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柱:用一生創作史詩大劇

《滄州驕子》系列叢書徵稿選登

王朝柱:用一生創作史詩大劇

王朝柱:用一生創作史詩大劇

天津日報 徐雪霏

王朝柱 1941年生於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著名編劇、作家,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要電視劇作品《開國領袖毛澤東》《長征》《冼星海》《周恩來在重慶》《辛亥革命》《尋路》《太行山上》《換了人間》等。

王朝柱:用一生創作史詩大劇

電視劇《換了人間》劇照

21年創作,21部史詩鉅作

央視開年大劇《換了人間》一經播出,便受到觀眾的廣泛好評,收視率一直居高不下。《換了人間》講述了1949—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前後的歷史風雲,以及國共兩黨在軍事、政治、經濟、統戰等各個領域之間殊死較量的故事。這部電視劇的編劇,便是著名作家、編劇王朝柱。王朝柱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後又進入總政文工團工作,原本學習音樂出身的他,卻在工作過程中發現了文學,毅然選擇棄樂從文,從此走上了漫長的文學創作道路。

從1964年開始,王朝柱發表過小說,寫過話劇,做過電影、電視劇的編劇。可以說,與文學有關的各個領域,他均有涉獵。圈裡的朋友都稱他為“柱子”,曾有朋友這樣評價王朝柱,說他是作家裡最懂音樂的,音樂家裡最會寫劇本的,編劇裡最瞭解歷史的。

王朝柱:用一生創作史詩大劇

1997年,王朝柱將全部精力放在劇本創作上,21年的時間,他創作了21部大型史詩電視劇,收穫多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編劇獎和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編劇獎。他的作品還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世界各地播放,受到廣泛好評。

採訪王朝柱的當天,記者來到他在北京的創作基地,也是他住了30年的地方──香山金源酒店。約定的採訪時間是在晚上,正趕上晚飯時間,記者到達時他剛吃過晚飯,表明來意後,並未立刻開始接受採訪,而是對服務生說:“給這位記者來一碗米線。”隨後又轉頭對記者說道:“什麼事都沒有吃飯重要,吃飽了才有力氣工作,先吃再談。你嚐嚐這兒的牛肉米線,做得不錯,我在這兒住了幾十年了,還就這米線最對我胃口。”

原本略顯拘謹的採訪氣氛,因這簡單的幾句話,輕易化解,後面的採訪也進行得格外順利。王朝柱在採訪時很少提及自己的事,但一聊到劇本和創作,便侃侃而談。他說:“我這個人不重要,文學創作才最重要,如果我的創作經驗能夠給後人一些啟發,也算我為社會作出的一點貢獻了。”

王朝柱:用一生創作史詩大劇

好演員不會將差劇本演成經典,但能夠為不錯的劇本錦上添花

記者:《換了人間》於今年年初在央視熱映,反響十分熱烈,作為這部電視劇的編劇,您認為《換了人間》這部大型史詩電視劇能夠受到觀眾如此肯定的原因是什麼?

王朝柱:我經常強調,唯有堅定地運用唯物史觀解讀中國革命歷史,才能找到大型電視連續劇《換了人間》的戲魂。在中國現代革命偉大征程中,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是一個重要轉折點,開啟了偉大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篇章。《換了人間》就是藝術地反映了這一偉大時代變革過程中,國共兩黨此消彼長的歷史走向以及社會階層變化,尤其是通過兩種不同精神文化搏擊,讓今天的觀眾瞭解新中國是如何誕生的,人民為什麼擁護共產黨。自然,我們更想通過電視藝術特有的感染力,讓觀眾感懷中國共產黨領導這場“換了人間”的革命是何等偉大和不易。如果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麼電視劇《換了人間》能夠獲得廣大觀眾如此歡迎,就足以證明堅持唯物史觀解讀中國歷史是正確的。

記者:《換了人間》的主演仍是唐國強、劉勁等幾位被觀眾熟知的藝術家,這次是您與他們第幾次合作?您認為由他們來詮釋您的作品,會產生出怎樣的效果?

王朝柱:從1997年開始,21年來,我創作了21部作品,都是與他們一起合作的,我們這個團隊從來沒有分開過。表演藝術家與劇作家之間有一種辯證關係,那就是一個好演員不會將一個差劇本演成經典,但能夠為一個不錯的劇本錦上添花。我經常強調,如果我的作品不是由唐國強、劉勁他們來演繹,那絕對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效果。從這個角度來講,我永遠感謝這一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們,是他們讓我的作品煥發了新的光彩。同時,他們也因為演繹了我的作品,而成為國家十分優秀的、極具代表性的特型演員,這就是我們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

記者:每次您的作品開拍後,您會到現場去看看拍攝進程嗎?

王朝柱:可能很多人都認為,編劇會去拍攝現場給導演或演員提一些指導意見,表達一些自己的看法。但就我個人來講,沒有這個習慣,每次開機後,我都不會出現在拍攝現場。寫劇本是我的專業,但拍戲不是,我不懂這裡面的門道,又怎能去指導導演和演員呢?我到現場,只會干擾到劇組的正常拍攝。就以《換了人間》來講,這是我與天津市委宣傳部第四次合作,我充分信任導演以及各位演員,這麼多部作品合作下來,我們之間已經達成了某種默契,我相信他們能夠把我的作品拍好,這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說劇本是電視劇的第一次創作,那麼拍攝和演繹就是第二次創作,我要給予他們充分的二次創作空間。我在開機前會先和導演溝通,把我的想法告訴他,然後就不再過問了,除非在劇本方面還有什麼需要我來解決的問題。我對導演還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如果導演與唐國強、劉勁這些演員在理解劇本和角色時,發生了意見上的分歧,一定要尊重演員,因為我和演員們在一起合作了21年,完成了21部作品,沒有人會比他們更瞭解毛澤東該怎麼演,周恩來該怎麼演。

王朝柱:用一生創作史詩大劇

以宏大視野再現歷史風雲,用多種藝術手段塑造人物

記者:21年來,您所創作的作品一直沒有離開過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這個題材十分嚴謹,發揮的空間也比較小,是什麼原因讓您堅持寫了21年之久?

王朝柱:我雖然是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畢業生,但是我喜歡歷史,我曾與朋友笑稱自己是“史海中的綠林好漢”。上世紀60年代,我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想從中悟出更多人生哲理,歷經十年潛心研讀,暗自決定棄樂從文,學習太史公以人帶史的傳統,寫一部從辛亥革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大書”,並選定孫中山、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領袖人物作為這部“大書”的主人公。其實遠遠不止21年,前20年,我寫了《李大釗》《周恩來在上海》《毛澤東周恩來與長征》《開國領袖毛澤東》等近20部長篇史傳文學;後20年,我寫了《辛亥革命》《尋路》《長征》《延安頌》《解放》《換了人間》等21部具有史詩品格的長篇電視連續劇,這是我幾十年來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創作成果。

對於史劇作家來說,何為史?就是要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正面、完整、真實、形象地再現歷史風雲;何為詩?就是要求全劇的描寫、對話應儘量用詩化語言,儘可能用多種藝術創作手段塑造歷史人物形象。史、詩兩方面的藝術結合,就會成就史詩品格。可能在外人看來,這樣的劇本很難創作,但在我看來,這就是我最擅長的。21年,21部史詩作品,我感受到的不是痛苦、煎熬,而是享受、愉悅。這21部作品是我作為一名作家的創作堅持,也是對人生價值的一種追求。

記者:在創作劇本時,您是如何做到既尊重歷史又兼顧藝術?史詩類作品的創作難點是什麼?

王朝柱:這個問題很多人問過我,我的回答是隻要做好一點,就能寫好這類題材的作品,那就是做好歷史思維、藝術思維和唯物史觀三種思維之間的轉換。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很難。藝術創作有兩個必須遵循的定律,第一,歷史離我們現在的時代越近,允許虛構的可能性就越低,甚至是零。第二,你所寫的歷史人物知名度越高,允許虛構的可能性就越低。而我所創作的作品,這兩條定律全部涵蓋,所以留給我藝術創作的空間就極小。細心的觀眾看完我寫的二十餘部電視劇,會得出一個結論:它實質是一部上自《辛亥革命》、下至《換了人間》,分部寫成的長達近500部集的史詩大劇。因此,這就要求我在長達二十多年的寫作中不受客觀形勢影響,使每一部電視連續劇的藝術風格和結構既有變化又要統一,讓不同時代的觀眾感受到大氣磅礴、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在寫作中除了堅持用唯物史觀解讀中國歷史,還必須持之以恆地以史詩品格藝術再現這段歷史,這其中最難的是藝術風格統一中的變化。

如果覺得還有東西未能表達,那麼這部歷史大作就不算完成

記者:《換了人間》是您第四次和天津市委宣傳部合作,您在中央音樂學院上學時,當時的中央音樂學院也在天津,能否談談對天津的印象。

王朝柱:1958年我來到天津上學,當時叫中央音樂學院,就在河東區大王莊十一經路,也就是現在天津音樂學院的所在地。我常說我是半個天津人,因為我的戶口落在天津南郊葛沽整整40年,後來才遷到北京,天津是我的第二個故鄉,在這裡我經歷了很多。2005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時任天津電視臺臺長萬克同志的電話,說時任天津市委宣傳部部長肖懷遠同志邀請我來天津,想和我商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的創作。從此結緣,我在天津市委宣傳部的領導下,在天津電視臺的全力支持配合下,連續創作了《解放》《辛亥革命》《尋路》《換了人間》四部史詩品格的大型電視連續劇,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是說來也十分慚愧,近30年來,我的創作主打電視連續劇,在前20年的創作中,我從未想過以天津為主要背景寫一部電視連續劇,或者與天津合作,真是愧對天津的父老鄉親。我一直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想為天津做點什麼,也算終於如願了。

記者:聽說您從創作劇本開始,就一直住在香山,為什麼會選擇這裡?

王朝柱:21年來的21部作品,大都是我在香山金源酒店338房間完成的。起初,我是想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塌下心來創作,這裡很安靜,平時很少有人來。旁邊就是香山,香山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遷駐北平最早居住和辦公的地方,是黨中央指揮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和籌建新中國的指揮部。香山是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轉折的一個重要紀念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里程碑,它見證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和光榮歷程。在這裡有一種“香山精神”,那就是“把革命進行到底”的精神。這種精神一直影響著我,在這裡進行創作,我感覺自己離那段歷史很近。我已經很多年沒回家住過了,一來是這裡有我的太多書籍和文稿,回到家,沒有這些資料,我寫不下去。再有就是怕家人擔心我,有時靈感來了,我是不吃飯不睡覺也要把它先寫下來,如果家人看到我這樣玩命幹,一定會勸阻我。

記者:寫電視劇對體力、心力的消耗都非常大,作為“40後”,您還會繼續進行劇本創作嗎?

王朝柱:的確,年紀越來越大了,身體也確實不如從前了。也曾有人建議我創建一個編劇團隊,把思路交給團隊,剩下的讓年輕人去完成。我沒有采納,我認為如果這個劇本不是由我從頭到尾獨立完成的,那就不是我的創作,也不會與我的想法完全貼合,與其改來改去,不如自己寫得痛快。幾年前,我因為過度勞累身體吃不消,做了一次大的心臟手術。家人和朋友都為我擔心,勸我不要再寫了,可我還是選擇繼續寫下去,《太行山》《鄧穎超》《換了人間》就是在手術之後完成的。我總覺得還有東西沒表達出來,那麼我這部歷史大作就不算完成,如果就此停筆,會是我畢生的遺憾。至於《換了人間》之後我還會不會繼續寫劇本,我想先賣個關子,也許我會有新的作品,也許會寫長篇小說,所謂“萬事皆有輪迴”,既然長篇小說是我文學創作的起點,或許我會從頭再來。如果寫了長篇小說,我想把我的作品交給我女兒來進行改編、拍攝,這也是她的一個心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