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從三千+代碼中,挑出心儀個股!

自2010年接觸股票以來,我就是個比較“懶”的人,動的時候不多,動過的股票也不多。近年常買的也不超過十隻。

曾感慨於手裡的票波動太小、賺錢太慢。

推倒重來挑選過很多次,但最終挑剩下的,還是那麼些老面孔。

我的挑選方式非常保守,不虧損是首要條件。

(一)

首先是PB,即市淨率,也就是股價和每股淨資產的比值。

比如一家市值10億的公司,它的存貨、設備、地皮等資產加起來一共值10億,這家公司的PB就等於1。

即便發生最壞的情況,公司破產清算,我也不會怎麼虧。

我甚至無比希望銀行股破產一隻,然後拆了賣地皮,賣各種資產,那樣絕對要賺翻。

銀行股絕大多數時候PB都小於1,經常6、7折甩賣,且股息感人,真的是感人,常在5%左右。所以我歷來比較偏愛銀行。

當然,把銀行拆了賣只是妄想。A股上市企業退市的都少,更何況是破產清算,所以這一指標在市場相當不受重視。

就拿一個最近的例子來說,4月26號樂視網停牌,當時它的淨資產是-26億,但市值依然高達70億,蔚為壯觀。

在資不抵債且是鉅債的情況下,“樂視網”三個字便值100億,這種魔幻的事情只能發生在大A股,還沒有絲毫的違和感。

是屬於A股的歷史遺留問題,也是A股特殊生態體系的一環。

此前二三十年中,無數淨資產為負值的公司紛紛上演過一朝被借殼,烏雞變鳳凰的神話。

這種期待也為樂視網70億的市值提供了一部分合理性。

比較看重PB的我,一直都顯得不合時宜。

錯過了無數PB逼近負值的*ST逆風翻盤的機會,也錯過了超級大牛股貴州茅臺,同時,也錯過了樂視網、暴風科技當年的意氣風發和黯然銷魂。

不碰高PB,失去了很多機會,也避過了很多風險。

那麼我們先看一看,就在當下,按照PB<2篩選,還有多少公司能留下。

目前兩市3617只股,PB<2的有1224只,這一篩選,差不多十亭去了七亭。

PB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一家公司底子是否雄厚,這決定著該公司經不經得起折騰,抗不扛得住虧損,有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創造收益。

以及,實在經營不下去了,能不能收回一些成本。是投資最後的底線。

我覺得這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

需要說一下,目前兩市PB最低的板塊是銀行股。

(二)

其次是PE,市盈率,即股價與公司每股盈利的比例,也是盈利能力的直觀體現。

比如每股盈利1元,股價10元,市盈率即10,也表示你買了10年就能回本。

咱們先拋開PE的高彈性,單純從數值上來說,把PE<20的個股都給幹掉,看看接下來還剩下多少。

還有495只。

PB<2,PE<20的個股,兩市只有495只

隨後咱們再挑挑撿撿,比如,把ST康得新給出掉,因為凡是沾上ST的傢伙,多沒好貨。

繼續,咱們會發現有很多鋼鐵股,因為鋼鐵股有很強的週期性,現在差不多是它們表現最好的時候,這種盈利能力不是常態。所以除了龍頭股,通通刪掉。

當然了,銀行股也有個股扎堆,板塊集結的現象。但銀行股和鋼鐵不同在於,銀行股盈利能力一直很穩定,因此,銀行股不刪。

在這個股單中,銀行算是最具優勢的板塊了。我手裡的股,有兩隻就是銀行,在這個榜單中幾乎名列前茅。

經過一些簡單的初篩,最終會剩下大致400只股,佔兩市1/9,我手裡6只股中4只都赫然在榜。

(三)

個股進一步的篩選就是挑出業績不穩定的個股,業績不成長的個股,以及財報上有疑雲的個股。

功夫比較繁瑣,但很有必要。

這是最簡單的挑選的方式,這種方式會錯過一些大牛股,比如貴州茅臺PE常年在25-45,普遍在30左右。但也會直接篩掉許許多多的妖股、ST股、績差股。因此,此方法勝在穩妥。

PB能保證不會犯大錯,PE能讓你對盈利有所判斷

PB不高,有足夠的額安全墊,PE足夠的穩定且低,則是緩慢積累利潤,股價緩緩上行的無雙利器。

表中的興業銀行、光大銀行,股價從2014年至今漲了近3倍。表中的上汽集團,自上市以來21年漲了20倍。去年漲出表的白雲機場,2015年至2018年,4年漲了6倍。中國石化最差,2年多漲了1倍。

這兩個指標是最簡單的,在選股上可能並不出彩,但非常中庸。很多時候體現了這樣一種思維“慢就是塊”。

PB是自身資財的積累,PE是積累資財的能力。腳踏實地,緩慢而堅定

簡單粗篩後,個股已經不多了,餘下的,就是個人下功夫了。

相信這麼走一遭,應該能選出心儀的股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