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海外高薪毅然回國,攻關6個月將頭髮熬白,最近,他被共青團中央"點名"!

他是恢復高考後村裡的第一名大學生,畢業後一頭扎進條件最艱苦的青海油田,一干就是10年;他亦是一位學成之後拒絕外企高薪聘請毅然回國的熱血青年,他就是

首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雙百"人物之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友秦文貴,事蹟被共青團中央報道並微博置頂,一起來看看吧。

拒絕海外高薪毅然回國,攻關6個月將頭髮熬白,最近,他被共青團中央

奔赴生命禁區,開始身份轉變

秦文貴1961年9月出生於河北省平山縣樹石村,是恢復高考後村裡的第一名大學生。1982年,他從華東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開發系鑽井工程專業畢業後,滿懷一腔熱情,奔赴遠在大西北的柴達木盆地,來到我國海拔最高、條件最艱苦的青海油田工作,那一年,他21歲。

青海油田所在的柴達木盆地蘊藏著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被稱為中國西部的"聚寶盆"。然而,這裡平均海拔2700米以上,"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生命的禁區。剛剛來到柴達木盆地的秦文貴頭昏腦漲、胸悶氣短、鼻血不止、輾轉反側。但憑著堅定的信念,秦文貴從這裡開始了由一名大學生向柴達木石油人的轉變。

秦文貴和師傅們三個月扛了一萬多噸重晶石粉,相當於2000輛解放卡車的重量;當鑽機開動後,大夥一連幾百天不歇氣,陪伴他們的只有戈壁和大漠之風;在發生井噴的危急時刻,他和工人不顧一切跳進泥漿池,即使在寒風刺骨中也從不含糊!

拒絕海外高薪毅然回國,攻關6個月將頭髮熬白,最近,他被共青團中央

破解技術難題,獲得高產油氣

秦文貴在鑽井戰線的長期實踐中逐步鍛鍊成長。在實踐中,他深深感到,石油工業的發展必須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尤其是作為一名知識分子應當義無反顧,肩負起這個重任。他刻苦鑽研技術,勇於探索,頑強攻關。在秦文貴的主持下,青海油田先後完成了高海拔地區油田多項科研項目,推廣了數十種新技術、新工藝,破解了大量生產技術難題使兩個月在青藏高原打成一口井的夢想成為現實。

他主持完成的鑽井簡化套管科研項目,成功打出4口深開發井,每口井節約技術套管2500米,節約綜合鑽井成本近700萬元。在攻關的180多個日日夜夜裡,34歲的秦文貴一頭黑髮竟成花白。

他根據對油田裂縫性油藏的新認識,採用大位移定向鑽井、成像測井、油層酸化、平衡壓力固井等新技術,取得柴達木盆地獅子溝地區裂縫性油氣藏的

新突破,獲得高產油氣,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拒絕海外高薪毅然回國,攻關6個月將頭髮熬白,最近,他被共青團中央

婉拒國外高薪聘請,17年間創油田紀錄

上世紀90年代,經過嚴格考試,秦文貴成為中國石油系統唯一入選加拿大國際發展署和外經貿部聯合舉辦的人才培養項目的專業人才,

赴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學習。學習之前,他來到冷湖烈士陵園,那裡長眠著柴達木油田的開拓者們,他用白方巾包了一把沙土,"只想讓這把油香的沙土陪我去遠行"。

學業結束後,秦文貴拒絕了加拿大石油公司高薪聘請及全家定居的優厚條件,毅然選擇了養育他的祖國,回到了條件異常艱苦,但急需人才的青海油田。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印證了回國前教授對他的一句話,那就是:"秦,從你身上,我已經能看到你所在油田的希望,還有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前景。我祝福你,中國人!"

1982年到1999年,秦文貴將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柴達木。17年間,獅子溝地區原油年產量由數千噸上升到5萬噸,青海油田在高海拔地區創造了5630米的鑽井井深最高紀錄,創造了青海油田制服天然氣井噴最短用時紀錄。1997年4月,秦文貴獲得了首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被譽為"當代青年的榜樣"。

拒絕海外高薪毅然回國,攻關6個月將頭髮熬白,最近,他被共青團中央

大漠風沙裡,石油人不懼艱險、磨鍊堅強意志;國家急需時,石油人昂首前行、奔赴鑽井一線……秦文貴以其堅定不移的決心及為國奮鬥的熱血為中國石油開採做出了突出貢獻。

回顧30多年成長曆程,秦文貴深情地說,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人生才更有意義。希望廣大青年學生積極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擔當中貢獻青春、建功立業。

關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招辦"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共青團中央官博、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團委官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