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夺位登基,都是一代大帝,为何朱棣的骂名却多了很多?

前哥说历史


李世民和朱棣,都夺位登基,都是一代大帝,为何朱棣的骂名却多了很多?

说实话李世民和朱棣在理论上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了不太正当的手段夺得到皇位,李世民自从成为皇帝后,直接就开创了所谓的“贞观之治”,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是皇帝中的典范,而朱棣也不弱,自己的永乐盛世听起来不比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差多少,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这两位皇帝为什么要夺皇位的原因上是不一样的。

我们都了解在唐朝之前的隋朝可是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寿命就直接消失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之中,并且隋朝的主要破灭原因也是因为世家的反叛,可以说当时的情况就属于群雄并起的局面。

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一开始是不同意争霸天下的,毕竟自己身后有世家的支持,而且官位也不小,本来过的相当开心快活,可是被李世民等人直接迫逼到搏命争天下的地步。

可以说从一开始李家的江山就是因为李世民才有了后来的唐朝,身为秦王府的领导人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时候出力是最大的那一个,不论是南征北战,还是收复各地世家李世民一直冲锋在最前方,可以说隋唐的大多数名将与良臣都属于李世民的部下。

从李世民在雁门关救驾有功被隋炀帝封官的时候起,李世民就开始有了自己的班底,并且也因为有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说实话当时的世家反叛隋朝,几乎出名的那些世家都有参与,所以在之后的格局中形成了割据称王的局面,李世民在平定与收复这些世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整个大唐差不多就是李世民用自己的实力拼出来。

但是问题出现了,哪就是李渊不太喜欢自己这个爱出风头的儿子,也可能是最开始逼迫李渊起兵有关吧,反而对与看起来稳重老实的李建成相当的有好感。

到了这个地步,不要说李世民不答应了,就是那些一路跟随李世民打拼天下的重臣们也不愿意,所以在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玄武门事件发生了。

可是明朝的朱棣就和李世民走的路线不太一样了,当初的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朱家坐稳整个天下,把整个朝堂清洗了好几遍。但凡有可能会不听话的那些人都消失了,然后朱元璋才放心的把江山交给了建文帝,理论上只要刚即位的建文帝不是那种胡作非为的人,就一定不会出什么问题。

但是朱元璋还是小看了建文帝的那颗青春热烈的心,毕竟普通人都想要好好表示一下自己是一个很出色的人,更不用说建文帝的心态更加张狂,他一定要比自己的祖父朱元璋做的更好,让天下人更加的认可。

于是一个看起来利国利民的政策出现了,那就是削藩,也正是这样一件事,让本来安心当一个快活王爷的朱棣慌了神,自己这些叔叔们本来过的好好的,可是小皇帝居然要断了自己的活路。

然后事情就很简单了,朱棣开始联合所有的藩王们进行造反,于是建文帝的江山还没有坐稳就更换了主人。

相对来说李世民属于是把自己一直拼搏的成就重新拿回了手中,而朱棣却是直接夺了别人的家业,这是本质上的不同。

再一点就是两个皇帝对待下属方面的问题。

说实话李世民因为从一开始就是亲力亲为,可以说不论是文治和武功都可以站在很高位的那种人,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用自身的魅力来拆服自己的属下。

所以在李世民成为皇帝后,并不怕自己的属下不听话,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就被传出了善待部下的好名声。

比如长孙无忌、魏征和李靖等人大多数都得到了善终,并且像魏征这样的说话完全不给面子的人李世民都可以很好的忍了他大半辈子,就从这一点上大唐的臣子们还是相当的敬佩李世民这个皇帝的。

就连玄武门之后的那些太子的旧部下,李世民也都直接发出过赦令,表示自己不会去追究这些事,过去的就过去了。

而朱棣就明显是另一种作法,在被削藩的时候,到处求自己的兄弟们一起帮自己推倒建文帝的江山,并且还给出了大量的承诺,比如等自己成为皇帝后,天下共治之类的话,还有大量看不见的封赏,反正就是在自己还没有成为皇帝之前把牛吹破天了。

可是等朱棣成为皇帝后,果断把自己的嘴脸给更换了,比如说什么天下共治,这样的话那是朱棣以前还不是皇帝的时候所说的,自己那个时候还不是皇帝,所以君无戏言这样的事是不存在的。

尤其是朱棣成为皇帝后,可是一句这样的话也没有讲过,你们这些藩王们可不要乱讲,说实话如果这些藩王们不说朱棣的坏话,可能是不会有人信的。

而且朱棣在对待建文帝的旧部之时,可是做出了无数的努力工作,最终还弄出了下西洋这样的事,为得就是看看建文帝是不是跑到南洋的某个国家去了,这种心态要说没有斩草除根的想法,也是没人信的。

只能说朱棣自己得位不正,所以就一直害怕别人也会这么干,所以自己的那个部下与臣子们在朱棣的眼中都没有一个好东西,不论是藩王们还是臣子们都是提着脑袋过生活,很怕自己第二天看不到太阳的升起。

还有一点就是两位皇帝的成就不一样。

李世民即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这个盛世直到现代依然让很多人无法忘记,更有一些国家到现在还在用唐人这个口号来称呼我们中国人,可以想像一下当时的大唐在国际上的名声有多响。

不论是对内的休养生息还是对外的开疆拓土,李世民都可以称得上一把好手,尤其是北方的突厥就是李世民在位时期灭掉的,那个号称让隋朝垮掉的高句丽也是那个时候成为了我们的藩属国。

虽说朱棣也有永乐盛世这么一个听起来相当不错的口号,但是在史书上争议还是相当大,可能在当时永乐真有盛世这么一说,但要说这个盛世的规模很宏大就不太可能了,更多的可能就是朱棣为了消除自己的一些负面影响所作出来的愰子而已。

说白了就是朱棣没有过多的对外用兵,所以百姓们才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机会而已,并且朱棣的死真得让他的形像直接掉了很多分,因为这是朱棣在北征的回归路上因为重伤不治而亡,大家都说朱棣在战场上属于那种常胜将军的能力,可是却因为受伤不治而挂掉了,这个常胜将军的称号是假的吧。

可以说从众多方面来相互比较,李世民明显属于那种开明的皇帝,看到李世民就算是发怒的时候,依然让人感觉没有太多的危险,而朱棣仿佛像毒蛇一般游走在你的身边,明明是夏天却一点温暖也感觉不到。所以在历史上李世民与朱棣虽说都是夺位而得到了天下,但是朱棣明显被骂的机会就多了很多,这也是主要原因。


虎头山小妖


中国人有个情结——同情弱小,鄙视强权。

<strong>

同样是篡位登基,同样是弑杀亲人造反成功,但是后人对二人的评论却有很大的差异,朱棣的骂名背得更多,这是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篡位时机不同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还是太子,李世民还是秦王。李世民篡的是太子位,而不是皇位。虽然从本质上来说,没啥区别,李世民本也是借玄武门之变胁迫高祖李渊确定李世民为太子位,并禅位于李世民。


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那就是实打实的藩王造皇帝的反,此时明朝皇帝是朱允炆,朱棣无论用什么借口,清君侧也好,靖难也罢,都无法摆脱觊觎皇位,弑君的嫌疑。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甚至都算不上是篡位,只能算是篡权,从名义上来看,他没有直接针对最高统治者皇帝,没有对皇权形成直接的威胁;从小了说,最多也就是个太子之争,这种争夺中国自古以来的所有王朝中都发生过,只不过有的流了血,有的丢了命而已。


朱棣的靖难之役,在中国传统皇权至上的统治观念来看,就是赤裸裸的谋反,无论用什么口号,都无法抹掉朱棣是反贼的真相,就算他成功了,也是对中国封建法统的一次挑战,让世人是不容的。

二、中国人传统的弱者同情思想

李世民对李建成的刺杀,朱棣对朱允炆的靖难,有个区别:他们的亲戚地位不同,李世民是李建成的弟弟,而朱棣却是朱允炆的亲叔叔。


弟弟造哥哥的反和叔叔欺负侄子,哪一个更让人同情呢?我们一般人都会更同情弱者,显然,李世民营造的形象是太子李建成一直是刻意的打压弟弟李世民的,甚至有过谋杀李世民的例子,李世民是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狠心刺杀了哥哥李建成。

朱棣的造反却是以亲叔叔的身份,欺负一个死了爹,年纪轻轻登基当皇帝没有多久的侄子,这种行为能自古以来讲究族群辈分的中国人是不能接受的,违背了中国人历来讲究的宗室族群道德观念。


综上来看,朱棣的造反远比李世民的篡位要让中国人痛恨得多,所以朱棣也就背负了更多的骂名。

<strong>


沉墨I方之城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先仔细分析一下两人的做事的细节

唐太宗李世民夺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开疆扩土不在话下,为盛唐打下坚实基础。朱棣北击蒙古拓展明王朝的生存空间,更有郑和七下西洋,编著《永乐大典》,文治武功那也是没的说。我们要分析分析他们夺位的动机、过程以及成功后的处理上进行对比。

夺位起因的对比

一、玄武门之变

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平定天下,对大唐来说是不世之功。太子李建成感觉自己的地位不保,献媚李渊后宫,动摇了李世民在李渊心中的形象。李世民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他手下的将军谋士也感觉到了威胁。629年6月29日和7月1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于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的看法,这是“变天”的象征,是暴发革命或当权者更迭的前兆,代表要发生大事了。太白金星出现的位置正好是秦王府,谋士秘奏这是秦王将要得到天下的预兆。李世民买通皇宫侍卫,在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成功成为太子。(贞观长歌中的李世民)

二、“靖难之役”

建文帝朱允炆登帝位后,采取大臣的建议,对各地的藩王进行“削藩”。此时西北的宁王带甲兵8万,燕王朱棣可以节制明朝守卫北方和东北边疆的将士,藩王势力太大。“削藩”一出,燕王朱棣随即起兵反抗,历经四年,攻破南京,建文帝失踪。史称“靖难之役”。

三、动因不一样。李世民发动兵变是兄弟之争,权利之争。李世民的功劳很大,部署众多,一旦取胜具有绝对优势的舆论压力。反观朱棣,本来是藩王,建文帝削藩是正常的举动,稍有受压,随即造反,明显是对着帝位而去的,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怎么说也改变不了的。(朱棣剧照)

夺位过程对比

一、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参与者不过几千人,发生激战的地方有两个地方:一是玄武门,二是秦王府。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部队进攻的是这两个地方,当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扔下玄武门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队随即散去。过程很短只有一天,整个兵变死亡100多人。兵变的时间成本和将士阵亡的成本非常低,可以称之为短平快。

二、靖难之役。靖难之役自1399年一直打到1402年才决出胜负,拒不完全统计,死伤达到50万以上,途径数省之地,可以称之为血腥的夺位战争。(靖难之役形势图)纵观整个战争历时四年之久,死亡众多,波及人员和地区非常广。

两相对比,有云泥之别。

夺位后的处理敌对方对比

一、李世民的处理

1.李世民政变成功后,将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杀死,凡是男丁一个不留。妇孺大部分充入李世民后宫。最出名是把李元吉的媳妇杨氏做自己的妾室,没有封号,但是被称为“巢剌王妃”,估计李世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吧。

2.对李建成和李元吉100多位亲信的处理上,李世民决定全部杀死,尤其是魏征。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尉迟恭再三争辩说:“罪孽都是两个元凶所犯,而他们已经伏诛了,倘若还要牵连他们的党羽,就不是谋求安定的做法了!” ,李世民从谏如流,停止追杀余党。政变当天,李世民借用高祖名义,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给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对其余的党羽,一概不加追究。

3.薛万彻、冯立、谢叔方三人是李建成手下的著名战将,他们在玄武门之变中,攻击秦王府和玄武门,李世民先后赦免了三人。太子建成的谋士魏征曾经屡次出策杀李世民,但是李世民也赦免了。

二、朱棣的处理

1.建文帝在南京城破后,不知所踪,朱棣伪造现场,说建文帝死于大火。

2.诛杀建文帝朝臣。著名的有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景清、铁铉等被灭族。其中方孝孺受牵连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千余人。因黄子澄受牵连的有345人。建文旧臣被杀或者流放者众多。真正做到了顺我者生,逆我者亡。

3.将建文旧臣的妻女基本上都被打成“乐户”,这是贱民等级的户籍。直到清朝的雍正皇帝才将这些“乐户”的贱籍废除,成为普通老百姓。

对比下,李世民更显帝王的度量,而朱棣显得太小家子气,波及太广,言论自在人心,想不被人诟病也难了。

距今历史时间的对比

玄武门之变距今1392年,“靖难之役”距今616年,相距较远的历史年代的记载和传说湮灭的可能性大,而较近的反而记录的比较清晰。可能稍稍有这麽一点原因,但绝对不是主要的。

朱棣强行迁都北京

朱棣发动靖难,在南方士族的心理,他的地位是不合法的。他决定迁都,无非两个原因:第一,将都城建设在边疆地区,所谓的“天子守国门”;第二、南方士族根本上不认可朱棣,为了稳固统治迁都。真正在北京稳定下来,到了1427年明英宗时期才真正确定北京为都城。

迁都更是影响了大批的南方士族的思想以及当地士绅的利益,诟病自然不会断绝了。



两相对比之下,朱棣的骂名多了很多也属于正常的了


<strong>


穿越再现彼岸


他们夺位的性质不同,引发后果的严重性不同,夺位的正当程度也有不同。

李世民发动的是“玄武之变”属于政变性质,牵扯的人比较少,而朱棣的“靖难之役”毫无疑问属于内战级别,战争性质,无论靖难的借口是否真实,其实都是造反,并且最终通过武力夺取了政权。

被逼程度。朱棣不一定会死,甚至可以说以朱棣的头脑和建文帝所承受的压力(毕竟有自焚一家的情况,所以才有建文帝“勿使朕负杀叔之名”之语)根本不会死。但过得有多惨就不知道了。而李世民如果不反抗,必死无疑,李建成和李元吉会毫不犹豫的杀了他,没有任何其他结果。

李世民挣命反抗发动的玄武之变杀的不是皇帝,而是皇位接班人,而朱棣夺权直接面对的是名正言顺老朱亲自指定绝对合法的继承人,在位的皇帝,这很纯粹就是谋反,挑战正统。

发动过程。玄武之变牵扯面比较小,自然牵扯的人数也非常有限,而朱棣的靖难之役虽然算不上牵动全国吧,也已经差不多了,期间死伤无数。

玄武之变后,无论李世民如何对他两家家属,数量少,影响小,李建成和李元吉授首后,攻门的人群基本属于瞎咋呼,没啥大响动,后续没有更大的乱子出现,属于“平稳过渡”,“家属情绪比较稳定”,也没见谁寻死觅活的,一切都归于沉寂。朱棣靖难成功后,杀了个血流漂橹,人人自危,比如方孝孺,但说朱棣诛方孝孺十族那就太扯了。

夺权成功后,李唐改变的就是李渊归隐,安心造人,而朱允玟作为正统皇帝可是遭了秧,结果无非就是,烧死、出家,比李渊的结果悲惨很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以起事为分水岭,在此之前,多少人支持李世民,多少人支持朱棣,也就是基本面形态,李世民远比朱棣好的太多太多。为了身家性命很多官员选择了屈从,至少是闭嘴,但“诛十族”这种抹黑自然是少不了的。

从其自身原因来说,下手忒狠了些,想要达到同样的效果,未必这样,这也是遭人诟病主要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时不我待吧,根基不稳的情况下短期内再压制不住恐怕要出大事,有限程度体谅一下。


古今通史



武人诛身,文人诛心。

根本原因在于唐太宗善待大臣,以宽仁治国,笼络了士大夫阶层。而明成祖朱棣,这位一生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路上的皇帝,可不是什么善茬,重典治国,当然名声不好了。

当然除去这个原因还有其他原因,接下来宋安之来说说。

虽然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的皇位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但是李世民比之朱棣要更具合法性。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是在夺嫡之战中发动政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而朱棣属于是哥哥懿文太子病逝,朱标之子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成为正统性皇帝,以清君侧名义实为造反的篡位成为皇帝。

李世民属于是发动政变,朱棣属于是造反,后者自然属于是情节严重了。

而且不论史书是否有刻意美化李世民的成分,总之通过史书可以看出,唐高祖李渊并没有一碗水端平,并没有使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名分早定,甚至当李世民屡有战功时,承诺立他为太子,使李世民的期望越来越大。结果李渊却食言,最后只是史无前例的封了李世民一个天策上将的顶级武官官职,拥有自置官属的权力,但官职再大终究还是臣子。

正因为李渊的一碗水端不平,导致了李世民的不满,太子李建成对于李世民的猜忌,最后造成了兄弟自相残杀。

朱棣这个就不同了,李世民可以称之为唐朝最大的开国功臣,但朱棣并非如此,朱棣八岁时明朝就已经建立,他并没有什么惊世之功。

成年以后身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早早封为燕王,就藩北平。虽然在北平参与了两次北伐蒙古,立有大功,但并没有达到李世民那种高度,明太祖也不可能赏赐或者承诺他什么的。


更关键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并非是唐高祖李渊那般犹豫不决之人,早在明朝还没有开国之时,朱元璋就将继承人朱标的名分已定。1364年,朱元璋为吴王时,朱标为世子。1368年明朝开国,同年朱标被封为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也是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总之就是坚定不移的要传位于长子朱标,朱标英年早逝,那么就传位朱标的下一代。

那么朱棣真的是一点无奈都没有吗,当然有了。李世民的无奈在于父亲李渊一碗水端不平,导致了长子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兄弟阋墙自相残杀。朱棣的无奈在于,建文帝朱允炆削藩近乎于杀藩,继位后短短几个月之内将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五位王爷或废为庶人或圈禁,其中湘王被逼的自焚而死。所以当建文帝对朱棣下手时,他自然没有坐以待毙。

当然相对于李世民的无奈,朱棣的这些无奈也不能掩盖他的篡位不正。

而且李世民善于笼络人心,以宽仁治国。像曾是太子李建成的旧臣魏征就被李世民重用,对于魏征的激烈言辞,也是虚心纳谏。朱棣这个打架皇帝可没有这么好说话,他继续了父亲朱元璋的重典治国,对于官员很是苛刻,像建文帝朱允炆的旧臣方孝孺不配合美化朱棣的合法性,便被朱棣杀死,家人流放。当然传到后世就成为了诛了方孝孺的十族。

所以武人诛身,文人诛心,到了后世,自然是明成祖朱棣骂名更多了。

其实仔细看看李世民和朱棣对于失败者家人的待遇,会发现朱棣远没有大家印象中那么残忍。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以后,不顾父亲李渊的苦苦相求,第一时间就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两人的后人全部杀死,还将这两位兄弟的妃嫔补充到后宫一些,大家觉得他残忍吗。

建文帝朱允炆虽然不知所踪。但朱棣并没有对朱允炆的后人斩尽杀绝。根据资料记载,朱棣将朱允炆的后人囚禁于凤阳高墙之内,直到五十多岁才放出,当时是“不识牛羊”,但追究活了下来。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也可以见到朱允炆后人的相关记载,当时朱允炆的后人,还曾向朝廷上书要求给予厚待,结果当然是被仁厚的孝宗皇帝拒绝了,但建文帝朱允炆终究还是有后人留下了。

对比一下两人对待政敌的方式,唐太宗李世民毫无疑问更残忍,明成祖朱棣多少还给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留下后人,结果呢,朱棣骂名更多。只能说李世民宽仁治国,朱棣重典治国,后者自然被文人诛心了。


宋安之


我认为李世民和朱棣虽然都是夺位登基,但是朱棣的骂名比李世民更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朱棣是造反篡位,而李世民是皇子之间为了继承皇位之争。

朱棣抢的是自己侄子的皇位,是派出大军攻打下来的皇位,朱棣的行为是属于谋反。而李世民抢的是自己哥哥的太子之位,只是几个人就暗算了太子李建成,夺得了太子之位,几个月后他父亲李渊退位以后,李世民才继承皇位的。所以李世民造成影响没有朱棣的影响大。


2.朱棣篡位之后杀人过多。

李世民夺得太子之位后没有大开杀戒,只是杀了一少部分人,像魏征这样的死硬份子都没有杀,而是留着他时刻提醒自己。但是朱棣则不同,朱棣篡位成功后把反对他的人都杀了,甚至诛九族,诛十族。所以朱棣在这方面的名声没有李世民的好。

3.朱棣时期的百姓没有李世民时期过得好。

朱棣不可否认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但是他治理之下的明朝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民生上都不如李世民所创造的贞观盛世,所以朱棣在百姓中的口碑也就不如李世民好。



以上就是我对朱棣的骂名比李世民要多的分析,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到留言区留言指正。

我是历史白话君,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不忘昨天!

历史白话君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说一个李世民和朱棣的相同点,他们的庙号都是太宗(朱棣的成祖庙号是后来所改)。

说来有趣,与朱棣同时代半岛还有一位李朝太宗也就是李朝的第三代君主李芳远,说起来,李芳远的所作所为和唐太宗李世民非常相似,表现在以下2点:

1、在协助父亲建立王朝过程中起到较大作用。李世民自不待言,李朝太祖大王李成桂诸子中只有李芳远在建国开基过程中协助父亲运筹帷幄、对付政敌,在劝进中又最为活跃,因而李朝后来有『今日之事功在一人』的说法推崇李芳远的功绩。

2、虽然采取政变和暴力手段,但是在程序上经过身为君王的父亲的认可。李渊和李成桂都是被迫将权力让渡给儿子,但从宗法和政治制度上李世民和李芳远至少在表面上是合法继承位子的。

反观朱棣,在这2点上都是有欠缺的——首先,明朝开国,朱棣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用所谓『打天下』的理论无法洗白自己;其次,朱棣以『靖难』『清君侧』为号召,说是只针对『奸臣』,但是最后侄子皇帝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只好一口咬定其已经自焚而死然后登上皇位,从合法性上自然先天不足,难逃篡夺之罪,

此外,李世民能够不计前嫌重用原先李建成的手下魏征、王珪、薛万彻、冯立等文武人才,与朱棣对忠于建文帝的臣僚大肆杀戮,株连九族不同。这么说吧,也许也不能说李世民就没有朱棣残忍,可是李世民至少腔调好看很多,这或许也是本问题的答案。


谈古论金


这里有很多不一样的前置条件和后续动作的。

1、李建成只是太子,没有登记。而朱允炆已经合法登基了,并且统治了大明朝4年。干掉一个太子,和干掉一个皇帝,这是截然不同的性质。

2、历史上为了皇权,兄弟手足相残,司空见惯。但是叔叔多去侄子的皇位,这样的案例,就少的多了。正统之位,已经到了侄子一脉,叔叔就是旁系了,除非侄子断子绝孙,否则皇位继承,就再也没有叔叔的戏了。所以,叔叔夺取侄子的皇位,会比手足相残,更让人痛恨。

3、夺权的口号不同,李世民成功塑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兵理由,朱棣却很勉强。李世民是开国元勋,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是以太子淫乱后宫母妃为由起兵。而朱棣却是大明一统江山之后的守城之主,威望虽有,毕竟不是开国元勋,并无很大的军功。而他起兵的旗号,是清君侧。也就是说,朱棣并不否定朱允炆的皇帝合法性,并且也不认为朱允炆有什么过错,而是他的身边,有一帮奸臣而已。他起兵是帮助侄子清除奸臣乱子。这个理由夺帝位,就太扯淡了,赤裸裸的夺权嘛。

4、李世民只是诛杀两个弟弟的家人,株连范围比较小,牵涉的范围很小。而朱棣却是一路杀过来的,并且在夺取帝位后,大肆屠杀前朝遗老,落下一个暴君的形象。

5、后世史书的记录上,李世民成功的将自己洗白,抹黑了李建成,从而给自己的夺权塑造了足够的合法合理性。而朱棣却不同了,他得罪了天下读书人,骂他的人就多了。


三生有画


李世民和朱棣,这两个人的出身都是正宗的皇室,上位的手段都差不多,两个把经过严重战火洗劫的残破国家一步步带到了盛世,自己的子孙继续统治这个庞大帝国两百余年,他们是皇帝里彻头彻尾的成功者,历史由他们自己书写,这两个人都是很有本事的。明朝朱棣最终成为永乐大帝,李世民成为千古大帝,但是李世民的名声更加好一点,朱棣的就差了一些。

李世民登上皇位的难度比朱棣轻松多了,朱棣上位就是造反,李世民上位呢,说的好听点就是夺权。

俗话说的号,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虽然李世民的两个兄弟都不是很差,但是跟李世民一比不知道被甩了几条街,玄武门之变之前,天策府真的不是盖的。而且李世民上台之后,国家的经济水平达到了一个高峰,李唐盛世还真不是吹出来的。

朱棣,作为一个普通的藩王,不甘心侄子的压迫,起兵“靖难”最终成为大明皇帝,当政期间北伐蒙古,南讨安南,派遣郑和下西洋,开创永乐盛世,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来看,也确实是能排得上号的皇帝了。

<strong>从内部原因来说朱棣为什么被骂,朱棣又是明朝第一个信任宦官的皇帝(他的篡位离不开宦官的帮助),正是因为他带的“好”头,最后导致明朝多次被宦官误国。其次篡权破坏了嫡长子制度,虽然爽了一把,但破坏了规则自然要被骂。

从外部原因来说,朱棣本身就是造反才登上的皇位,他能成功,也在于建文的一句话,我不想背上杀叔叔的骂名,其次,当时建文帝对文人很宽容,虽然说武力方面差了一点,但是特别得民心,当时什么是民心,清议的支持,当时的士林在朱棣打进南京城之前,基本都是一般倒向建文的,甚至朱棣上台之后还有很多不服的文人,历史虽然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是文人太多了,朱棣杀的文人也太多了,就和捅了马蜂窝一样,被骂惨了。


胖波侃历史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李世民不是夺位登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只不过是干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对于自己的父亲,唐高祖李渊,他是没有动的。李世民的登基是源于李渊的退位,且李渊退位后享受了一段舒舒服服的太上皇生活。

再回到题目,为什么李世民和李渊在后世的评价不相同。

首先,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虽然不是傻白甜,但从本质上来说,玄武门之变没有谁对谁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权力斗争,因此后人在价值上没有偏向性,再加上李世民对于这段历史的修改,很大程度上"欺骗"了后世;而朱棣则不痛,朱棣这是赤裸裸的谋朝篡位,根据记载,朱棣在朱标死后,对于皇位早就觊觎。觊觎不要紧,但只要付诸行动,那么性质就彻底变了,之前最多是有"不臣之心",但行动后,就成了彻彻底底的逆贼。因此,这个问题,再怎么美化,也是无济于事的。



最重要的,则是二人在成功之后的作为。李世民虽然在玄武门这件事上,的确做的不厚道,但至少他在当上皇帝后,证明了他的确能当一个好皇帝。对外他彻底击垮了突厥,开拓西域,征服高句丽,赢得了诸多少数民族的认同,被尊为"天可汗";对内轻徭薄赋,完善科举,勤修内政,在为君之道上,虽然后期有污点,但在大部分时期,李世民从善如流,亲贤臣远小人,开创了贞观之治。


而朱棣上台后,虽然也有一些利民的措施,但更多的是对经济的破坏。本身在靖难之役中便遭受重创的山东地区,在迁都时被强征民夫和钱粮,导致了其经济的进一步破坏,这也激发了著名的唐赛儿起义;在为君方面,朱棣一上台就滥杀,最著名的莫过于铁玄,不仅结局残忍,且妻女均被贬为官妓,可见朱棣的狠毒;而朱棣赖以说明"武德充沛"的北伐蒙古,实际上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作用有限且劳民伤财,不仅如此,反而造成了明朝军力的疲敝,彻底失去了长城以北的势力,而蒙古高原的威胁,却依旧存在。

因此,这二人从能力上而言,根本不在一个档次,自然朱棣的名声不如李世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