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些大企業,普通消費者維權有多難?

上週,“西安奔馳女車主坐引擎蓋上維權”一事正在和平解決中,車主也得到了應有的補償。像是終於找到了一種有效的維權方法一樣,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效仿這種“哭訴維權”的方式,就此掀起一陣維權熱潮。不過,目前看來,結果如何還不得而知。

面對這些大企業,普通消費者維權有多難?

在面對大企業時,普通消費者要想維權十分困難,“有恃無恐”+商家不自覺+法律不完善可謂是關鍵問題。今天,金庫君就帶大家回顧幾起發生在美國的“小人物”挑戰大企業的經典維權案例。

消費者vs美聯航

加拿大“18線”鄉村歌手

2008年,一位加拿大不出名的鄉村歌手發現美聯航託運員弄壞了他價值3500美元的吉他。隨後,歌手開始了他長達1年多的維權之路,卻始終無果。

無奈之下,這位歌手展開了“報復行動”——寫一首歌來控訴美聯航的惡行。這首歌上線三天後便有100多萬人觀看,“收視率”如此之高,嚇壞了美聯航,他們開始向這位歌手道歉,並表示會給予賠償。儘管如此,美聯航還是損失慘重,據說當時股票大跌10%,市值蒸發高達1.8億美元。

最終,這位“18線”小歌手靠一技之長成功逆襲,戰勝了美聯航。

亞裔醫生

也許是因為在經濟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此後的幾年內,美聯航都算“安分守己”,沒有搞出太大的動靜。(也可能是被侵害的消費者鬥不過美聯航,選擇沉默)

直到2017年4月9日,因超額售票而把一名不願下機的美籍越南裔乘客強行拖出機艙,美聯航再次成為被公眾攻擊的對象。

面對這些大企業,普通消費者維權有多難?

當時慘烈的暴力場面正好被其他乘客拍了下來,視頻被掛到網上,引發各國網友對美聯航的聲討。之前被美聯航“迫害”過的消費者也都紛紛現身說法。事發後的第一個交易日,美聯航股票價格就一度下跌4.3%,半小時內市值蒸發高達9.6億美元。不過,美聯航還是沒有鬆口道歉。

所幸,這位被暴力拖出的乘客也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位有錢的美籍越南裔醫生,他請了兩位“巨牛”的律師,一位原本就是他的家庭律師,全美排行前10的訴訟律師,非常擅長打傷害賠償的官司;另一位則是全美排top 5%的航空法律師。

大概是頂不住輿論壓力、經濟損失慘重和醫生背景強大的三重原因,美聯航服軟了,承認了自己的錯誤,CEO也出來公開道歉。4月27日下午,這位越南裔醫生與美聯航庭外和解了,據坊間傳聞,美聯航賠了醫生1.4億美金。

在這兩場維權大戰中,消費者vs美聯航,消費者勝。不過,對比來看,這位沒有背景的小歌手的維權之路相當坎坷。在那之後,金庫君是沒再聽說過美聯航打人的消息了,可能是美聯航“學乖”了,也可能是受侵害的普通消費者都妥協了。

消費者vs通用、福特

1959年,如日中天的通用汽車推出了一款科威爾車型。然而,通用很快發現這款車型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卻因每輛車需要15美元的改造費而拒絕修復缺陷;1965年,通用因設計缺陷,收到100多件訴訟案,但幾乎都被強大的律師團隊擺平了。

同年,美國律師拉爾夫·納德出版了《任何車速都不安全:美國汽車設計埋下的危險》一書,炮轟通用汽車,並揭露美國汽車行業的惡行。對此,通用汽車並沒有反思,而是選擇用最卑劣的手段回擊:僱傭偵探調查納德律師,抓他把柄,讓他閉嘴。

面對這些大企業,普通消費者維權有多難?

納德律師意識到,只有輿論的壓力還不足以改變汽車行業的現狀。於是,他說服一位首席檢察官舉行汽車安全問題的聽證會,藉此引發全國性關注。隨後,全美高速公路和交通安全管理局成立;美國國會也頒佈了《國家交通及機動車安全法》,汽車召回制度正式面世。1969年,終於頂不住壓力的業界大佬通用停產了科威爾車型。

然而,汽車廠商與消費者的“鬥爭”並沒有就此結束。不久後,汽車界的大鱷福特也陷入了類似的“怪圈”——明知油箱設計有缺陷,卻因改造費“貴”而拒絕修復缺陷。1978年,在美國某公路上,一輛福特平託車因被追尾而導致油箱爆炸,車上三名乘客當場死亡,這已經是這款車問世以來發生的第50多起類似的事故了。這起案件,法院判定福特賠償350萬美元。

不過,大部分美國車企依然“固執己見”,寧願養強大的律師團隊來應付受侵害的消費者,也不願意真正提高汽車質量。

80年代初,油耗低的日本汽車登陸美國,大部分消費者放棄本土汽車,轉而投入日本車的懷抱,美國車企終於嚐到自食惡果的滋味。

為了提高本土汽車質量,1982年起,美國各州陸續制定了汽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檸檬法”。

“檸檬法”的名字來源於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羅夫發表的一篇經濟學論文,在論文中,香甜的櫻桃代表優良二手車,酸澀的檸檬則代表狀況不佳的二手車。“檸檬法”規定,汽車生產廠商要對車輛缺陷負責,並明確了“檸檬車”的認定條件;如果確定購買的是“檸檬車”,那麼消費者不必“鬧”上法庭,只需將汽車修理收據寄給消費者協會,即可要求換車或退款。

檸檬法的實施雖然讓當時已被打擊到的美國車企“雪上加霜”,但同時也迫使車企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如此一來,不僅提高了本土車企的競爭力,汽車消費者的權益也總算是保住了。

金庫君認為,店大欺客的現象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被偏愛的有恃無恐”。以奔馳事件為例,在我國有不少人偏愛奢侈品品牌,ABB(奧迪、奔馳、寶馬)等還算比較親民的豪車品牌一向是“輕奢”一族的首選,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品牌才不怕消費者“鬧事”,畢竟事情鬧的再大,也不用擔心銷量問題,總會有新的消費者來買單的。同樣的,當年的通用與福特也正是仗著消費者別無選擇這一點,才放任汽車質量問題發酵的;直到被日本汽車搶走客戶,才開始悔改。

當然,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乏是最大的助攻,“大店”背後強大的律師團隊也是功不可沒。

另外,從以往的維權案例來看,利用輿論來維權雖然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但消費者自身的“黑點”也很可能會被無情地暴露在公眾面前,如納德律師曾被通用請來的偵探“抓小辮子”、越南籍醫生被扒出行醫執照曾被吊銷、西安奔馳女車主被曝個人拖欠錢款等等。可見,“輿論維權”是一把“雙刃劍”,還是期待直接通過法律維權的那一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