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你是如何理解和有怎樣的體會?

鳥雀林老王19966


書到用時方恨少,少的不是書,而是時間,而是興趣。

只有因為興趣不夠,讀書的時間也就少了,讀書的時間少了,那自然是書到用時方恨少。

世上的書又何止千萬,終其一生,都不能完成十之一二。

只有你肯花精力去讀,去體會的時候,自然能提高寫作的水平,並且加大閱讀的深處。

沒有什麼是個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積月累的厚重。


子羽的文庫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出自南宋詞人陸游寫的一副勸勉聯。

意思就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不夠用,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收穫與付出是是成正比例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想要多大的收穫就要有多大的付出,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厚積薄發才能有所成就。

相信這些含義大家都能讀出來,在這裡我想處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這樣說大家可能聽的不大明白,簡單點說就是:行動了以後會發現準備的是否充足,準備的是否充足決定了行動的難易。

這是一個相互的過程。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會做好充足的準備,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為了行動起來可以更容易的把事情完成,而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也可以反過來檢驗我們做的準備是否充足,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嘛。

所以“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句話告訴我們的不單單是大家要好好學習積累知識,做好充足的準備;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學習和實踐這個兩個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我們要不停的在學習中成長,在實踐中進步,這樣未來的路才能真正的走遠。

相信有很多的朋友會和我一樣的感受,在參加工作了以後就會特別後悔當時在學校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可以上個985,211啊這些名校,為什麼在學校的時候不多看點書,多出去外面看看。而且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人也只是在後悔,其實這個時候後悔有什麼用呢,我也相信有一小部分人不單單是在後悔,而是後悔之後他知道自己要幹啥什麼,有些人用業餘時間上成人教育,有些人用業餘時間學習專項技能。

在當今社會只要你想學習,有很多機會。沒有人是生而知之,沒有人不會犯錯,重要的是你那一天想明白了應該怎麼做。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永遠沒有晚的時候,也沒有停止的時候,學無止境。

當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問題,沒關係,那現在我們就要對應的學習相關知識,不停的積累積累再積累,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時我們不單單能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我們懂得更多了,還可能解決更復雜的問題了。但是即使這樣我們還是會遇到更更復雜的問題,我們沒法解決,這時我們又要不停的積累積累再積累,學習學習再學習,直到解決這些問題為止。這是一個長期以往,循環往復的過程,需要我們一直堅持下去。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告訴我們學習是為了實踐,實踐可以促進學習,我們要不停的在學習中成長,在實踐中進步。


文學學文


知識要積累,學識需廣博,厚積薄發才能有所成就,無論是藝術家還是科學家,雖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外延知識的積累,但依然需要不停地汲取新的學術成果和知識。儘管如此,當他們在撰寫論文的時候,還是要引經據典,提煉成篇,深感自己學識不夠,即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


黃德澤30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意思是:當需要借鑑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才悔恨當初書讀得太少了,只說不做就不會知道辦實事的難處。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社會上有些人,年少時不認真讀書,誇誇其談,不做實事。針對這種現象,有識之士就寫出了這一人生格言來教育這類人。這與"少壯不努力,老大獨傷悲"有異曲同工之效。


夕陽紅155908541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是一副勸勉聯,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如果說上聯是勸勉人們要“貴學”,那麼下聯“事非經過不知難”,就是強調“行”的重要性,光“學”不“行”終是無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