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走出来的城市人,对农村是什么感觉?

用户109049210071


你好,发表一下个人见解。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我的家是在一个大山环抱的小山村,我在那个地方长大、生活。初中以前没想太多,大概自己晚熟吧。上初中的时候就盼望,一定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等考试结束,自己也成功的到了大城市去上学了,那个时候年轻,自己老是感觉农村人不如城市人,一切的一切,每次放假回家,自己就有一种优越感,这种感觉就是我终于离开这个小山村了,村里的人都比我次,都不如我,(大家不要喷我,那个时候年轻,好在我没有给家里惹祸,)父母累死累活种地赚的钱葱邮局给我转账,还要跑到十几里外的邮局去,这就是以前的我。等我现在成家了长大了,才知道,生我养我的地方就是我的老家—农村。

现在想想,以前真是太不懂事了,我把户口从农村迁到城市,(城市户口)有个3年左右吧,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自己又把户口迁回去了(变成农村的了)这大概就是注定的吧,虽然现在住在城市,但户口还是农村户口,也不打算变了,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孩子出生的时候,看到户口本一次一次的加人口,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现在包括父母已经有6口人在一个户口本上了,我对家乡充满了说不出的感情,小时候在玉米地里藏猫猫,麦子收割的时候父母就带着我晚上12点了还在打麦场,和儿时的小伙伴一起丢沙袋(虽然是男生)打溜溜球,一起粘金蝉,吃1毛钱的老冰棍,真是太怀念那个时候了,今年打算辞掉工作,回老家发展,多包几亩地,把父母手里的工具接过来(我们村是种西红柿的,自己打算辞职种地)现在农村生活好了,我们国家发展神速,现在人人都在手机上看直播,网购等等。父母年纪也大了,好好孝顺父母,多陪陪父母。只要是村里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努力为家乡做贡献,有能力了会把村子环境在美化一下,欢迎大家来我家旅游做客,我们这里山好水好,还保留着农村人的意思朴实。


农耕365


说一下我们村吧,特别穷的一个村庄,400来号人,至今只走出来了2个大学生,现在在大城市也安个家,但是每隔十天半月总要回老家农村一趟,因为他们父母、兄弟、姊妹还都在农村。

每次回老家,待在家两三天又走了,村里老少爷们儿都可不理解,认为千里迢迢来回跑浪费路费,回到家有没啥事。

回到农村,虽然和乡亲们都很热情,但多了一些客气,不像小时候那样可以天南地北闲话家常了。

每次回家,父母总是割肉买菜做一大桌子菜,好像这个不是自己的儿子,而像一个关系很亲密的客人。

回到农村,因为人伦代谢,好多村民都不认识了,大爷大叔的时常会叫错,好尴尬。

性格腼腆一点的被村民误认为装清高,看不起人。

一上酒桌,就被灌个天旋地转,不喝就是看不起人,喝醉了就被一帮叔叔大爷拉着讲农村风俗、邻里亲戚关系,不到后半夜不罢休,哈哈!

走出去好像成了一件很尴尬的事情,身在大城市,心在农村,现在却难以融进这个生他养他的村庄了!

留在大城市的朋友们,请你们分析下原因是什么?



80后东郭先生


说说我的感觉吧。

首先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我的出生地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的一个小村子,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在我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有离开过生我养我的村子,直到上大学后才去了第一个城市:南京。大学毕业以后在南通市里面找到了工作,并且在父母的资助下在南通市区买了房子(在此感谢默默为我付出大半辈子的父母),我工作的地点距离我的农村老家也就一个小时的车程,所以我几乎每个月都会回农村老家一趟,那里有生我养我的父母,有儿时一起长大的伙伴,有亲切可爱的邻居,有熟悉温暖的乡音···这一切就像一根线,不管我飞的多远,都时刻“牵绊”着我的心,要我常回家看看。

对农村的感觉真的很复杂,刚上大学那会,第一次独自来到大城市生活,一切既陌生又新鲜,年少懵懂自尊心极强的我一开始很不情愿提起自己的农村身份,在我看来那是多么的低人一等,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的幼稚可笑,也许这也是我逐渐成熟的一个表现吧。

工作总不能一帆风顺,有时候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也会回到农村,吃父母做的菜,和小伙伴聊聊天,感觉一切都很快就过去了,仿佛那里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心情能瞬间得到洗礼,心结也就自然解开了,有时候农村俨然成了一种依赖,但我明白,这是努力去面对不如意的一种勇气。

近乡情怯大概说的就是我吧,记得又一次因为一些特殊的事情,有小半年没有回到农村,当我好不容易得到了假期我甚至连夜驾车往回赶,在离家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我的心跳居然开始砰砰乱跳,仿佛遇到初恋的感觉,手脚也是不由自主的无处安放,停下车,远远的看着家中的父母提前得知我连夜回来到现在都为我留着灯,这种五味杂陈的感觉真的只有身处此时此景的你才能有所体会吧。

农村承载了我太多的梦,有着太多美好的回忆,不是短短的几百文字就能呈现的,他是我心中巨大的财富,也是我此生最大的收获。

随着城市脚步的一步步向前,我那边的农村也陷入了“拆迁”绯闻,几家欢喜几家愁,我很高兴能够看到祖国越来越强盛,我生活的城市越来越发达,但我却始终难舍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即使有一天他真的不在了,但他会永远留在每一个在那片农村生活过的人心里,永恒不灭!


美食练习生


作为一个三农领域的创作者,我非常乐意分享我的想法,我就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城市人,如今在城市生活已经将近十年,每次说起农村,我总是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怀念,但是往深了想,却又有一点陌生。

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在农村地区长大的,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山村,我记得小时候父母虽然在农村,却也不缺钱花,平时想吃什么吃什么,买衣服也是买最好的,父母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送到私立学校,所以我虽然出生在农村地区,但是生活却非常的好。

我认为农村地区最大的有点就是小时候有一群玩伴,我记得我们一起去上山、过家家,所以每次回想起农村生活,我总是非常的想念那时候的童真和快乐,如今已经农村将近10年,现在回到农村却有一点不适应,也有一点陌生,但是我却依然爱我的家乡,爱我的村子。


三亚鲜果园


我是农村人不是城里人,我在深圳打工20年,在城里待了20年,有机会转户深圳,可20年了,我的心依然在农村,不忘初心!

我老婆经常说我是农村人,是的我是农村人,我在城里有房子,也住在城里,但我还是农村人,户口还是在农村。

我有两个娃,我想把我的娃户口上在农村,老婆就是不让,唉!我也算文化人,自学大学本科学历,可我的思想依然是小农民!心里惦记着老家的一亩三分地。

在深圳20年,在外企,在国企央企做管理10几年可我依然心在农村农民就是我的命我的身份证!

今年雨光农业开发公司成立了,雨光外漂深圳20年,又回归农村做农业,当农民了。我生在农村,漂浮在城市,叶落地归根在大地,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只有乡村在我心里才是家!

也许有人说我傻!是的,我也是这么想的,只有田园牧歌才是我心中的梦!


夕阳落江农归人雨光


我是一个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农村人,上大学,毕业工作,娶妻生子,买房买车,做小生意。可能80年代在农村生活过的比任何时代对农村的感觉要深的多。因为那个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们都很淳朴,青山绿水,环境好。

我现在还是经常回去,因为喜欢农村的感觉。

对于城市最大的感受是,并不是生活衣食无忧,因为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对农村最大的感觉就是农村人挣钱太难了,想着有没有办法能找到致富的好办法。

我的家乡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子城一百多户,600多人。现在村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虽然从农村来了城市,可是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城市人,农村是落后了很多了,缺少了很多,没有什么好的挣钱的路子。

村子里的有幼儿园,有小学,教育设施和环境老比我们那个时候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村子里的路是干净的因为每天都有人打扫。

村子里几乎都养鸡,种菜,养猪,最近还种了果园,有了蔬菜大棚。

鸡蛋以前很多,现在少了,因为数量少,价格高,形成不了规模,卖不出去,再加上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养鸡的也越来越少。

种的菜大都吃不完,也不能拿出去卖。

果园还得靠天吃饭,加上运费高,好吃是好吃,价格贵了,也是难以形成市场。

还是喜欢农村,还是喜欢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家乡的土生土长的农产品。

希望今后农村越来越好。


我为农村


我来自北方河南农村,现在在南方城市杭州工作;可以说自从12年上了大学之后,除了过年过节也很少在老家待了。先说下我们那农村的现状吧。

作为一个90后我经历了农村变化最大时代,以前小时候的农村,生活真的是很差的;得益于中国的高速发展,现在农村的生活好多了。家里泥泞的道路也慢慢修成了水泥路,几乎每家都住上了自建楼房,不过现在村里面的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所以只有逢年过节家里的人才会多。

另外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就是农村现在是女少男多的时代,所以过年的时候会见到很多排队相亲的场景。

农村的生活是安逸舒适的,慢节奏的生活可以使人身心放松。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抛去了城市中工作的烦恼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能吃上妈妈做的一日三餐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

我怀念小时候的生活,夏天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游泳抓鱼,在地里扒红薯花生烤着吃,上学小学时在学校大门外面买一毛钱的辣条吃等等。

人际关系在农村来说也是简单的,同样有坏人和好人,当然大多数家里人还是善良淳朴的,至今我还很怀念小时候那个经常给我零食吃的那个隔壁家老奶奶,可惜她早已不在了。

中国人都有落叶归根和家的概念,余光中先生写过的《乡愁》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乡愁始终是我内心深处的情结。回家始终是我所期待要做的事情。

下面来几张家乡的日出美图





老鹰看视频


我是远嫁,跟老公一直生活在城里,因为上学,老公成了非农户口,我一年回一次老家,每次住一到两个月,刚开始我以为我留恋的是家乡,因为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后来我发现我更留恋的是妈妈的味道,妈妈做的饭,蒸的馍,包的饺子...后来的后来,我发现内心深处最留恋的是我的童年时光,那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每次回去什么都不干,最爱坐在房顶,坐在门口,坐在田埂,重新走走上学的路,农村发展很慢,变化很小,这些地方,无一不是我的脚步踏过千遍万遍的地方,无一不是充满我童年欢声笑语的地方,那是我是种子时落地生根的地方,那是给我阳光雨露滋养我长大的地方,那是我血脉相连的地方,那是我一生再也回不去的家乡。更干净舒适的家庭环境,更好的医疗教育,尤其是半夜孩子发高烧门口随时可以打到车,十分钟就能到医院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城市更好的一方面。城市里生活久了,回到家乡,没有办法适应,孩子也受不了酷热的天气,无数的蚊虫,冬天没有暖气,大人都冻到扛不住,更别说孩子,为了下一代,我们扎根城市,为了更好的发展,能够赡养双亲,供养儿女,我们在城市工作。父母也很希望农村可以改成小康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农村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也会慢慢的改变。回不去的农村成了我们最幸福的回忆!


一枚玩劣的豌豆


我老家在西北一个偏远的小山沟里,村子里四面环山,不管从哪个方向往外去,都要爬山坡,交通极其不便。我记忆中上小学6年级,我家才第一次有了电灯,而不用再点煤油灯了,我家的第一台电视,是我爷爷卖了好几袋子玉米,才卖了400块钱,买了一台“黄河牌”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那是1997年。

从小到达,大人们灌输给我们的思想就是一定要好好念书,将来离开农村,我们从小的偶像,除了雷锋叔叔,英雄人物之外,就是我们村里几户在外地工作,跳出了“农门”的人家,我们小时候的梦想不是科学家,而是要想村里那几户偶像人家一样,不再回农村种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完全是由环境造就的。了解了我小时候的生长环境,大致就能了解,为什么大人小孩都这么渴望离开这个地方。

记忆中村子里与外界唯一的通道,是一条勉强可以通过拉煤车的盘山小土路,一边是山,一边是山沟。这条小路只有天晴的时候能走,下雨天人走着,就像走在沼泽地,脚都拔不出来,更别想走了。虽然很少有拉煤车、拖拉机通过,但是偶尔遇上下雨天的时候,拖拉机半个轮胎都会陷在泥里边,根本动不了。

有人一定会想,天晴了肯定就好一些了,殊不知天晴了就想踩在雪里一样,其实不是学,是满地的黄土面子,一脚踩下去,黄土四飞,土面子直往鞋里灌。

俗话讲的好,“要致富,先修路”。交通不便利带来的一定是经济的落后。平时村里运输东西,都是靠板车,我们当地人叫架子车,因为出门都是上坡,所以需要套牛拉车,就是俗称的牛车。

正常情况下,架子车停放的时候,车辕车尾与地面大概会成60度夹角,车尾是挨着地面,想让车走,就得双手把车辕往下压着,让车尾离开地面,或者是车辕与地面平行。上坡还好一些,下坡的时候,架子车上都装满了东西,特别沉。驾车的人如果让车尾拖着地,车就动不了,稍微离开点地面,巨大的自然推力(物理上讲的势能转化成动能),车子瞬间速度就会提高几十倍,所以必须得靠双肩扛着车辕,才能保证架子车不会掉到沟里去,像夏天人都穿的比较薄,拉一车麦子回来,肩膀上都会磨掉一层皮,真的是想象不到的辛苦。

村子里唯一的一台拖拉机是以前生产队时候的一台拖拉机,后来生产队解散的时候,卖给了私人,平时用处也不大,因为都是坡地,拖拉机到了地里还不如牛,根本施展不开,所以拖拉机大多数是停在院子里的。

这台拖拉机最大的作用体现在外出的时候,特别是外出赶集的时候,好不容易等到拖拉机外出,全村积攒的各种要买的粮食、山货等,堆了满满一车厢,然后人再坐在这些粮食上边,这种场景就像在网上看到的印度的火车的那种情形,甚至比那个更夸张。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交通基本上都是靠走,走亲戚靠走,上学靠走,赶集也靠走,偶尔遇到好心的拉煤车司机会捎你一程。家庭条件好一些的,都有自行车,但是作用不太大,出门全是上坡,根本骑不动,必须得推着走。

这种极其不便利的交通,导致外边的东西进不来,里边的东西出不去,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经济的落后,村里人生活极其穷困,人们思想的落后,甚至愚昧,但是其实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落后。大多数人意识里,生存条件太辛苦了,这种辛苦是他们付出比一般农村要高出几十倍的努力,可能换来的是几十分之一甚至还要少的回报。

逃离农村,逃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是那个年代,村民们集体的梦想。

在村民的思想里,那时候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如果能考个中专,考个师范学校,当个老师,吃“市民粮”,就算是跟这黄土地划撇清了关系,所以很多人还是把孩子送到了学校。

我们的学校是一个破瓦房,黑板就是在墙上刷上锅底黑,教室的玻璃窗都是用白粉纸糊的,从学前班到四年级,就一个教室,一个老师教,我上学前班就基本上顺便把一到四年级的课程也学了。上课铃是一块耕地时被石头掰断了的铁犁尖,用铁丝绑起来挂在屋檐下,用掏炉子的铁棍敲着的。

没有老师愿意到我们村里来教书,因为条件真的太苦了,能来到我们村教书的,都是关系“不硬”的,被迫分来到我们村。到了我们村里,老师也不太愿意好好教书,三天两头放假,也没人管。种地忙的时候老师回家种地,收庄稼忙的时候,老师回家收庄稼,我们就放“忙假”。

我们除了要交学费外,还要交勤工俭学费12元,勤工俭学粮每个孩子40斤麦子。老师平时轮流在每个学生家吃饭,一个学生家管一天,循环往复。冬天还要收取暖费。这些钱在现在看来不多,但是在当时1992年,其实还是很值钱的。村里人家庭条件都差不多,都没钱,所以很多人在这几十块钱面前,被迫无奈放弃了让孩子离开黄土地的想法。我是幸运者。

其实回头想想我们那批小伙伴们,能坚持上完学,也真不容易,那股子要逃离农村的劲,真的是铆足了。及时条件很艰苦,依然要坚持。每天放学要赶快把作业写完,不然晚上要点煤油灯,光线不好,还要烧油,能点蜡烛的人家都很少,因为煤油比“洋蜡”便宜。记忆中,我奶奶经常说我,“白天游四方,晚上借油补裤裆”,意思是天没黑的时候不好好写作业,天黑了又要点灯来写。

那时候我们在家里写作业没有书桌,就是趴在炕上,没有人管你眼睛离本子太近,还是写字的姿势不正确,能有学上就非常幸福了。

通常我都是放了学和邻居家的叫有全一起写作业,有全年龄比我大,辈分比我大,我应该喊他叔叔,只不过上学不太在行,印象中他一直上一年级。每天放了学。我们一边就着花生米肯冷馒头,一边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到山脚下,等着村里的放牛倌把牛统一赶回来,然后再赶着各自家里的牛回家。

记忆中,暑假中每天要割一筐中猪草,上玉米地里拔草,当时我们村里唯一的经济作物是家家都种烤烟,要把烟叶子从地里掰回来,用绳子绑在竹竿上,放在烤烟炉里烤干,在从竹竿上解下来,然后分级整理好,扎成捆,整整齐齐码起来,用塑料纸包上,再用重物压起来,等秋天交到公社的烟草收购站上,换成一堆白条儿回来,啥时候给钱不知道。

夏天穿着短袖,帮着大人在烟叶地里干活,两只胳膊上都沾满了黑褐色的烟油,用手一搓胳膊,汗毛都被弄成了一团,你都能听到汗毛被从毛孔里揪出来的断裂的声音,钻心的痛,一不小心被烟油沾到嘴里,非常苦,最恐怖的是,用胳膊去擦额头上的汗水,结果不小心把烟油弄到眼睛里,感觉全世界都要失去的疼,所以就特别讨厌在烟叶地里干活。

为什么还要帮家里干活,一是希望能帮家里减轻点负担,更重要的就是希望能帮家里挣点钱,到了秋天开学的时候,能交得起学费,能有学上,这样才能离开那个小山村。

2004年,我考上了大学,成了我们村子里几十年来唯一的一个大学生,这成了村里和方圆大家热议的话题,不是我多么有出息,是因为我们完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走出山村。就这样我变成了城市人。

但是当我成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城市人的时候,我发现其实不论走多远,心理永远牵挂那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那里才是我的根。那种牵挂与日俱增。离开农村这么多年了,我晚上做的梦从来都是在农村时候的场景。

我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大学的时候为了省钱,只能寒暑假回家,每年寒暑假一进村,远远就看见爷爷住着拐杖在村口等我,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估摸着你快回来了,所以每天就在这里等你。然后高兴的像个像孩子一样,牵着我的手回家。

那时候我有个梦想,挣钱了就带爷爷奶奶出去看看,终于等到了大四最后一学期,梦想就要实现了。那一年,我爷爷75岁了,身体不是特别好,春节后别的同学都去实习了,我一直在家照顾他,后来学校有招聘会,我告诉他说我先去找个工作,我爷爷跟我说:你去吧,我等着你回来。三天后,家里打来电话,说我爷爷去世了,哭晕哭醒,无奈天各一方,那句话成了他给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现在村子里交通已经很发达了,条件也越来越好了,每次回去我都会用手机拍下村子里的变化,谁家的老宅子塌了,谁家又盖了新房子,愿意听父母唠叨村子里的家长里短。

一句话,当初有多渴望离开农村,现在就有多想念农村老家。


商业新发现


每当提起农村,我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体验,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城市人。如今的农村给我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我的家乡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村里煤炭资源丰富,虽然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里没法比,但我们村里但凡肯吃苦,勤快的人,生活都相对不错,我们从吃穿住行各方面来说都比较富足,很多人家基本都有小轿车。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对农村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相比城市孩子的童年生活,我们的童年可以说是多姿多彩的,爬山,捉迷藏,过家家,我们从小感受到同伴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的多数人到了城市,如今我们的村里因为煤炭采空区已经被拆迁。曾经每次回到农村都有熟悉的感觉,不管走到任何地方都会想起曾经快乐的时光,但因为在城市生活久了,发现对农村有些许陌生。如果再有一个童年,我依然愿意生活在农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