奪鹿的歸屬,鬧到了官府,官員說:”砍柴人啊,你開始真的到了鹿,卻說是夢。後來又在夢中看到路人拿了鹿,妄然說這是真相。那路人真的拿了你的鹿,卻與你爭鹿。可他的妻子卻說他只是在夢中認為鹿是別人的,鹿實際不歸任何人所有。既然現今真的有一頭鹿,那麼你們平分了算啦!“

鄭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感嘆道;”唉!那官員也是在夢裡分鹿給他們吧!“又問國相,國相說;”是不是夢我也分辨不了,只有黃帝和孔子能做到,現在這二人不在了,就姑且聽官員的論斷吧。“

因為鹿與“祿”諧音,而在中國,“祿”代表著錢財,所以人們經常把鹿作為富貴的象徵。《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寫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逐鹿中原的意思就是群雄並起,爭奪天下。

在這個故事中,這隻鹿最初由一人偶然得到,卻迅速輪轉到他人手中,又多次在人的夢中出現,連得到鹿的人都不知是否在做夢。寓意自古富貴不堅牢,雖讓人魂牽夢繞,始終不知自己是否身在夢中,是否夢醒後一無所有。


不知終日夢為魚出自《莊子·大宗師》中孔子和顏回的對話:“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意思是“你夢到自己是鳥,便會在天上飛翔;你夢見自己是魚,便會在水中潛游。”人會做出什麼樣的表現,取決於他認為自己是什麼。而這種認知就像夢一樣。

蘇東坡也曾寫過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雖然人生一世,碌碌無為是可恥的,但也不必執著於成敗。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就可以了。做一個佛繫好青年,追求自己內心平和、淡然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大部分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擺脫各種矛盾焦慮,成為快樂的人。


美人絕色


此身天地一蘧廬

我們的身體啊,其實就是天地之間一個我們臨時居住的旅店,短暫的居住,明天就會離開了,

世事消磨綠鬢疏

但是,我們卻總是因為這個明天就要離開的住所而無端生出許多毫無意義的煩惱,而且愁的漂亮的頭髮都掉了很多,因此都看見頭皮了。

畢竟幾人真得鹿

畢竟,誰也弄不清楚自己是真得到了還是真的沒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不知終日夢為魚

就好像你夢見自己是條魚,在夢裡你會認為自己真的就是魚。但夢醒後你才知道那個時候只是一直做夢而已。

人生很像一場夢,我們最後都會醒的,別為那些看似真實其實虛幻的事情糾結、煩惱,沒意義!還是開心滴活著吧。

以上東西可能我不是真寫出來了,只是一個夢而已。


愛好收藏隕石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黃庭堅《雜詩七首》

要理解“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這兩句的內涵所在,最好是結合詩人生平以及全詩去理解,否則有斷章取義之嫌疑。

黃庭堅,字魯直,生於公元1045年,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少年得志:七歲作《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八歲作《送人赴舉》:“萬里雲程著祖鞭,送君歸去玉階前。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宋治平四年(1067年),高中進士,後入朝為官。其以平易施政,深受百姓愛戴。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黃庭堅為監鄂州稅,籤書寧國軍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員外郎召用,均推辭不就。後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被罷免,主管玉龍觀。又因其與趙挺之曾有些不和,趙挺之執政時指使手下構陷黃庭堅並將其除名,送到宜州管制。宋崇寧二年(1103年),又以幸災謗國之罪除名羈管宜州。崇寧四年(1105年), 轉到永州,黃庭堅未聽宣佈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廣西宜山縣)貶所,終年六十歲。

通過其生平的簡單瞭解,我們不難得出詩人的人生軌跡為少年聰慧、中年有為、老年坎坷。那麼,此詩會作於詩人的哪個階段呢?下面我還是想通過此詩的來找尋答案。

此身天地一蘧廬――“蘧廬”指古代驛傳中供人休息的房子。這句的字面意思是:“我”這個身體就好比那天地間的館驛般。為何是“蘧廬”而不是茅廬或其他呢?我的判斷是:一是蘧廬具有流動性,至少裡面休息的人是流動的;二就是蘧廬還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我國古代的驛傳休息之所多是為那些出差公幹的人提供的。因此,詩人把自身比作蘧廬,應該是在說明其自身處境――前途茫茫、居無定所。

世事消磨綠鬢疏――這句的重點要理解是“綠鬢疏”,它應該是可以拆開來理解的,“綠鬢”的解釋是烏黑有光澤的鬢髮,形容人年輕美貌,在這裡應該就是說的年輕。那麼“疏”如何理解呢?我的理解是“疏”應該是與“密”相對的,也就是稀疏的意思。結合“綠鬢”來說,“疏”應該就是指的人衰老了,頭髮都稀疏了。那麼我對這句詩的理解就是:這世間的事情將“我”的激情和鬥志消磨殆盡了(從年輕到現在衰老)。

畢竟幾人得真鹿――要理解這句就得弄明白“鹿”指何意?而關於這個字的解說比較多,大體上都有榮華富貴之意。結合詩人生平,我個人覺得這個“鹿”除了榮華富貴,應該還有“悟道”方面的意向。因此,我對這句詩的理解是:這世間又有多少人真能榮華富貴一輩子呢?(又有多少人真能看開並悟道呢?)這句既是對當時的得鹿者的一種不屑,也同時是對自己命運坎坷的一種安慰。



不知終日夢為魚――而這句的“魚”也是眾說紛紜了。我覺得要理解“魚”就得看前面的“夢”。關於“夢”,我們所熟知的有“莊公夢蝶”,也還有“夢裡不知身是客”,不管怎麼說,夢都是不真實的,虛幻的,同時也是飄渺無蹤的。那為何詩人會說“夢為魚”呢?這個重點到底是夢還是魚呢?我的理解是,夢應該才是重點所在,而魚是對夢的一種形象衍生,因為魚也是具有著遊動性和四處漂泊的特性,而這也暗合了首句的“蘧廬”,同時它也更加具體的解釋了“夢”的飄忽不定性。如此,我對這句的理解是:人行於世終日奔波流離,到頭來終究不過是一場夢罷了。這樣看來,這一句應該是對上一句中所隱含的“悟道”的一種表述了。也就是說,“我”(詩人)已經看透了這一切,不過都是一場夢而已!這似乎在告訴我們,詩人心中已經看明白了。


通過上面的逐句分析和理解,現將此詩做個總體概述:“我”現在的處境是飄忽不定,而這世間的繁雜之事又將“我”的鬥志和激情磨滅殆盡;(唉!)這世間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榮華一世呢?又有多少人真能看透這一切呢?殊不知,苦心竭慮(機關算盡),到頭來終將是一場夢罷了!那麼,我敢肯定這首詩應該是詩人晚年時的作品。如此,詩人該經歷世事消磨之後,又回到了他七歲那年所吟唱的那般――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做如上淺析,若覺不妥還望多多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