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草原上的天籁之音

文化 | 呼麦:草原上的天籁之音

文化 | 呼麦:草原上的天籁之音

呼麦又称浩林潮尔或潮尔,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歌手利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是世界上颇为少见的“喉音艺术”。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 | 呼麦:草原上的天籁之音

半路出家学呼麦

1999年,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39岁的胡格吉勒图义无返顾地学起了呼麦。他拜蒙古国呼麦大师巴特尔·敖都苏荣为师,用4年多时间系统地学习呼麦的演唱技法。

付出就有回报,2003年11月,他先后被授予“文艺创新青年带头人”、内蒙古“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并被任命为内蒙古呼麦协会会长。2008年初,他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当年,他出版了国内首张蒙古族呼麦作品唱片《天籁之音》,专辑收入了《天驹》《成吉思汗颂》等近30首呼麦经典。

文化 | 呼麦:草原上的天籁之音

学习呼麦的女性佼佼者

2000年开始,苏伊拉赛汗师从蒙古国呼麦艺术家巴特尔·敖都苏荣学习呼麦。凭借过人的天赋和执着的精神,她终于把这项艺术学到家。

目前,苏伊拉赛汗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呼麦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内蒙古呼麦协会副会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先后到1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访演出。期间,她不断提高呼麦技艺,教授学徒,交流心得,积累经验。

文化 | 呼麦:草原上的天籁之音

产生于狩猎文化时期

据考证,呼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匈奴时期。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

据胡格吉勒图介绍,呼麦的曲目大体说来有以下3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是蒙古族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文化 | 呼麦:草原上的天籁之音

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内蒙古艺术学院呼麦教师、内蒙古呼麦协会副会长麦拉苏介绍说,呼麦是蒙古族特有的单人多声表演艺术。呼麦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和新疆,蒙古国的西部和俄罗斯的图瓦等蒙古族聚居区。

说起呼麦的唱法,有着多年呼麦教学经验的麦拉苏说,呼麦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

文化 | 呼麦:草原上的天籁之音

民族瑰宝传承发扬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艺术界有志之士,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途径向蒙古国呼麦大师学习呼麦的演唱技巧。

2006年,胡格吉勒图筹钱成立了内蒙古呼麦协会。身为呼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截至目前,他亲手带出了500多名学生。同是呼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苏伊拉赛汗除了繁忙的演出任务,也承担着呼麦的传承与教学工作。2010年,内蒙古艺术学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呼麦本科专业,麦拉苏担任任课老师,培养了国内外500多名杰出的呼麦人才。

文化 | 呼麦:草原上的天籁之音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6月,呼和浩特将有一场世界级球赛!

五一长假要恢复?

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开启"女性安检通道"

请为民族艺术点亮小花文化 | 呼麦:草原上的天籁之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