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畫畫的人對於音樂和文學等藝術的感知能力也特別強?

小子h


作為一個畫家,一個藝術工作者,我覺得這事很自然,畫畫的人是做藝術的人,音樂、文學是繪畫的姊妹藝術,藝術相近,感知能力當然特別強。

畫畫的人情感充沛,精力旺盛,想象力豐富,畫畫的人都是潛移默化的好動分子。


記得讀大學時,高一屆有個怪才,據說白天上課畫畫,晚上在寢室熬夜寫長篇小說,以為是傳說,師生們都不當真。兩年後,當這位大俠給老師送來新出版的小說時,同學們驚詫,傳說是現實,這下連隔壁文學系的人都投來讚譽的目光。


畫畫的人個個天生就是追潮的歌手,甭管這歌手是幾流,起碼還能上臺,吼也好,叫也罷,像模像樣都會唱幾曲。

音樂和文學,在畫畫人的眼裡不是難事,感知和駕馭,輕車熟路。歸根結底,還是藝術相通。


陳會衡山水畫家


如果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藝術是相通的。

我們知道,藝術是一個很大的範疇,它包括文學、音樂、繪畫、攝影、影視、書法、雕塑、建築藝術和工藝美術等。可以說,藝術包羅萬象,觸及到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儘管藝術十分寬泛,但它有兩個共同的本質特點,一是它們都來自於生活。二是它們都是對真善美的表達。藝術雖然種類很多,但從大的分類來講只有兩類,一為視覺藝術,如文學、繪畫、攝影、書法等。一為聽覺藝術,如音樂等。藝術以各自的表現形式通過人的視覺或聽覺給人以心靈的共鳴精神的愉悅智慧的啟迪和美的享受。


繪畫做為一種視覺藝術,它是以筆墨和線條或造型和色彩做為語言表達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正如文學是以文字為語言來表達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音樂是以音符音節來表達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在表現形式上它們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在對客觀物象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上,藝術家的思想和審美素養審美眼光是接近的、相通的。

這就是本題所說為什麼畫畫的人對文學和音樂的感知能力也特別強的原因。同樣,搞文學或搞音樂的人同樣對繪畫的感知能力也特別強。很多畫家音樂家同時又是詩人,很多文學家書法繪畫也非常不錯。這些蓋因藝術的審美是接近的,藝術的思想是相通的。



燈影書畫


藝術是相通的。

藝術家成為大師後,也就是走到藝術的最高境界後,他們無論在創作什麼,繪畫、音樂和文學作品的意境在他們的腦子裡是融為一體的。畫家、音樂家和文學家此時實際上是一個人。<strong>

這裡不拿畫家舉例,咱們反其道而行之,拿音樂大家譜曲來論證這個觀點。

為87版《紅樓夢》作曲的是著名音樂家王立平先生。王立平先生接到為紅樓夢電視劇寫主題歌的任務後,便去潛心研讀《紅樓夢》原著,一邊研讀,一邊揣摩曹雪芹的寫作用意,以及文字所呈現出來的畫面感,苦心領悟四年多,青燈黃卷,終於找到了只屬於《紅樓夢》的音符。

這樣說,可能還有些抽象,咱們不妨舉一個例子。

王立平先生在寫《葬花吟》的時候,遇到一個非常大的困難——王立平先生一直認為,林黛玉比較嬌小,愛生氣,病怏怏的樣子,曹雪芹為什麼會對林黛玉傾注了這麼深的感情呢?王立平先生想了1年零9個月,有一天,他又在品味“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這句話。王立平忽然明白了,且在他的腦子裡呈現出一幅畫面:林黛玉不是在低頭葬花,而是在仰臉叩問蒼天,是一個弱女子在悲鳴,在呼號。<strong>

腦子裡有了這個畫面後,王立平先生立即來了音樂靈感,旋律便油然而生。先生一邊寫,一邊流淚,先生創作的熱情來了後,即興在《葬花吟》的末尾加了幾聲悶鼓,一聲聲悶鼓,聲聲敲在人們的心絃上。他用音樂為曹雪芹筆下的人物長舒了一口氣。後來,王立平先生說,這些紅樓音樂,似乎不是我寫的,而是從《紅樓夢》的字裡行間挖掘出來的。



(王立平與鄧婕在紅樓劇組合影)

王立平先生是音樂家,但他創作《紅樓夢》音樂時,正是聯想到原著的內涵和字裡行間的意境,以及文字敘述中的立體畫面感,才打通了繪畫、音樂和文學的壁壘,才有永久的經典問世。

音樂家創作樂曲是這樣。反之,畫家在創作一幅歷史的、文學的經典形象時,對音樂、文藝的感知力也是一樣的有靈性。

<strong>


老梅尋夢


繪畫是視覺效果的造型藝術,音樂是聲音的聽覺藝術,文學是綜合性的語言藝術。它們之間雖然藝術形式不同,但是它們存在著內在的相互聯繫的統一。藝術形式之間是相互相通的聯繫和貫通。畫家對音樂和文學的感知力特別強,體現出畫家所具有的音樂和文學素養的很高能力。



對於畫家來說,解讀、理解一部音樂作品內容,對各種音樂的旋律是如何為表達思想內容,具有很強的感知力和聯想能力。例如欣賞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田園》時,不盡要具備音樂知識,而且還必須善於聯想。它表達了鄉村的樂趣在人心裡所引起的感受,如同繪畫描繪農村生活的審美感覺。通過音樂美妙旋律,使人們享受到音樂藝術的魅力。



文學和繪畫只有通過文學家和畫家創作出的作品,反映現實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真實畫面,深受人民大眾的喜愛和歡迎,才能稱為文學和繪畫藝術。文學和繪畫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文學和繪畫藝術的創作源泉,來源於社會生活中實際發生的變化多端的事物,是文學家和畫家不可缺的有用的創作素材,通過對素材的藝術加工和提煉,創作出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學繪畫藝術作品。



文學和繪畫藝術是教育人民大眾認識到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的行為。人民大眾在休閒娛樂活動中,喜歡簡單明瞭、通俗易懂的文學和繪畫藝術形式,要欣賞的愉悅、還要喜歡的享受,深受人民大眾歡迎的文學和繪畫藝術作品,極大地滿足人民大眾的審美情趣的需要。


黃智637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共同的感覺,只要每次說到“藝術”二字,原本不愛想事的大腦又開始活躍起來了,盡情的發揮對藝術的遐想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如果自己還擅長某項藝術創作,那就不亦樂乎了,對吧。說到這裡,問題來了,為什麼畫畫的人對音樂和文學等藝術的感知能力也特別強呢?



藝術與藝術之間是想通的,

繪畫是一門視覺藝術,用筆墨、色彩來強調視覺效果,不同的視覺效果產生不一樣的思想意識,比如,你看了一幅人體油畫,反映在自己腦海中的不只是一種思想意識,可以認為這是美輪美奐的人體藝術,或者說藝術家用精美絕倫的人體藝術來表達繁華的世界;也可以認為藝術家沒有修養,這是沒有倫理界限的低俗的“色情”,


繪畫藝術就是那麼神奇,同一幅畫作可以讓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體驗,一幅畫作可以沒有文字,沒有旋律,但絕對不能沒有情感,那麼畫家們用什麼來表達作品的情感呢?這是很簡單的問題了,肯定是用色彩來代表畫作的情感情緒,以及所要反映的現實寓意,

我們都知道,文學是通過文字來表達情感,音樂是通過聲音旋律來表達情感,舞蹈是通過動作來表達情感,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有一段完整的故事情節;然而,繪畫是無聲又無字,畫家對人物的所有動作、語言、情感的描述都只能用通過色彩線條來完成,創作過程中,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就出現在自己腦子裡,



一幅畫作的人物雖然看起來是靜止狀態,但畫家在繪畫的過程中內心的情感是有起伏變化的,是動態的表現,就像最開始的無聲電影畫面一樣,你要看懂整個故事情節只能憑藉內心的感覺,繪畫藝術更是如此,畫家把自己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或者將要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這個過程就是對事物感知的過程,任何藝術都離不開外在形象的表現與內在情感的表達,所以說,藝術是相通的,而繪畫藝術又是極度“化繁為簡”的過程,自然對其他藝術的感知能力也特別強。



詩夜城主


首先,很多看似雜亂無章的事物,包括音樂,美術,文學,其實都是有規律可尋的。要把一件事物做到儘可能的完美,一定是要要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不能走一步看一步。

畫家在完成一副作品之前,腦海中就已經對這副畫的繪畫步驟,繪畫方法,甚至對創作過程中,可能遇到問題變化,都有規劃和應對方法。這就是通過以往的繪畫經驗中,掌握的規律和方法。同樣文學作品以及音樂作品的創作過程,也需要掌握類似的規律和創作方法。

在我看,音樂,美術,文學作品,在創作環境和方法上,有很多的相同之處。所以,不止繪畫的人,對音樂和文學作品有很強的感知力。反過來,音樂和文學作品的人,也有很強的感知力。

所謂天賦,只不過是比沒有天賦的人,早一步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重要性。





藝人奇事匯


一、眼觀八方,耳聽四方,藝術生天賦,天賦有強有弱,不是每個人畫畫都對音樂或者文學等感知特別強。

二、萬事無絕對,你說的畫畫的人對音樂等文學藝術感知強,是 認識的人藝術天賦強,正如我,畫畫有一定天賦,音樂就是五音不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