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裡面的哪些職業已經消失了?

鄉村新天地


不知還有多少人能記得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時候,流動在農村的一些職業?那一聲聲值得你回憶的吆喝聲……戧刀磨剪子磨剪子戧菜刀…………鉅缸距盆……這些響徹村子裡的聲音現在很少聽到了。這些民間藝人的消失,說明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偶爾聽到,也令人不由得想起曾經的童年,和逝去的回憶。以下曾流動在民間職業不知能否喚起您記憶?

一 戧刀磨剪子,磨剪子戧菜刀……嘹亮的吆喝聲,能響徹大半個村子。用鈍了菜刀剪刀都會拿來磨,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 鉅缸琚盆 那時候農村都是用缸儲存水,用盆和麵,有時候不小心碰到了,裂了縫,都捨不得丟,等來了鉅缸鋸盆的,用特製的工具,扒釘等,修好了還能用。農村人都非常簡樸。

三 殻豬 錘羊 那時候農村養母豬的很多,當仔豬滿月後都要進行節扎就是殻豬,公豬八蛋子取出來,母豬把卵巢取下來,這樣能夠促進小豬的生長。錘羊,主要是針對公羊,把養綁起來,用繩子把羊蛋從蛋跟栓起來,然後用木棒槌錘打,破壞掉羊的生殖器官,有利於羊的育肥。感覺很殘忍,現在都很少見了。

四 木匠 農村婚喪嫁娶都離不開木匠,不過現在也少見了。

五 剃頭匠 以前農村男人理髮都是包給剃頭匠的,一年多少糧食。一個剃頭匠能包幾個村的活,以前農村都看不起剃頭的,不過收入還是不錯的。

關於農村已經消失了職業,其實還有許多,每個地方都有。不知你們那裡還有哪些職業,有沒有消失呢?一起討論哦


高峰gfgwh


農村瀕臨消失的職業很多,如果說徹底消失的職業,那就非“補鍋匠”莫屬了!


補鍋、補鍋……補鍋囉,補鍋、補鍋……補鍋囉,鐺鐺鐺、鐺鐺鐺……

每逢聽到這樣的吆喝聲,那一定是補鍋匠用小鐵錘敲著鐵片又進村了。

於是各家各戶就把漏眼裂口的鐵鍋、銻鍋、洋瓷盆、洋瓷碗、鋁瓢……拿到補鍋匠已經擺好了火爐風箱烙鐵的屋簷下,談好了價格,就安心的等待補鍋了。風箱噗呲噗呲的抽,鐵水紅紅的流,也不需要多久,原本破爛的鍋碗瓢盆又能使用了。


也有實在太破損,完全補不了的,補鍋匠們也會以廢金屬價格收購。

有一位補鍋匠印象特別深刻,記憶中他每隔兩個月左右就會來一次,大家都叫他“黃師傅”。村裡的人都喜歡找他補鍋。就算有其他的補鍋匠偶爾來村裡,也是沒有生意的,因為大家已經習慣了黃師傅。

“黃師傅”是不是真姓黃,已無可考,反正總是叫他黃師傅,他總是應著,估計就錯不了。

黃師傅的“黃”也是一個村民替他取的,因為所謂“黃”就是手藝不佳的意思。當時那個村民有一口大鐵鍋需要補,又擔心補的質量,於是用話激他:如果補不好,以後就叫你“黃師傅”。


鍋補得特別的好,結果還是被叫著“黃師傅”,於是黃師傅就在我們這一片出名了,鍋破了,總是要等到黃師傅的。

黃師傅一直補鍋,因為總有鍋要破,因為補的鍋總是劃得著的,因為補鍋,一口鍋至少會用十多二十年,油光鋥亮的,特別有歷史感。

差不多在2005年以後,黃師傅就沒來村裡補鍋了,雖然鍋還是會破。

再次碰到黃師傅是在縣城的老街上,這裡集中了很多製作鋼門窗防護欄的商家。我需要安裝防護欄,於是一家一家的看,想找手藝和價格都不錯的師傅製作一批。

一個頗老的師傅正在焊接,他一回頭我便認出了他,他卻不記得我了。畢竟那時我還是一個頑童。

聊著他補鍋的往事,黃師傅很榮光。畢竟,那時的補鍋匠可是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手藝人哦。

他製作門窗和護欄也不算改行,最多是拓展了手藝的範圍。不也是敲敲打打麼,不也是為人民服務麼,黃師傅反覆的說。

黃師傅一晃十多年沒有補鍋了,他也老了。

補鍋定格在我們這代人的記憶裡,不曾遺忘,也不會遺忘。雖然補鍋這個職業在農村消失了,但是補鍋匠們多年以前“鐺鐺鐺鐺”敲打的鄉村生活依然生動形象,富有樂趣。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如還有不清楚的,可以私信我,或者在評論裡留言。

我是艾鴻海,重慶市勞動模範,農業經濟師,農業創業者,新型職業農民。誠意分享真實的三農知識,歡迎關注,共同進步!


艾鴻海勞模創新工作室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農村裡好多職業已逐漸的消失,留給我們的只有滿滿的留戀與懷念。



1,走街串戶的貨郎。上世紀七十年代稍早,這些貨郎還存在的。他們挑著貨擔,手拿撥浪鼓,從這個村子,走到那個村子。每每都是一進村口,貨郎手裡的撥浪鼓就搖起來,伴著撥浪鼓的咚咚聲,有節奏的吆喝起針頭線腦、洋火(火柴)麻糖一類的話語。人們聽到吆喝,一般都會聚攏來,圍著已放下的貨擔,有需要的在貨擔裡挑來選去,尋找自己中意的商品,沒需要的大多站在一邊,閒聊拉呱,也當湊個熱鬧。那個時候,家用的小物品,諸如針、線、眼鏡、菸嘴等基本都來自於貨郎。



2,鋦鍋鋦碗的工匠。早些時候人們的生活,很不富裕,物資也比較缺乏,家裡的鐵鍋,瓷盆也包括瓷碗,一旦損壞,都不會扔掉的,而是等工匠來了進行修補,然後接著使用。鋦鍋鋦碗的工匠,也是流動的,一般十天半月的村裡才會出現一次。他們的標配,也是一個擔子,一頭是風箱,一頭是裝著工具和鋦釘的匣子。每到一個村子,遇到要鋦鍋的人家,就在這家門口放下擔子,拿出金剛鑽等一系列工具,開始作業。這手藝,已好多年不見,有傳承的,現在大多都走進了老瓷器(古董)的修補行業,據說都賺了大錢。





3,上門服務的剃頭匠。早期剃頭匠也是擔著擔子的,後期一般都背個大的兜子,或布或皮,裡面裝著喚頭(鐵製,用手一拍嗡嗡響)、剃刀、爽身粉、圍裙、毛巾、理髮剪(也叫推子,後期的理髮匠才裝備),他們一進村,就會拿出喚頭,邊走邊拍,伴著嗡嗡聲,嘴裡唸唸有詞的喊著“剃頭了”。至於手藝如何,那時我還不曉得評價,但我的印象裡,他們剃的幾乎都是光頭。





今天所列這些,都是流動的職業,像裁縫、鐵匠、皮匠等,因篇幅,以後再慢慢嘮叨吧。


初始農人


在我們農村裡面已經消失的職業有:

1:瓦匠

2:漆匠

3:畫匠

4:書寫春聯的畫匠

5:木匠

6編織匠

7:裁縫

8:風水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