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弒母案”嫌疑犯被抓,高智商的背後千萬不要忽略高情商的培養

這幾天,福州“弒母案”嫌疑犯吳謝宇,在案發三年九個月之後被抓獲了。被抓時,他身上帶了30多張身份證,三年來一直在國內活動。

吳謝宇可以說智商很高了。

這樣的案件並不是特例,2013年4月,復旦大學投毒案曾轟動了整個網絡。該校在讀研究生黃洋因為喝了寢室內有毒的飲用水,搶救無效而死去。2004年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因被同學嘲笑而產生積怨,採用極端兇殘惡劣的手段將4名同學殺害;2009年,吉林農業大學學生郭力維因室友趙研將他打呼嚕的視頻傳到網上,經交涉還被趙研辱罵後將他殺害……

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案件的主人公可以說都是人們眼中的“天之驕子”,聰明好學、努力勤奮,智商絕對不低,但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高智商的背後,他們內心的孤獨壓抑、敏感脆弱、面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低,但恰恰是這些被稱為“情商”的能力才決定了他們的結局。

有幾句說得好:有才無德是敵人,無才有德是朋友,無才無德是庸人,有才有德才是國家棟梁。

這些悲劇提醒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情商”教育。

“弒母案”嫌疑犯被抓,高智商的背後千萬不要忽略高情商的培養

但“情商”教育要從何抓起呢?

先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情商。

情商是情緒商數的簡稱,由美國心理學家彼得·薩洛維在1991年創立,是一種表示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的指數。也就是說,我們平常所說的情商主要是指對情緒的瞭解、認識和控制能力,是指不同的人對“高興”、“悲傷”、“恐懼”、“急躁”等情緒的不同反應程度。

情商的培養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

這幾年,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不絕於爾。確實,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前一陣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寫道:“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孩子從出生起,最先接觸的就是以父母為主的家庭,正是在家庭這個小小的世界裡,孩子學會了如何去感知自己的情緒,如何理解他人的回應,他們學會了讀懂他人眼中的希望和恐懼,也學會了如何表達自己心中的感情。在家庭這個情緒學校裡,父母所作所為的一點一滴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如何處理情緒。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內化”。就是說,孩子長期受到什麼樣的對待,她就會對怎樣對待自己。

他長期得到寬容,他就能對自己和這個世界寬容,他長期得到的是苛刻,他就對一切都變得苛刻。

如果匱乏到了極致,就有可能變得貪婪。從小就缺錢的孩子,你不能指望他能心平氣和的對待金錢。同樣,從小就缺愛的孩子,也不容易變得博愛和寬容。

“弒母案”嫌疑犯被抓,高智商的背後千萬不要忽略高情商的培養

那麼父母的態度是如何影響孩子對情緒的處理呢?

戈特曼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中,將父母們按照教養風格的不同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能給孩子在情緒上進行指導的家長,另一類是不能在情緒上給孩子指導的家長,這種類型的家長具體又可以分為忽視型、壓抑型和放任型家長。

下面,讓我們來假設一個非常常見的場景:孩子早上起來,大哭耍賴,就是不肯去幼兒園,那麼讓我們來看一看,不同類型的家長,分別是如何與孩子進行交流的。

忽視型家長可能會告訴孩子,這種不想去幼兒園的想法是不對的,離開家也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根本就不用這麼難過。他可能會告訴孩子,幼兒園裡有他非常喜歡的玩具或者愛吃的餅乾,讓孩子轉移注意力,忘記這種不想去幼兒園的消極情緒。

這種類型的家長,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這種難受的感覺是錯誤的、不被認可的,他們慢慢地就會相信,自己所有的傷心或者憤怒,都是因為自身存在的問題。

作為壓抑型家長,可能會因為孩子的不懂事、不配合而責罵他,告訴孩子自己一點也不喜歡他這種煩人的行為,如果再不奏效,甚至有可能威脅孩子要揍他一頓。

壓抑型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同忽視型家長一樣,讓孩子覺得自己所有不好的情緒都是因為自身的原因。

再來看看放任型家長是如何做的?看到孩子傷心生氣,放任型家長會感到格外地理解和同情,他會擁抱著孩子給他安慰。這種家長對孩子充滿了同理心,但問題是,接下來,他並不會也沒有意識到要教會孩子如何應對消極情緒的技巧。他認為,孩子的壞情緒是一種壓力的釋放,只要讓孩子表達出來,父母的任務就完成了。他會陪孩子玩幾分鐘遊戲,然後再讓他乖乖地去幼兒園,而第二天早晨,同樣的事情還會再度重演。

放任型家長確實接受了孩子的情緒表達,但是卻並沒有教會孩子解決問題。他們打著無條件包容的旗號,實際上是在縱容孩子使用一些不恰當有時甚至是恣意妄為的方式來表達情緒。長此以往,這種類型的父母教養的孩子並不懂得怎樣調節情緒,當他們自己深陷壞情緒中,卻缺乏讓自己恢復平靜的能力。這些孩子會很難集中注意力,在學校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他們很難讀懂微妙的社交性提示,導致不容易與其他小夥伴建立友誼。

那麼能夠幫助孩子培養情商的情緒管理訓練型的父母會怎麼做呢?一開始,他們也會和放任型家長一樣,無條件地包容孩子的感受,告訴他父母很理解她為什麼會難過。但與放任型家長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的父母接下來還會對孩子提供指導,告訴她如何應對自己的消極情緒。他們會把孩子悲傷的時刻看作是拉近距離的好機會,他們擁抱著孩子,鼓勵他們說出心中的感受而不是試圖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但同時,他們也會告訴孩子,因為父母會因此而遲到,所以幼兒園必須要去。但父母相信他,一定會克服這種情緒,因為等到放假時就能整天待在家裡了。

在這種類型的教養方式下的孩子,他們將學會接受自己的消極情緒,他們更懂得安慰自己,讓自己更快地從壓力中解脫,迴歸原有的生活。詳細數據表明,他們有更強的自尊心,身體更健康,成績更優異,與他人相處更和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情商更高。

“弒母案”嫌疑犯被抓,高智商的背後千萬不要忽略高情商的培養

有7種能力對人極為重要

丹尼爾·戈爾曼在他的《情商》一書中談到,有7種能力對人極為重要,那就是:激勵自己的能力、不畏挫折的能力、推遲滿足感的能力、調節情緒的能力、懷有希望的能力、同情的能力和剋制衝動的能力。這7種能力交織在一起,成就了一個人的高情商。

職場中的我們,如果注重情商的培養,不論做什麼,都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