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書籍分享」→告訴你應該如何跟孩子交流(一)

「育兒書籍分享」→告訴你應該如何跟孩子交流(一)

分享書籍《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我們常常會憑藉自己的經驗,來否定他們的感受,比如:你不應該這樣想;你很熱;你很冷,等等。但其實我們跟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各自有自己真實的感受,感受沒有對錯,我們需要接納孩子的感受,並且幫助他們面對他們的感受。

幫助孩子面對他們感受的4個技巧:

1、 全神貫注地傾聽。

「育兒書籍分享」→告訴你應該如何跟孩子交流(一)

全神貫注地傾聽代替心不在焉

我想到了一個反例。

孩子在專心地搭著他的積木,完成的時候,很高興地向我炫耀他的成果。那個時候,我手頭上剛好有事情,沒有專心搭理他,只是應付地說了句:“嗯,好的,真厲害。”

孩子不樂意了,有點火氣:“媽媽,你根本就沒有看。”

我還是應付:“我看了呀,你很厲害。”

孩子“哼”了一聲,失望地走了。

我意識到不對,馬上追上去,指著他的積木:“就是這樣嗎?它是火車嗎?”

孩子馬上很興奮地說:“它不是火車,是飛機。”

我:“哦,那這個小小的是它的翅膀嘍?”

孩子:“嗯,是的,這就是它的翅膀,你很聰明。”

我:“那你真的很厲害了,都能做出飛機了。”

聽到這樣的表揚,孩子已經很高興了,繼續研究起他的積木飛機來。

孩子是很敏感的,一點點的應付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一次打擊,所以我儘量會在第一時間對他的感受做出回應,不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一旦他感應到我在認真地關心他的事情,他就會非常開心。


2、 用簡單的話語,如:“哦……””嗯……”“這樣啊……”來回應他們的感受。

「育兒書籍分享」→告訴你應該如何跟孩子交流(一)

用簡單的詞語來回應他們的感受代替提問和建議

在實際生活中,孩子來跟我傾訴事情的時候,我都會採用這樣的方式來回應,基本上能達到我想要的效果,孩子也覺得自己的感受被接納和理解。


3、 說出他們的感受。

「育兒書籍分享」→告訴你應該如何跟孩子交流(一)

說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有一天,孩子跑過來跟我說:“媽媽,你跟爸爸騎著自行車走了。我睡著以後,我在跑步,可是我追不上你們。”

我很認真地聽完他的話,然後問他:“是不是,你做夢的時候,夢見爸爸媽媽騎著自行車走了,可是你怎麼也追不上?”

孩子:“嗯,是的。我一點也追不上,然後你們就消失不見了。”

我:“所以,你很擔心,很害怕,對不對?”

孩子:“嗯,我哭了。”

我:“你擔心爸爸媽媽不要你了,自己走了,對嗎?”

孩子:“嗯。”

看得出,孩子很擔心自己會被拋下,我安慰他:“不要擔心,那只是在做夢,爸爸媽媽是不會扔下你走的,放心吧。”

孩子:“嗯,爸爸媽媽會帶著我。”

我:“嗯。爸爸媽媽都很愛你,會一直跟你在一起。”

聽完,孩子很高興地去玩自己的玩具了。

很多時候孩子無法表達他們的感受,只能模糊地表述發生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就會幫他表達出來,幫他理解自己是什麼感受,這種感受的心裡狀態是怎麼樣的,並且接納他的感受,這樣他就能就一個很好的心態來面對和接納自己的感受。


4、 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

「育兒書籍分享」→告訴你應該如何跟孩子交流(一)

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代替邏輯上的解釋

在日常生活中,我跟孩子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對話:

場景一:

我:今天想吃什麼菜?

孩子(想了一下):我想吃蝦蝦和魚。

我(去冰箱看了一下):可是今天沒有買蝦和魚,要不我們吃牛排吧?

孩子(不高興了):我就要吃蝦蝦和魚,我喜歡吃。

我:這樣啊,蝦蝦和魚很好吃對嗎?

孩子:嗯。

我:媽媽也好想吃啊,他們都很好吃,而且可以幫助我們長大。

孩子:嗯,我要長高高。

我:吃牛排也可以長高高。

孩子:那我們吃牛排吧。下次要給我買蝦蝦和魚吃。

我:嗯,好的。

場景二:

孩子在玩火車玩具。

孩子:媽媽,我想去做火車。

我:很喜歡火車,對嗎?

孩子(拿著玩具火車):嗯,你看你看。

我(懷著孕):可是,我們現在沒法去做火車,因為媽媽一個人帶不住你。

孩子(有點帶哭腔):可是可是,我就是想坐啊。

我:嗯,我知道啊,媽媽也很想帶你去坐火車,這樣我們就可以去很多地方玩,對不對?

孩子(還是不高興):嗯,我想去玩。

我(拿起玩具火車):我坐在這裡,你要坐哪裡?

孩子(指著玩具火車):我想坐在這裡。

我:窗戶旁邊啊,那就可以看外面的風景了,很漂亮的。

孩子:嗯,那我們去哪裡玩呢?

我(假裝在思考):我想想哦。我們去上海玩,上次的博物館可以再去一次。

孩子:嗯。那出發吧。

我們就這樣拿著玩具火車,玩了很多“地方”。

用幻想的方式來實現孩子的願望,這樣不但可以在心理上滿足他們,而且可以藉此來轉移注意力,從而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從上述書中的4個對比案例和我在實際生活中的操作來看,全身心地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他們的感受,可以有效地完成跟孩子的溝通。

感受沒有對錯,所有的感受都需要被接納,但某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

比如:當我看到孩子拿果汁來吹泡泡時,我會制止他,並且告訴他,食物是不能玩的。

在具體操作中,我們會發現,當孩子的感受被接納和理解時,他們也比較容易能接納我們設定的界限。

這一部分講述的是如何幫助孩子理解和接納他們的感受。

下一回,我會在講述如何鼓勵孩子跟我們合作,敬請期待。


我是YQYsmama,一位全職太太,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