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寿山田黄石‘高价’背后隐藏的秘密

在福州市北郊约30公里的重峦复涧之间,有一个名叫寿山的小山村,这里出产一种晶莹温腻、五彩斑斓的“灵石”——独绝天下、名扬中外的寿山石。

寿山石因出产于福州寿山及其附近村落而得名,这也是地球上唯一的寿山石产地。按传统习惯寿山石一般主要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寿山石中的极品就是大名鼎鼎的田黄石。田黄石因产于寿山乡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为寿山石中最优良的品种之一,历来被尊为石帝、石中之王。寿山石种类极多,除了田黄石,还包括高山石、洞石等,因开采时原石的造型不同,所雕刻的造型也不同,可谓是独一无二。

揭秘寿山田黄石‘高价’背后隐藏的秘密


田黄石与农夫的故事

由于帝王以及文人的喜好,宋朝曾出现寿山石开采的高峰,直到南宋后期石工和地方官员开始抵制,但寿山村民的耕余采集仍无断歇。一天,村民们照常上山开采,这次开采出来的是珍贵的田黄石,田黄石也是在这时候被发现的,而此时已到了元时。

在元代这块宝石并没有真正的名字,之所以叫田黄石是因为相传明朝末年福州有位礼部尚书曹学佺因得罪蜀王被罢职回乡。有天他闲暇时遇见一位樵夫一头挑着柴火,一头用绳子绑着一块石头,便上前询问樵夫石头的用处。曹学佺见这块压扁担的石头有些奇特,好奇心促使他把石和柴火一起买下。樵夫告诉他更多藏品出手联系小编17666006063石头是从寿山田里挖来的。因为是田里捡到的,又黄得可爱,曹学佺就把石头称为田黄石。自此在寿山石系列中多了一个田黄石的珍贵品种。

在寿山石崛起的路上,清代帝王的宠爱让寿山石声名鹊起。据统计清王朝问鼎中原后,从顺治帝开始到宣统为止一共十个皇帝,除了清朝末年光绪和溥仪之外,其他每个皇帝都有非常多的寿山石印收藏于紫禁城中。

在以前的社会,皇室使用的都是人间极品,再加上皇帝的喜爱,寿山石特别是田黄石、芙蓉石在民间炙手可热。价格是一两田黄三两金的奢侈。 现如今,寿山石成为让人爱不释手的宝石,得一寿山石可谓是欣喜若狂

揭秘寿山田黄石‘高价’背后隐藏的秘密


如何鉴别“石中之王”田黄石,这是寿山石收藏家和鉴赏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他们必备的一种鉴别能力。古今寿山石鉴赏家和研究者鉴别田黄石的经验可归纳为形状、石皮、色相、肌理、格裂形态、手感和比重。 (1)形状 根据田黄石的地质形成和演变历史,一般的田黄石都保持其天然的形状,即鹅卵形状,但在上板坑头附近出产的田黄石,有时也有棱角,这是因为这里接近溪流的源头,田黄石缺少滚动、磨练的机会。此外,还有少部分田黄石,在埋藏地下的过程中,因地壳运动,石身裂碎,分成几瓣,形成棱角,虽然经过泥土的长期滋养,但断面的棱角并未被磨平,因此有时石农在挖掘发现这种断裂性田黄石时,通常还会继续在附近寻找它的“另一半”。 (2)石皮 除了少数田黄石外表无石皮外,一般情况下,田黄石外表都有皮层包裹,因此有无石皮是鉴定田黄石的一个重要依据。 田黄石的皮层,或极稀薄、或稍厚密,石皮颜色主要有黑、黄、白、绿,皮层有单层、双层和三层,皮质比其它掘性寿山石的石皮质地要细结柔嫩,用刀轻刮,刀感流畅而微沉,粉粒细腻均匀。 一般情况下,单层皮的田黄石颜色有黄、白、黑、绿,色泽有浓有淡,分布有的整体统一,有的两面不同,还有的呈块状组合,质地也有优劣之分。皮色纯如牙黄者,质地极为纯优,称为黄金黄田黄石;黄而灰绿者,质微硬结,色泽偏黝;黑而微绿,皮清一色者,也属优质;皮色灰白浅淡的色泽多深沉偏黝;黑中夹有小块黄绿或小块灰白的,纹路粗杂,通灵度差,多为硬田黄或杂田石。有的单层皮田黄石,一面为白皮,另一面却是黑皮,即一面为银裹金,另一面为乌鸦皮。 双层皮的田黄石,有的是乌鸦皮内又有一层薄黄皮,有的是乌鸦皮内又有一层半透明的白皮。这两种双层皮的田黄石,大部分属枇杷黄田黄石,外层皮质细腻,内层皮厚薄分布均匀,肌质纯佳,甚至凝灵如冻。 由于田黄石有一定的迁移性,再加上田土砂层酸碱度的变化,所以,有时还可见到三层皮田黄石。或乌鸦皮在外、黄皮居中、白皮居内;或黄皮在外、黑皮居中、黄皮在内。含多层石皮的田黄石,皮虽不透明,难以察看,但往往肌理色质极佳。 通常情况下,除部分三层皮的田黄石外,一般的田黄石,在灯光下都有良好的通透性,可以洞察其内在的肌理色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