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创:重组将决定钢铁行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李新创:重组将决定钢铁行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铁合金网讯】2019年4月25-26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一行赴中国台湾,与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湾中钢)开展交流,并参加由该公司举办的钢铁产业发展趋势论坛。

李新创:重组将决定钢铁行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25日,李新创及规划院专家组赴台湾中钢总部大楼,与台湾中钢董事长翁朝栋、总经理林弘男、执行副总经理王锡钦、技术部门副总经理蔡松钊及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就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钢铁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国内外经济环境及发展形势对钢铁行业产生的影响以及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方向进行座谈,并就推进并深化双方钢铁产业合作与发展交换意见。

当日召开的钢铁产业发展趋势论坛以“钢铁总体局势”为主题。会上,李新创围绕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环境、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趋势等内容,作了题为《中国钢铁工业现状与高质量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

李新创首先从淘汰落后与去产能、工艺技术进步、环保提升改造、能源节约、产品质量提升等多个维度,介绍了近年来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变化及取得的积极成效。从目前中国钢铁工业的钢产量、钢材进出口、国际产能合作、综合竞争力来看,李新创表示,钢铁是中国制造业门类中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已经实现了好产品、好品牌、好价格、好规模、好服务“5G”水平,具有最大、最活跃的内需市场,最全、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最多、最丰富的人才资源,最新、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最快、最及时的客户服务。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环境

当前,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国际投资微弱反弹,发达经济体复苏艰难,新兴经济体经济走势继续分化,世界经济形势面临下行风险。国内方面,今年中国经济运行将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精准发力,务求实效。在国内外发展环境下,李新创分析了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历程及目前所处的阶段。他指出,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五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数量时期,包括增量阶段、减量阶段;第二个时期是高质量时期,包括重组阶段、低碳阶段,两个时期中间有个过渡的环保治理阶段。从这个大的发展规律来看,目前钢铁行业发展处于数量时期的减量阶段、高质量时期的重组阶段和中间过渡的强化环保阶段的三期叠加,正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减量、环保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重组成为关键所在,将决定能否实现由数量时期向高质量时期的平稳过渡。

当前中国钢铁行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重,李新创分析称,未来行业竞争形势不容盲目乐观,尽管产能过剩问题有所改善,但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下游用钢产业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2019年,钢铁行业仍将是国家重点管控领域,中国钢铁产业优化布局有望迎来重大政策机遇,产业政策导向更加清晰,中国钢铁生产消费仍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高位水平。

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趋势

李新创在报告中着重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提升产品质量、智能制造、兼并重组、物流优化、标准化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竞争力提升等方面,针对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具体建议。

绿色发展:当前环保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即将实施。钢铁企业应以超低排放方案为改造目标,全面满足方案要求;并应转变环保管理模式,实现环保理念效益化、管理水平专业化、管理范围全面化。

低碳发展:国家层面和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低碳发展相关政策,碳市场等市场化机制的推动作用将日益凸显,碳排放权、用能权、绿色标识认证、电力体制改革等市场化机制正在促进钢铁企业低碳发展。钢铁企业应在工艺流程创新、能源结构优化、新能源利用、先进低碳技术实践、构建以碳管理为核心的体系等方面重点推进工作。

提升产品质量:针对国内钢材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等现存问题,钢铁企业应重点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建立质量分级体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质量检测和认证资源的整合优化,加强评价结果应用;还应做好质量工作与融资工作的结合,发挥质量优势的价值。

智能制造:智能化现已成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钢铁行业应以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构建、建设平台,提升钢铁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打造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为着力点,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钢铁企业应打好数字化网络化强基固本的基础,进而充分挖掘智能化需求。

兼并重组:中国钢铁兼并重组进程有望进一步加快,这既是国家与地方政策导向,也是行业发展大趋势,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钢铁企业重组模式应以优势企业强强重组、细分产品市场特色企业重组、区域市场龙头企业重组、海外并购重组、上下游产业链重组和破产重整为方向,重在协同,并应形成适应行业特点和规律的统一专业化服务平台来有效推进兼并重组。

物流优化:大陆钢铁产业布局分散,原燃料和成品跨区域物流量庞大。目前国家及各部委密集发布了调整运输结构、降低运输税费、建设物流枢纽等各种政策措施,地方政府层面也不断出台了结合自身实际的物流发展规划,钢铁企业应苦练内控,利用物流专项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等多种手段,站在企业集团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站在运行层面开展精细化管理,站在科技发展前沿推进智能化及绿色化发展。

标准化建设:中国标准化工作正在推向深入发展,钢铁企业应将标准化工作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产品市场和现行标准,六位一体开展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工作,提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标准体系,实现企业特色产品标准的主导和引领地位,将先进的标准作为企业制造高质量产品、促进技术创新、实现品牌引领的有力支撑,将标准化渗透到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领域,不断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国际产能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激发了海外投资机遇,中国一批钢铁企业“走出去”,在原料资源丰富、市场条件好、政治环境稳定的地区开展了海外投资项目或工程服务。建议钢铁企业加大前期的全面系统研究,与金融、咨询、法律等专业机构深度合作,注意防范和规避政治、政策、市场、金融、建设及人力等方面风险。

竞争力提升:钢铁企业在规划后续发展时,应全面诊断、把脉痛点,瞄准方向有效提升竞争力。李新创介绍了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多年连续研究发布的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序评级概况,表示冶金规划院将继续在助力钢铁企业精准把脉、定向发力以及为金融机构差别化信贷提供专业支持等方面做出更多积极贡献。

李新创:重组将决定钢铁行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26日,论坛以“钢铁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及永续发展”为主题,与会领导及专家共同就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钢铁产品发展及应用、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及前景以及钢铁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转自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