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前的条件下,如何建造?

何昆峰


以康熙年间甚至说民国年间的工程技术条件,要做到将这么重的铁索链横跨在根本就停不住船的大渡河两岸,除非发生什么超自然的奇迹,常识情况下的确想不出有什么办法能够把铁锁链直接从河的一岸顺到另一边。(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但这也是古人智慧之所在,化不可能为可能,如果说直接把铁索用船运到对岸,首先一个难处就是需要足够大的渡船,再一个说能够抵挡住大渡河湍急的水流,当年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样的注意,但试了三次都以船覆结束。

也就是说用船运的方法肯定行不通,这时候工匠们就想其他办法了,其实这样的办法,也就是在峡谷两岸穿铁索的法子早就有了,只不过是当局者迷,一时没反应过来而已,那就是西南边陲少数民族通过溜索为交通链接悬崖峭壁的两岸。


溜索怎么顺到对岸的,肯定不是飞过去的,悬崖峭壁连船运的可能都没有,不是更难吗?看起来是比顺铁索难了点,但不得不说古人对于阴阳转换运用的还是比较到位的,直接弄那么重,肯定没地方下手,那就是只能变轻。

当然不是偷工减料,因为这些地区经常就是人迹罕至,唯一用到溜索的人也就是生活在当地的土著居民,这不可能自己修了害自己,而是先用绳子拴住溜索绳一端,把绳子的另一端甩到对岸,系牢。这时候还不能直接把溜索绳拉过去,还是太重。

要做的是就地取材,像四川西部横断山区的话用竹子就比较多一点。沿着绳子把竹子覆在绳子上,形成桶状,最后拉绳子一端,让溜索绳顺着竹筒到对岸,这也是泸定桥铁索的连接办法!


历史三日谈


泸定桥又被人叫做大渡桥、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建成于康熙年间的1706年。康熙当年有感于川藏地区交通不便,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特意颁下谕旨修建了泸定桥。

泸定桥全长103米,桥宽3米,整座桥由9根铁索为底,两边各2根铁索作扶手,总计13根铁索组成。这13根铁索一共使用了12162个铁环连接而成,总重量达到了四十多吨,平均每个铁环的重量超过6.7市斤。如此重的铁索,在那个工程器械并不发达的年代,工匠们是如何将铁索拉过大渡河,将两岸连接起来的呢?


当时建造的工匠们本来也为这个问题烦恼,但是后来有人提出一个方案,说先在两边建造桥墩,桥墩内设置转盘,然后拉一根粗壮的绳子先连接两边,在绳子上套上一定数量的竹筒。接着把铁索一节节地穿过竹筒,然后对面转动转盘,慢慢地将绳子拉过去,铁索自然也就跟着过去了。铁索到达对岸之后,再将铁索固定在转盘上,转动转盘,调整铁索的弧度即可。

工匠们照着那个人说的做,果然成功了。泸定桥建成之后,康熙皇帝还特意为它题了名,刻在石碑上,立于泸定桥旁边。

据说,由于这座桥是康熙皇帝亲自下令建造的,所以当时负责督建这座桥的四川提督岳升龙,对这座桥的质量把控很严格,他命令制造每个铁环的工匠都必须将自己的名字刻在铁环上,如果今后哪一个铁环出现了质量问题,就要找哪个工匠问责,轻则处罚,重则处死。所以工匠们自然不敢怠慢,最后保质保量地打造好了每一个铁环。这也是为什么泸定桥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至今依然能够使用的原因之一。

与泸定桥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很多。

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曾今在大渡河率领三万将士与清军在此交战一个多月,最终石达开没能赶到泸定桥就被清军围困,导致全军覆没。

1935年5月29日,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途经大渡河,面对国民党的前后追堵,毛主席下令强渡大渡河。这个时候,22位英勇的士兵自愿组成突击队,成为飞夺泸定桥的排头兵。后来,红军成功渡过大渡河,而那22位英雄大多数都葬身在了大渡河。由于当时事发紧急,参入突击队的人员名册都没来得及记录下来。时至今日,我们也只能知道他们其中8个人的名字。其余14人我们连他们是谁,来自哪里都不知道。8个英雄的名字分别是:

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

泸定桥除了保留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制造技艺之外,也记载了我国革命的发展历史,它不仅仅是一座桥,也是一种不屈服精神的传承!


围炉煮酒话春秋


泸定桥全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横贯两岸,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像这样一个铁索桥并非近现代的产物,它修建于300多年的康熙年间,在当时可没有什么机械,基本全靠人力。那么,300多年前的工匠们到底是如何在大渡河上修建的泸定桥呢?

泸定桥又称大渡桥、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据史书记载,泸定桥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康熙皇帝之所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偏远的地方修建这个铁索桥,并非是什么民生建设,而是因为此处是进入西藏的要道,为了方便运兵,平定准噶尔之乱而修建。因此,在修建完成后,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横批为“一统河山”。

泸定桥的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重达40多吨,在古代修建这样一个铁索桥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在当地相传,在修建铁索桥的时候,用了很多方法,一直都无法将13根铁链牵到对岸。于是乎,有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江安装,但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他因为劳累过度而不幸死亡。



据史料记载,上面关于大力士渡江安装铁链的说法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历史的真相是300多年前,古代的工匠们在修建铁索桥的时候,的确是遇到了13根铁链牵链渡江的大难题。为此,能工巧匠们召开研讨会,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就是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后,工匠们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将这座40多吨的铁索桥给修建完成了,堪称神速。



这座有300多岁高龄的铁索桥,有太多的故事,它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1935年5月29日,红军长征途经这里,当时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为了抢渡大渡河。红军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他们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索链向东桥头猛扑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举消灭桥头守卫,夺取了泸定桥。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对于我军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从修建到现在已经使用了300多年,并且至今服务于当地的百姓,这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的桥梁质量,不像现在的一些刚修建成的大桥风一吹就倒了,豆腐渣工程,简直就是在开玩笑呀!


密探零零发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主席的一首《长征》可谓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诗中所说的桥就是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许多小伙伴也许也是因为毛主席的诗而了解泸定桥的吧。

泸定桥是由于清朝康熙年间,朝廷为了加强汉族与藏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建造,康熙皇帝特地下了圣旨,由四川提督岳升龙亲自督办此事,也算得上是当时的国家项目。

泸定桥由9根铁索做底,两侧各有2条铁索作为把手,共计13根,全长103米,宽3米,13根铁索共有12162个铁环交相连接而成,总重量达到了40吨。这在古代科技欠发达的时代,能完成这一工程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这一工程的最大难度就是如何把铁索顺利拉到对岸,当时有人提出用船在一岸接住铁索,然后运到对岸,但由于铁索过于沉重,加之大渡河水流湍急,连续压翻了几条船都没能实现这一目标。



正当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个神秘人物提出了一个方案,大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成想竟然真的成功了。

这个方案提出,在河的两岸分别建造两个桥墩,并且设两个大转盘,找来一根粗壮结实的绳子,拉过河的两岸,拴在转盘上。再找来若干竹筒,套在绳子上,让一根铁索穿过竹筒,人在河的对岸转动转盘,利用杠杆原理把绳子连同铁索拉到对岸,这样往复13次之后,所有的铁索就全部拉到对岸,再根据需要调整下弧度即可。



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以及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据说12162块铁环上都刻着制作铁匠的名字,哪一环出了问题就会严厉的追责,轻则流放,重则处斩,所以每个人都不敢玩忽懈怠,这也是泸定桥能横跨大渡河三百余年的另一个原因。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于康熙45年,当年康熙皇帝为了促进汉藏交流,进而促进国家统一稳定而下令修建此桥。

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由13根铁链固定而成,其中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这13根铁链共由12164个铁环相扣而成,总重量达到21吨,而算上泸定桥其余铁件,那么该桥总重可达40余吨,所以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如此如此粗重的铁索(平均一根铁链重1.6吨)在当年是如何被架设起来的。

可能很多人觉得用渡船将铁索拉到对岸不就解决了吗?然而事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吗?古人其实也不傻,当年铁索被运到河边后,就曾尝试过用渡船将铁索的一端牵引到河对岸,但先后尝试了几次都不成功,因为铁索太重了,渡船几次还没到达对岸就被掀翻了,所以这种办法行不通。

后来有一位僧人提出了利用“索渡”原理将铁索送到对岸,于是人们便想出了一下办法:

首先是用一根粗绳连接两岸,其次再将带有长绳的短竹筒套在粗绳上,然后将铁索依次送入短竹筒内并,以上工作做完后,那么河对面的人便开始拉动长绳使铁索沿着粗绳滑到对岸。

虽然铁索被拉到了对岸,但如何将铁索拉紧固定住成了下一个要解决的难题,用以固定住铁索的工具是2个直径5-6米的木辊,这两个木辊表面上有很多孔,人们就把木棒插入这些孔中然后转动木辊,当人们将铁索的这一端绕在木辊上几圈后便可以开始扳动木棒使木辊滚动了。


随着木辊的滚动,铁索就一点一点被拉紧了,虽然看似简单,但这个工作是需要消耗很大劳动力的,而且具体过程也并非我所说的这么简单,这里我也只讲个大概。

当铁索被拉紧后便可以将其固定住,然后就可以铺设桥面了。

不得不说,古代虽然没有如今那么发达的技术和设备,但古人却是充满智慧的。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当年的一篇课文《飞夺泸定桥》和毛主席的七律诗里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诗而认识泸定桥的吧,不管是课文还是诗句说的都是一件事,那就是1935年5月29日,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勇夺泸定桥的光辉事迹,当年主攻泸定桥的是红一方面军红四团2连的包括连长在内的22名战士。


咸鱼闲聊


在我国古代,建造技术还是比较先进的,应县木塔,是现存最高的木塔,塔高67.31米,放在现在,修这么高的木塔,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在近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办到了。说明那时候的施工技术是比较先进的。

这个泸定桥,建造的时间就晚了,是在1706年建成,这个时候,在中国大地上,也有很多铁索桥了,只不过没有泸定桥这样出名。凡是读过书的,都知道一栋楼,遵义会议,都知道一条河,赤水河,都知道一座桥,泸定桥。所以,泸定桥是在中国历史上很出名的一座桥,它的有名,并不在于它跨度有多大,也不在于它历史有多长,而是在于它是中国革命史中的特殊地位。

这个修建技术应该是很简单的。先修锚锭,等锚锭可以用后,把细一点的铁索用手动绞车拖到对岸,然后用这细的铁索做导索,把护栏的四根铁索拖过江后,再用护栏的铁索作导索就可以把这十三根铁索拖过江安装完毕。

这是我在现场观察后,想象得出的办法,如果你有兴趣,请留言一同讨论,互相关注。


纯叔无聊


泸定桥,又名铁锁桥,现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大渡河上面。它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年)建成,全长有103米,宽有3米,13根铁链固定,共12164个铁环,重有40余吨。它是古代桥梁建筑杰出的作品,也是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桥十分的险峻。150多年前,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在这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画面,石达开带领3万将士在这里浴血奋战,苦苦支撑了一月有余却始终没能渡河,最后遭遇清军的残杀,全军覆没。当年红军在长征途中被困,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有飞机轰炸,因此不得不强渡大渡河,这便是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战役。

大渡河上的这座铁索泸定桥修建于康熙晚年。距今已有300余年。全部采用铁链加铁锁环环相扣而成。在当时便是中国最大的铁索桥。因此泸定桥修成之日。康熙皇帝曾亲笔题写泸定桥三个字,可见泸定桥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当时负责修建这座铁索桥的四川提督岳升龙。

当时康熙皇帝刚刚平定了西南的叛乱。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康熙皇帝深深的感觉到了蜀中地区交通不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因此便萌生了修建一座桥梁,打通当地的地理隔阂,连接两岸的百姓。促进当地与其他地区文化经济的交流。四川提督岳升龙便召集能工巧匠,根据康熙皇帝的旨意修建了这座铁索桥。

当时为了将铁锁一环一环相扣。并且飞架两岸。当时的工匠们采用绳索先连接两岸,然后在绳索上套上许多短的竹筒。将做好的铁环一节一节的穿进竹筒之中,循循前进。直至将整个铁链连接到对岸。然后在对岸修建了一座桥墩,将铁链穿过桥墩之后,用驴推磨的原理方式拉紧铁索,一环一环扣紧。直到整个铁链中部下垂的弧度满足铺设桥板和通行的要求。

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每个工匠都将自己的名字刻在每一个铁环上。这便促使每一个工匠在制作和安装铁环是不敢有丝毫的差错。否则等待他的便是性命之忧和牢狱之灾。就这样13根铁链才一一固定在了险峻的大渡河两岸。然后便是在铁链之间铺设横链。因此这才构成了一座铁索桥。在这样严格的监督下,这座铁桥用了300多年依旧崭新如初。




原谅帽世界地区总裁


对泸定桥的认识,最早来自毛主席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长征》,大渡桥横铁索寒,至于连接两岸的铁锁链是怎么拉上的还真没想过。


今天看到题主的问题,想了想,突然想到一种小动物——蜘蛛。十几年前看过一本科普读物,少儿版的,其中有一篇介绍蜘蛛结网的方法。

大家也都见过,蜘蛛可以在相隔一段距离的树或房屋之间结网,那么,第一根蛛丝是如何拉上的呢?书中描述,蜘蛛先吐出一段蛛丝并固定在一边的树或房屋上,然后一边吐丝一边顺着蛛丝下降。达到地面以后,将尾部翘起,并一边吐丝一边向对面的树或房屋爬行,到树下或墙角再沿着树或墙向上爬。到适当位置后将蛛丝拉紧固定,第一根蛛丝就拉好啦。


当时读完,实在惊叹这种小动物的生存能力。今天转述于此,就想修建泸定桥的地方虽然两岸山石陡峭,中间水流湍急,困难确实不小。但在两岸拉上铁锁链,对当时的能工巧匠而言,其难度不会比蜘蛛在两树之间拉第一根蛛丝难多少。


甜甜向上314159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工程,而中国在桥梁建设方面也是首屈一指的,虽然到了今天做为基建狂魔的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的确非常的凶猛,但是现在的许多基建都在质量上面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可见在质量把控上我们还有一些做的不够好的地方,这些地方属于人为问题导致的。

而在古时候的中国,在基础建设上面也是非常厉害的,先不说万里长城,而说说秦始皇为了应对北方匈奴,从都城咸阳修了一条古代高速公路到边境,这条古代高速公路就是秦道,两千年过去了,这条路现在依然还在还可以使用,并且在很多路段上面经历了两千年的风雨都不长一颗草,可见工程质量有多好。

还有历史名桥赵州桥,跨越河上面上千年依然屹立不倒,足以说明了在工程质量上面的确过硬,而中国还有一座桥有好几百年历史的名桥,横跨波涛汹涌的河面上,经历了多次战火依然没有被毁坏,现在还可以正常使用,这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大家对这个桥应该都比较熟悉,在反围剿后进行的红军长征中就有飞夺泸定桥的英雄战例。

在清朝时期此桥还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战火,石达开就在这个桥和清军作战争夺这座桥,最终石达开以战败告终,而这座桥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至今仍然可以使用,这座桥是康熙在位的时候亲自下令建造的桥梁,康熙为什么要在地势险恶的地方建桥呢,最主要的是康熙年间,他常年对外征战阔大中国的版图,而当时的西藏属于归顺不久的偏远地区,康熙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安抚民心所以就下令建造这座桥用于方便给当地藏民出行。

这座桥由十二条粗大的铁链为主体,横跨大渡河,在大渡河上三百多年都没有损坏,只是上面的木板腐朽,而铁链却完全没有受到腐蚀的现象,在我们今天看来真的是非常的不可思议,到底是什么样能让这座桥坚固不朽的呢,原因在于康熙对这座桥的重视,命令制做十二条大铁链的工匠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链条的每一个扣环上,如果在使用中发现其中某一根链条出问题就直接按照名字追究制做铁链工匠的责任,可想而知工匠也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冒险所以在细节上面质量十足。

而这十二根链条加起来超过四十吨,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是怎么把两边连接到一起拉直的呢,通过研究发现链条是通过用绳索把链条运到另一头,然后在两岸制做了两个大的轮盘用来把链条拉直固定,所以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铁索桥,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那样的条件下能做出来这样含金量十足的工程,这样的工程质量非常的厉害,在潮湿的空气中三百年不跨不生锈,现在的技术能做到吗,也许可以做到,但是问题是想不想做那么好那么坚固那么负责任而已。


无法超越的足迹


我认为绳子和铁索不会是从竹筒芯里穿过去的,因为进了水的竹筒浮力太小了。应该是先用两根绳子绑着竹筒,做成小竹排,一节一节的放到河里,竹筒的两端是密封的,浮力就足够大了,再把这个竹排的两端与桥墩固定住,形成一条跨河的小浮桥。最后用第三根绳子栓住铁索的一头,用绞盘拽拉这根绳子,铁索也就跟着它从浮桥上溜过河去了,再用大力拉紧整条铁索,用桥墩固定铁索的两端,一条铁索也就定位了,然后再顺着浮桥拉另一根铁索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