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沒有德雲社和郭德綱,中國相聲只能成為遺產,你怎麼看?

清水遠遠1


相聲早已成為遺產

2006年12月,相聲就已經被北京市公佈為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相聲又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無論有沒有郭德綱的出現,相聲都已經成為了遺產。國家級的相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姜昆;天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馬志明和常寶霆;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公佈傳承人!

相聲蓬勃發展卻被列為遺產,合理嗎?

把相聲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意是為了保護日漸式微的相聲藝術;但是在北京市公佈相聲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2006年,郭德綱已經火遍京城,相聲已經開始了復甦的勢頭;這相當於給一個已經被醫生救活了的病人說,你的財產已經被後代分掉了,他們都當你已經死了,這是何等的諷刺?


作為相聲從業者,應該時時刻刻想著把這門藝術發揚光大,不斷的傳承下去,這樣才能對得起前輩藝人的努力;而不是隻想著利用相聲為自己臉上貼金,為自己的前途撈一點資本,這樣相聲遲早有一天就真的成為遺產了。

郭德綱拯救了相聲不是虛言

雖然這些年郭德綱的身上有很多的爭議,但是將相聲從死亡線上卻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沒有郭德綱的出現,相聲很可能會在蹉跎中不斷迷失,即使不徹底消失,也只能在無窮無盡的內耗中苟延殘喘,等待著郭德綱式人物的拯救。


馬志明、楊少華、馬季以及德雲社的老先生們都在公開場合肯定了郭德綱對於相聲的貢獻;隨著時代的發展,郭德綱的貢獻被越來越多的同行認可;接下來,得到官方的認可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小結

正所謂大浪淘沙,只有留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金子。郭德綱已經在相聲界混跡了二十多年的時間,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有著什麼樣的水平,對相聲有什麼樣的貢獻,相信所有人的心理都有一杆秤。

在我心裡,我給郭德綱打90分,扣掉五分是希望他還要創作更好的作品,不能懈怠;另外五分是希望他把作品的格調提升一個檔次,如此即可達到完美的境界!


相聲演義


張文順:“到四十歲時,他會了不得的。今後的十年、二十年,他會對中國相聲有大的震動。我是趕不上了,你們一定能看得到。”談到其他的相聲演員時,他的評價是他們絕大部分“連會都不會”——很顯然,他對未來相聲發展的全部信心,基本上都來自於這個叫郭德綱的小晚輩。

邢文昭:“他確實太愛相聲了,是個人才。愛相聲的人不少,但是他已經是‘痴’了。而且,說句欺祖的話,他是空前的,甚至是絕後的。我不是捧他。張壽臣張先生不能唱,寶字輩兒的侯寶林主要是柳活兒,‘說’上不行,劉寶瑞劉先生是一句唱不了,馬三立也不成,有一個比較全面的小蘑菇,但是是啞嗓,也不全面,高德明以平哏為主,蘇文茂也不能正式唱——你看這些大家,哪個能跟他比?他的說學逗唱很全面。而且你看他拿起鴛鴦板,和起弦來,能唱好多曲種啊——像這麼全面的人才,沒出過,以後可能也不會有了……”

于謙:我找到了自己心目當中的相聲。相聲,就該是這樣的。如果不是郭德綱,我不會回到相聲,要是現在郭德綱說他不幹了,我也就不幹相聲了,回去該幹什麼幹什麼去了……”在於謙看來,郭德綱的相聲得益於“他對傳統相聲的理解要比一些人更深一些,他對相聲的追求、努力、付出的辛苦也要比別人更多一些;他的天賦要比別人更多一些。因此他才能‘底蘊深厚,長使長新’。”

侯耀文:“我必須要說的是:我希望相聲隊伍壯大,因為我們的這支隊伍太弱小,我希望我們的隊伍團結,因為我們的隊伍太分散。所以我希望能夠有新的血液、新的空氣、新的人才,能夠進入到我們隊伍當中來。相聲隊伍,現在看來,並不十分樂觀,因為大家現在所熟悉的,天天能看到的相聲演員,已經都在四十多歲以上了,三十多歲的、二十多歲的,有出息的,像個樣兒的,將來能成角兒的,真的是很難找……就郭德綱而言,三十歲出頭,他會的傳統相聲可能會比我們一些現在的同志多得多,他的先天條件可能會比我們現在聲名之下的一些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的條件還要好得多。所以,我希望有一個新人,我希望有一個將來對相聲事業有用的人才,能夠進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不光是因為今天我收了他,他作為我的徒弟。他就是拜給李耀文、拜給趙耀文,我都高興。拜誰,我都覺得是我們相聲隊伍、我們相聲界的一個值得慶幸的事情……”

相聲界快完了嗎?馬季:幸好還有一個郭德綱。

馬東:驚為天人。

2004年,郭德綱在上場門貼上一張字條:嚴禁包袱不響。直到今天,他還用這句話訓徒弟。而那些相聲藝術家們,則在思考如何用不響的包袱去教育觀眾。


鹹魚茶館


今天的頭條真讓人笑不得,也能讓人十分茫然!郭德綱!大師郭德綱!偉人郭德綱!相聲這個曲藝形式,文化藝術的一部分!影響力很小的一部分!卻讓一部分人著迷了,瘋狂了!瘋狂的失去了理智,瘋狂的除了叫罵就是恐嚇!廣大人民群眾不得不置疑;這個世界怎麼啦!這些狂妄者怎麼啦!他們如此聲嘶力竭的狂吠,到底目的是什麼?到底攻擊的目標在哪裡?他們把良好的社會環境攪亂想得到什麼呀!……

相聲僅是一種娛樂形式,僅是人們飯後茶餘後的休閒方式。它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力,和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事業有可比性嗎?它與國際問題,國內問題,經濟發展問題,環境汙染問題,文化教育問題,農村農民問題,貪汙腐敗問題,科學枝術問題,畢業生就業問題,進城農民務工問題,房地產亂開發問題,如此等等,還要重要嗎?把相聲炒作到這種程度,是誰在作崇呢?這種與論導向是否帶有不可告人的政治陰謀呢!

一代相聲宗師侯保林,把相聲這個街頭賣藝討口飯吃的曲藝,發展成走向舞臺並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也沒有如此的轟動效應。人們從接受到欣賞和熱愛,也僅經歷了一個平靜而有序的過程。一代大師馬季先生承前啟發,把相聲發楊廣大成為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程度!全國各地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人人歡迎遍地開花。在七,八十年代從事相聲工作的高達數萬人。並培養出大批的著名相聲演員,他的貢獻具有里程式的巨大意義。可那時也沒象今天這樣沸沸揚揚,叫罵聲象鬼哭狼嚎一樣,讓人們不得安寧啊!

自從二十一世紀相聲出了個郭德綱,這個世界就沒安靜過一天!他受排擠了,他受打擊了,他受委屈了,他自立門戶創建‘德雲社’了,他出國演出了,他拯救了相聲了,他創造了相聲奇蹟了,他必須當曲協主席了,他是獨一無二的大師呀,他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聖人呀,沒有郭德綱相聲會滅絕了……

這種毫無依據更無道理的刺耳的噪音,一句話,這個世界個沒有郭德綱人們就無法生存了,甚至地球不轉了,太陽無光了,萬物將滅絕於世了!郭德剛有此神通嗎?他做了那件驚天地泣鬼神大事呢?

說一千道一萬,把郭德綱捧得神乎其神,到頭來他就是一個普通的相聲演員!他別說與歷史的偉人相比,就是與侯保林,馬三立,郭其如,馬季,馮鞏等人相比他的人品,文化修養,他的表演藝都相差太遠!把郭德綱夲人拉出來問一聲:你比侯保林,馬三立,馬季等人的水平還高嗎?估計他不敢承認也沒資格承認!因為他心虛!

有人說郭德綱說學逗唱歷史第一,請問你見過或聽過侯保林,馬三立,馬季的相聲嗎?假如這些相聲大師大懂的這四門功課,請問這說學逗唱是誰提出來的!是郭德綱創造的嗎?真是可笑之極!還有人說郭德綱的太平詞唱的好,京劇唱的妙,繞口令說的巧……那麼請你聽聽侯保林的說唱,聽聽侯躍唱功做功,聽聽馬季的說念,聽聽馮鞏牛群趙言劉威的嘴上功夫,那一件郭德綱能比的上呢?說學逗唱是所有相聲演員的基夲功,這有啥可吹牛皮的呢?

夲人無貶低郭德剛的意思!他很有天賦和才能。只是因為有些剛絲們過於虛誇了他,而違心的不妄顧客客觀現實地貶低了那些老前輩,不得不作出有力的反應,以正視聽!

郭德綱有其獨到和高明之處。他順應了時代發展,他是市場經濟的弄潮兒。他巧妙地利用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機遇,建立了自己的私營公司德雲社。他成功地利用市場經濟的高度自由,以德雲社為平臺大力開展商演活動!他從白手起家到今天創收了十幾億的財富!這在改革開放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這對於那些老一輩相聲演員來說,只能拿一些死工資,賺取十幾的財富並繼續擴大投資撈取更大資夲 。這對於老一輩演員老說他們沒有這種魄力和膽量!然而郭德綱做到了,而且非常成功!

再者郭德綱與與姜昆沒有矛盾,僅是對相聲的發展認識不同,或者利益發生了衝突。一旦名利一致會握手言和!有句名言說得好;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用在姜昆與郭德綱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姜昆與郭德剛之間的分歧,很快會結束!請大家拭目以待!


柳笛15


  相聲從茶館走進了殿堂,相聲藝人成為國家藝術團體內一員,他們的存在肩負著崇高的政治使命,領著國家俸祿,享受著體制內待遇,應時代需求為人民服務,為建設和諧社會輸出正能量,為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馬季姜昆把新型相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姜昆更是獨具風騷,在那個特殊時代為相聲的發展,做出了舉足輕重承上啟下歷史性貢獻,引領了一代風騷和相聲潮流。

隨著時代背景的變遷,相聲曾經的輝煌漸行漸遠,小品舞臺的歡聲笑語基本把相聲給淹沒了,觀眾的流失讓相聲陷入更加尷尬的處境,哪些一夜之間成為相聲藝術家體制內的大佬們,旱澇保收,觀眾愛看不愛看流失不流失,升官發財依舊,面對相聲慘狀無所作為,聽之任之,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紀初,相聲在綜藝舞臺上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直到2005年郭德綱的異軍突起,被相聲教育了多年的觀眾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原來還有這樣說的相聲。他的相聲紮根於民間貼近生活接納地氣,太平歌詞戲曲小調及京評梆曲等內容豐富飽滿,花樣迭出精彩紛呈,讓人耳目一新,觀眾的笑發自內心簡單而純粹,笑到了流眼淚笑到了肚子疼。郭德綱的功底實力讓主流界的藝術家們相形見絀自嘆不如坐臥不安,望著眼前晃悠的葡萄,詬病郭德綱的相聲不登大雅之堂,是為迎合部分人口味的低俗。

  其實對於相聲雅俗之分,也是見仁見智,何為雅何為俗,有什麼標準和界限?以個人的好惡定義低俗和高雅是武斷和不公正的。如果讓交響樂,歌劇和芭蕾舞這些高雅藝術和德雲社的相聲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舉辦一次商演,看看觀眾的反應就一目瞭然,事實勝於雄辯,如果一味求高雅只能把藝術束之高閣,浮誇說教導致曲高和寡,一定不是藝術的發展方向。

雅俗共賞才是相聲的生存之道,相聲應該是寓教於樂並能給大眾帶來歡樂,藝術來自民間脫離群眾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說郭德綱的相聲低俗,可是德雲社卻日日發展壯大,並且把笑聲傳到了海外,難道如此眾多的觀眾口味都出了問題?得人心者得天下,觀眾認可一定有他存在合理的價值。

  郭德綱的橫空出世,以他對相聲的摯愛和實力把相聲帶進了繁榮,他創立的德雲社為相聲培養了大批新生力量,至少中國相聲在30年以內不會出現人才斷檔,德雲社的年輕相聲演員相繼走向市場商演,以張雲雷為典型的年輕人甚至有一種把相聲帶向年輕化、潮流化發展的趨勢,順應了時代,可喜可賀。


郭德綱開啟了相聲走向輝煌的先河,相聲今天的生機勃勃他功不可沒,他把相聲從殿堂請到了民間,導致了歌頌藝術形式與民眾娛樂需求的小小碰撞,其實就是沒有郭德綱出現,社會也會向這個方向發展。而郭德綱恰好在一個最佳節點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步伐,加速了這一歷史進程,而獨立潮頭備受矚目。沒有郭德綱相聲也不會消失,只是沒有像現在這樣多姿多彩讓我們開懷大笑而已 。

只要有喜歡相聲的人群,只要相聲能夠有傳承,這門流傳了150年的藝術就生生不息,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江山代有才人出,潮起潮落順其自然,相聲界需要更多的德綱們為相聲帶來更大的繁榮和發展,創造更大的輝煌。




  

  

 


小俠影話


相聲是老祖宗留下的好玩意兒,雅俗共賞、老少皆宜,不管什麼時候都有它廣泛的群眾基礎,可就有一些個人,別有用心地利用它、拉幫結派地索取它、堂而皇之地綁架它,任你多好的玩意兒,到了這種人手裡,就沒個好,他就是利用相聲上的位,達到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怎容他人染指?相聲在他手裡,不死不活,快跟國足媲美了,看看弄得一大幫孫子紛紛改行演小品、小丑般的一窩蜂地當主持人。老郭的出現,還了相聲本來面目,可謂正本清源、繼承弘揚,功大莫焉,善莫大焉,雖有瑕疵,但假以時日,定成一代大師。老郭也真難,也夠聰明,高舉非主流大旗,一為生存,二為避災,他成功了,相聲之幸也,百姓之福也,體制內的人拿著納稅人老百姓給的工資幾十年就說一兩個所謂的相聲,不覺得可恥嗎?!


張健209132628


沒有郭德綱,相聲在2005年就死了。這是包括姜昆在內的行內人都承認的事實。要是沒有郭德綱和德雲社,中國相聲真的是能算是遺產了。侯寶林大師一代,雖然把相聲從小劇場拉進了媒體,但是沒有商演的相聲,只能是一個工具,沒有辦法傳承下午,所以,很多相聲演員都改行了,比較出名的有幾個,張國立、朱軍、楊議等等,一時半會說不清楚,各位看官給補充一下。而且這些人改行以後都過得很不錯,而下一代如姜昆之流沒有基本功的相聲演員,嚴格說只能歸到諧星領域,為什麼呢?你不掌握相聲的基本功,怎麼能叫相聲演員呢?就好似你句阿彌陀佛都不會念,非要說自己是僧人,一句道德經都不會,你說自己是道家弟子一樣。即便別人承認,祖師爺不承認啊。跑題了。看法已經表明,歡迎提出不同意見!


用戶50262224736


沒有郭德綱和德雲社,中國相聲只能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我不想神話郭德綱和德雲社,他們也不是中國相聲的救世主。而恰恰是中國相聲給了郭德綱和德雲社生存的環境,成就了他們的發展空間,給了他們一個創造奇蹟的契機。郭德綱和德雲社與中國傳統相聲相互依存的實踐,使瀕臨滅絕的相聲又起死回生。而起死回生的核心是文化市場機制的形成,郭德綱和德雲社的作用僅僅在於他們用自已的磨難,翹動了這個市場機制,在這個市場機制完善中成為商演的闖關者和成功的翹楚。

2000年前後,依賴電視平臺生存發展了十多年的相聲,被視覺衝擊力更強的電視小品碾壓的難以為繼,只能苟延殘喘。相聲的中堅力量創作激情湮滅了,新作品蒼白無力,曾經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被反覆炒冷飯,變得索然無味。無可奈何的相聲演員們紛紛跨界跳槽改行,幾乎全軍覆沒,連曲協主席姜昆也悲金悼玉地哀嘆相聲完了。於是相聲被提上申遺日程,姜昆為爭取中國相聲非遺傳承人進入倒計時。

相聲大本營天津雖有少數老藝人在茶園小劇場慘淡經營說相聲,也僅僅是為了一生愛好,賠本賺吆喝。

相聲面臨危亡時刻,從小學藝,涉略廣泛,功底紮實的郭德綱三闖北京,在問鼎體制社團無望情況下,偶然發現一些玩票者在茶館說相聲的契機,靠著一股韌勁和衝勁,和妻子忍飢挨凍賣家當,開設小劇場,組建德雲社,歷經數年磨難,終於在貴人的幫助下,使人們認同了小劇場傳統相聲的魅力,從2004起,郭德綱把商演從小劇場延展到千人萬人大場館,並衝出國門走向世界。德雲社票價昂貴,卻一票難求,黃牛炒票,高者上萬。郭德綱圈粉7000萬,讓全國10%的成年人喜歡上了相聲,喜歡上了郭德綱和德雲社。!

郭德綱和德雲社商演成功,為相聲市場闖出一條勃勃生機的道路。聽著郭德綱相聲併產生了濃厚興趣的青少年,尋找到一條心儀的創業渠道。拜師學藝,組建社團成了近年來許多相聲愛好者的趨勢,一些己經心灰意冷的老演員也煥發青春,重上舞臺,開門授徒。走上商演之路的相聲社團,從2000年德雲社的一家獨大,到現在已經有百家以上,而這些社團骨幹基本上都是三十歲左右的青年才俊。

現在不論崇敬郭德綱和德雲社的鋼絲,還是黑懟郭德綱和德雲社的黑粉,都必須承認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沒有郭德綱二十年來的奮鬥努力,今天已不會再有聽相聲的場館,也沒有網評相聲的話題了。

郭德綱和德雲社的成功,使一些跳槽雪藏的大佬們無地自容、顏面掃地,他們感到脆弱的自尊和既得利益受到傷害,在羨慕嫉妒恨的心態驅動下,對郭德綱大加撻伐,潑髒水、編黑料,無所不用其極。一些40歲以下的青年人和一些不諳世事不明真相的黑粉,不瞭解相聲的生死輪迴,跟著一些所謂主流人士,人云亦云罵德雲社,懟郭德綱,甚至連他們自已都不知其所以然。如果罵著痛快,也算郭德綱給了一個表達無知、發洩鬱悶的機會吧!如果感到自己也很受傷,不如聽聽相聲,笑著過日子。

去年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等黨刊和主流媒體多次發聲肯定和讚譽了郭德綱和德雲社,外交部等官方人士也對郭德綱和德雲社的海外商演給予高度評價,這一切充分說明他們開始對郭德綱和德雲社復興相聲的認同。

德雲社在路上,許多相聲社團在崛起,在趕超,中國相聲的春天開始奼紫嫣紅。愛聽相聲的人們,放下事不關已的恩怨,好好品味心儀的愛豆的作品吧,高興每一天,享受郭德綱和德雲社帶給我們的福祉。





伏櫪16


大家好,我是無謂風流!

對於相聲是不是已經成為了遺產,有的朋友已經給出了答案。其實任何一門技藝都逃離不了最終消逝的命運,這是事物發展規律決定的。可無論哪門技藝的消逝沒落的話題似乎也沒有相聲來的精彩和富有爭議。

記得有一部紀錄片,講的是即將消失的各種輝煌過的傳統手藝。其中有位表演驢皮影的老人,鏡頭下老人一絲不苟的表演,鏡頭外是寥寥兩三古稀之人坐在那裡認真的觀看。畫外音是“沒有人願意學,年輕的都出去活計了。我是最後一個,幹不動了,我一死,這門手藝就沒了。”可還是堅持在幹,幹一天,這門手藝就存在一天。滿滿的心酸!

中華民族是包容性很強的民族,什麼樣的事物在中國都有一席之地,中國人不缺乏幽默,可偏偏沒有給幽默留有一個角落。

幽默其實是一種本能,而且是最純真的人才可以有的。我相信最早的相聲只是為了活著,講個笑話,讓別人哈哈一笑,啥煩惱在那一刻都煙消雲散,樂的把錢給你。當幽默發展到一定的高度,相聲就已經單獨成為了一門手藝了。

我記得臧克家這貨一首詩,其中有這麼幾句:“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這話用在現在的相聲人身上簡直太貼切不過。

任何一門手藝消逝都是自然發展規律,雖然酸楚,倒真的沒必要長吁短嘆。消逝是因為的確沒有人來繼承,或是有了更好的替代品。可幽默不是,人人都離不開快樂這倆字。相聲更不是,相聲沒落了,申遺了不是因為沒有人幹了,而是乾的人放棄了了,聽之任之。

“死就死吧,反正和我沒關係,到時發個博文,哀悼一下,也不指這個活著。”這是太多曾經從業者的心態,不說罷了。當初給他們光環的相聲,無非是一塊墊腳石罷了。用時拿來,不用時棄之敝履!

還有一種可怕是人心險惡!

有的人是期盼它早日死掉。

馬季大師在記者問道時曾回答:“相聲沒死,不是還有個郭德綱嗎?”這話至今聽起來都蕩氣迴腸,那一刻馬季大師就像個鬥士,用畢生在回擊質疑。

馬季大師還有一句話:“我太愛相聲了,可是我太討厭相聲這幫人了。”這話聽著心酸,這是的有多失望才能說出這番無助的話。

姜昆在接受趙忠祥採訪時公開說道:“相聲已已經走到盡頭了。”言外之意,相聲已死。趙忠祥做為採訪人,很直接的反駁:“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相聲才不過幾十年,最多一百多年,我覺得相聲的高峰期還沒有到來。”做為一個外行人都能看出問題癥結所在,不得不說是莫大的諷刺。

姜昆在談到王洛勇時曾說到:“百老匯的機制迫使所有的演員想在這個圈子裡生存,必須拿出自己全部力量。”說到國內,也承認:“我們就是一種態度,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他知道問題所在,但是他不想改變。

《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珅有一個鏡頭非常經典,和珅把僅存的兩隻古董摔碎一隻,笑眯眯的說道:“這下我的這個就是唯一的了,就是無價之寶了。”告訴劉全,把摔碎的碗碾成沫,埋起來。連沾合的機會都不能留下來。

所以相聲要申遺,申遺的前提就得讓相聲死,而且要死的徹底,連一塊整片都不能有。歷史不會記住發展中的芸芸眾生,只會記住唯一的那一個。

“每年那麼多全國冠軍,有誰被記住了?只有世界冠軍才能讓人記住!”

------《摔跤吧!爸爸》

有沒有郭德綱,相聲都已經躺在了棺材裡了。但是因為有了郭德綱,棺材板總歸是蓋不住的!這才是郭德綱被主流嫉恨的根本原因!

“一種樂天知命的達觀人生,需要有三個基本的元素,一乃幽默,二是性靈,三為閒適。”

我相信,郭德綱應該是知道林語堂的!








生活問道


有了郭德綱現在相聲不還是遺產麼!姜昆還是遺產繼承人呢。

說實話,這兩天確實想過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件事情。其實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無論現在受不受歡迎都應該作為遺產保護下來,有傳承人的總比失傳的那麼些其他地方曲藝沒得傳承要好。

我覺得關於遺產這件事,郭德綱有件事情做的有點擋人財路了。

大家都知道郭德綱總說太平歌詞是相聲演員的一門基本功,按照老一輩相聲藝人的說話,太平歌詞確實是相聲的基本功,也是隻有相聲演員在唱的東西。

但是現在有很多人不承認太平歌詞是相聲的一部分,就是因為太平歌詞也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申請下來的啊,如果這個東西只是相聲裡面的一個東西跟相聲貫口一樣沒有區別的話,那太平歌詞這門遺產的傳承人地位會很尷尬。

所以郭德綱和德雲社的存在並不能阻止相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如果他的關於太平歌詞是每個相聲演員都應該會的基本功的理論得到了有關部分,最主要是曲藝界的領導們普遍認可了的話,太平歌詞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能就需要被取消了,因為他是相聲的基本功,一部分,而相聲本身已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所以郭德綱阻止的不是相聲成為遺產,而是太平歌詞啊。


閒白社


對一切事物的看法,都不能絕對化,不能非此即彼。試用普列漢諾夫的名著《論個人在歷史上地位和作用》的唯物史觀原理,來回這一問題,或許有助益。

一,相聲這門語言的藝術,其產生、發展、繁盛、式微到衰亡,自有其客觀規律。當這門藝術與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階段相適應時,它就有存續的合理性,就不會滅絕。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門藝術會客觀的選擇出相聲藝人從事創作和發展。一代一代的相聲藝人也會在優勝劣汰中,找到找準各自的位置,讓相聲存續和發展。所以,郭德剛和德雲社,能成為現階段相聲藝術存續和發展的領軍位置,這是文學藝術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和選擇。即便沒有郭德剛,歷史發展也會再找出王德剛、李德剛站到這個位,只不過時間早些晚些,做得好些差些,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自然而然,當相聲這門藝術已喪失了在藝術領域、藝術市場上存在的必要性即合理性時,人為的做所謂的存續振興申遺,也不能起死回生,後來者即便再有個郭德剛,也不會選擇相聲這個職業。一句話,經濟社會不養活這種藝術形式了。如同拉洋片藝術滅絕了,因為它喪失了存在的合理性。電視、手機這些新“洋片”取代了它的合理性。

二,辯證地看,任何事物乃至相聲藝術存續和發展的客觀要求,它選擇一個時期乃至時代的領軍人物,是按照優勝劣汰的原則進行的,與人為的承認否,任命否,承認誰,任命誰,早承認,晚承認均無關,後者是對客觀規律順應與否約的問題。

既然是客觀規律的選擇,它自有其客觀的選擇標準,也就是實踐檢驗真理這個唯一標準。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濟條件下,文學藝術同樣有個適應客觀發展規律檢驗的問題。

首先,毛主席講我們的文藝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就相聲而言,人民大眾工農兵一年一年都看不到你的相聲,你就沒達標。

其次,在改開的新時代,你的相聲還靠納稅人養活,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市場都不敢下,這也不能說叫達標。

因此,假設這兩條也算客觀標準,那就優勝劣汰出了郭德剛,德雲社,青曲社等等。但目前看,郭德剛算是最優秀的領軍者之一。客觀實踐推動他必須繼承、發展、創新和傳承。客觀實踐要求他市場化運作,開拓國內國處兩個市場。同市場經濟發展成熟需要一定過程一樣,相聲藝術市場化也需日臻成熟和逐漸規範。但相聲藝術存續需求的首位領軍者,特定時期選擇了郭德綱,說明其相比其他人,自有其更優秀的一面。在這個問題上,客觀標準沒有主流非主流之分。

結論:只要相聲存續的合理性沒有消失,即便郭德剛本人不是領軍人物,相聲也不會消亡。歷史必然會選擇另一個人(或強於或弱於)做領軍人物。這是偶然性。

歷史選擇了郭德剛成為現階段相聲界領軍者,也有其必然性,想不優秀都不行。他也確萬新時期相聲的傳承、出新和市場化運作,做出了較為突出而獨樹的貢獻。

個人觀點,不足乃錯誤處,請善意批評。

文字長了些,不審了,如錯字白字屬打字手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