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农村人家用旧衣服裁好涂上浆糊,贴在外墙上晒干去做布鞋底,如今还有吗?

乡村三皮


手工做布鞋现在仍有,但已经不多见,在一些偏僻农村的老人还保留着,有些老奶奶做的这种布鞋还拿到赶场时候卖,穿着很舒服!

说起这个布鞋就勾起了儿时的记忆和对自己奶奶的回忆。那个时候穿的鞋子基本上只有两种,一种是买的绿色军鞋,很金贵,基本舍不得穿,只有上学或走亲戚时穿;一种就是奶奶手工做的布鞋,那时并不晓得这种布鞋穿着甚至比绿色军鞋还舒服,只是因为是奶奶手工做的,不花钱,反倒还穿得多些!



奶奶手工做的这种布鞋,并没有现在看到商场里或网店里的布鞋那么花哨,因为这些商品布鞋可以根据顾客需要把面料换成红色、紫色或刺绣的漂亮图案,而奶奶做的布鞋面料都是家里人穿烂了的灯芯绒裤选裁的,加层其他旧布做衬布,让布鞋鞋面有厚度能撑起不塌、不易变形!只是旧布本是黑色的,但几年后已经褪色,所以做成的布鞋就成了土灰色,一看就是旧东西!

所以,那时的我们,要穿奶奶做的布鞋是很委屈的,是那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境况才如此,根本没怎么去体会是奶奶一针一线,费时费力地缝制出来的!也没有去体会穿布鞋很舒服的客观感受!



布鞋鞋底的做法和工艺记忆已经不大清晰了!大致是题中那样,奶奶把旧布,一般是浅色的棉布裁好,用熬制出的米浆刷一层,贴层布;贴的厚度有那么十公分左右,就用针线密密匝匝地在这个鞋底穿梭,整齐排列,最后用布镶边缝合,这个鞋底就做成了!

由于布鞋鞋底厚薄虽然不一,但都是很多层布贴合压实而成,我们这边俗称“千层底”。一旦鞋底和鞋面分别做成,奶奶再把两者缝在一起,这个布鞋就做成了!奶奶总会把鞋端在手里把玩细看,哪里线头还没剪啦,哪里有灰要掸掉一下!其实,这样的一双布鞋起起散散要好几天,奶奶基本上是没事之人,农活类也帮不上什么忙,照看下孙子的我们,再就是做做这样的手工活!



所以,在我们不懂事的孩童这里,这样堪称艺术品的布鞋,千方哄骗,百方强求才能穿到我们脚上,等到上了脚,就一阵风的跑出去玩了,泥里、水里,不弄个脏兮兮不罢休,奶奶只得帮弄干刷净再让我们穿!而鞋的寿命就肯定长不了。这些奶奶做的手工布鞋简直是明珠暗投了!

欢迎不同意见留言讨论!感谢您的关注、点赞、收藏和转发!


原生态乡村


这才是正真的老布鞋。

这种老布鞋我小时候穿过,是我外婆自己做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外婆用小改锥一样顶针一针一针的用力戳,而且戳两次就会在头皮上刮一下,因为头油的原因起到了润滑作用。

出这种鞋不能在雨水天气,还有就是童年的时候脚长的最快,有这么一句话,长个先长脚。小时候特别喜欢用脚尖踢地上的东西,一个破纸盒子能从小学校门口一直踢到家。所以布鞋的前尖部分非常容易搞出个洞来,让脚大拇指头透透气。因为这时常被家中长辈责怪。

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老北京布鞋穿的挺舒服的。



君子的流年故事


有,我都会,我们叫隔bai,不知道咋写的。小的时候我帮我姑姥打浆糊,就是水烧开,把面糊倒进去不停搅拌,很粘稠的糊状就可以了,放凉开始一层布刷一层浆糊。要刷好几层,晒干后揭下来,照着鞋底样子刻鞋底,鞋底要很厚,鞋帮就一层隔白。鞋底都要用白棉布做个面,开始纳鞋底,闲的无聊就纳几针,不知不觉就纳好了鞋底,还记得姑姥和妈妈因为鞋底太厚,纳不动,用牙咬针,有时候把针咬断了,也没拉出来,太费劲儿了。不知道啥时候那双鞋子就做好了。给我做的都是红的还带着鞋畔带,很洋气的样子。新鞋穿着板脚,越穿越舒服,还不臭脚,就是怕下雨天☔️。



感觉这就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艺,现代很少有人会去打隔白,纳鞋底吧,去年西安旅游,在袁家村看到有老奶奶纳鞋底卖布鞋,一双黑布鞋要120。


那是一个时代的标记吧,鞋子的起源无从考证,大概说来,就是从赤脚到布鞋,再到现在的皮鞋各种款式的各种材料的鞋,靴,长筒的,短筒的,虽然不再手做布鞋,现在有个老北京布鞋真的不错,我经常给父母买。

前几天老妈说想穿布鞋,纳鞋底纳不动了,买的总没有自己做的穿着舒适。我知道她是想姑姥了!


阿敏纳


你说的就是那种千层底布鞋,有人在做,而且价格不便宜,因为是纯手工的制作工艺.

记得小时候,我妈忙着挣工分,只有晚上有时间,想穿一双花条绒布鞋要等好长时间的.

鞋子的制作过程比较麻烦,把不穿的旧衣服洗干净,裁成块,在门板上或者砖墙上,用和好的玉米面浆糊涂在布上,然后贴上去,必须薄厚均匀,如果是不能用的床单布要相对好做活,贴的时间要选择太阳红红的,这样很快就能晒干.用玉米面浆糊的作用是用针纳鞋底的时候好穿透,不费劲.

做好的老家叫gu子(不知道这个字如何写暂且用拼音代替),有厚的,也有薄的,厚的用作鞋底,薄的用作扇面.鞋底是根据脚的大小来剪裁,要用四五层,所以俗称千层底.做好的鞋底用自家合好的绳索来一针一针缝制.鞋面通常用条绒布面料制作.

手工缝制的布鞋透气性好,以前的人经常穿着很少有脚臭现象,但是布鞋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下雨天不能穿,很容易湿透.自己做的布鞋可以用水刷洗,越穿越舒服,直到鞋底磨破了.

我们老家现在还有个风俗,有些人女儿出嫁的时候还会给新女婿做好多千层底的鞋子.针脚做的很精致.

现在布鞋做的人很少,但还是有,尤其是小宝宝,学会走路前还是穿着土布鞋要舒服很多。一双布鞋,一个时代的故事,也能看出一个女人的手艺有多精巧.

下面的图片都是老家一个专门做布鞋的,需要都还要提前定制哦!

这么多的纯手工制作你认为如何?

一针一线纯手工制作的工艺慢慢都在消失殆尽,像我这个年龄的都有好多人不会做,上学的时候我还学过纳鞋底,没有成功,目前就是55岁以上的人都能干了这个活,也是一个比较费事费力的事情,时代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鞋子市场随处都可以买到,穿一双千层底布鞋就是对我们那个时代的一种留恋.再过几年,布鞋对人们来说都是一种记忆了!


黄晓红果果


有的。

具体是不是用旧衣服裁好涂上浆糊晾成鞋底我不清楚,

但今天看亲人群里,有一长辈发了手工鞋的照片

不能说精美,但是纯手工的

怎么做的我也不清楚。

之前还发过手工做的蒙古袍。


时代发展了,我们都习惯去买衣服

过去那个年代哪有人舍得花钱买成品衣服和鞋子,

基本上很多家庭,尤其人口众多都是衣服各种补各种改的


所以,这些手工在老一辈农村,还存在的,只不过他们也习惯去买成品了

很少还自己去做衣服和鞋子。

所以我们觉得没有了而已。


乞颜暮


很少见到了,但是有,这样的鞋子穿的很舒服,鞋底子软。

90年代的时候,有一种鞋子白色的塑料底,那个时候我家里条件也是不好,妈妈从市集里买到那些塑料底子,然后用布也是用一层一层的浆糊给粘上,做的鞋帮子,比市集上卖的成品的还要漂亮,不过这好像是升级版的,我四婶家的也就不同了,四婶家因为孩子多,四叔还有点坏毛病,咱就不说了,四婶用一些破旧衣服,甚至大街上丢出去的破衣服稍微洗一洗,直接用浆糊粘上,做的千层底,不过这种鞋子最大的弱点就是怕湿掉,往往脏了之后,都是沾着水将表面刷一刷,不能全都泡在水里,就算是泡也不能长久,毕竟是浆糊粘的,虽然说也用着那些比较结实的线来回缝起来。

虽然说千层底难看了点,但是穿着非常的舒适,然而有机会的话,我还是乐意穿的,现在她们都老了,我不希望他们那么辛苦。

然而如今的老北京鞋也有卖的,但是毕竟不是全手工制作的,所有总觉的哪里不一样,不过总的来说,千层底儿鞋子确实蛮好穿的。


小玄仙


这个问答问得好,勾起了多少人的回忆啊。

千层底布鞋,老一辈女人的针线活。一双鞋底要纳上几百针,还要用棉线才好。那时我妈经常晚上点的煤油灯纳鞋底。以前家里姊妹多,经济条件不好。更别提买鞋子啦,都是妈妈一针一线的做的,春(夏天凉鞋要买的)秋冬的,做的鞋子又耐穿,老大没穿破老二接着穿,有的大脚趾破了洞还在穿。虽说是布做的鞋子花样还不少,有系鞋带的,松紧带,绣花鞋,小孩的虎头鞋…………。小时候经常被我妈埋汰不会做鞋子,嫁不出的。现在已经不用做这些了。

现在偶尔看到有的老人还在做千层底布鞋,脚感好。

大家好,我是丽丽乡村。




丽丽乡村


这种布鞋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要有鞋样,也就是鞋的模子。依照它才能做出合适的鞋子。每个人的鞋样是不同的。

再说浆糊的熬制。不是用白面,而是用阴沉的种子磨碎了加入适量的水煮开晾凉后制成的。我们这里称为蒿子子儿打浆子。

打好浆子接下来就要打夹子,也就是鞋底的制作。要把以前积攒起来的旧衣物剪开,找一块木板,先在上面糊一层浆,然后黏一层旧衣服剪开得到的布。注意贴平整,完全展开。沾满一层再刷一层浆接着粘下一层。如此反复多次,达到一定厚度就可以了。最后把木板放到院子里晒太阳晾干。

下面的手续就是搓麻绳,从集市上买来麻

,淋上少许水浸湿,使它变得柔软,便于使用。搓绳是需要专用工具的,它叫坨子。就像一根筷子插在小苹果上。两根麻线绞在一起,拴在坨子上用手去捻就搓成一根绳子。

搓完绳子就要铰鞋样了,按照预留的鞋样画好鞋面和鞋底的图片,缝制鞋面,纳鞋底。

纳鞋底是个吃功夫的活儿,必须要用锥子扎才行。这时候夹子已经晾干了,依照鞋底的图片用剪子剪好,把几层夹子摞在一起,大约有一厘米左右。再用锥子扎眼,穿针引线一下一下缝制,要一针贴一针,一线紧一线。这样才会结实耐磨。

纳好底子,再把鞋面缝到上面,这个过程就是绱鞋。必须要用锥子!否则扎不动啊!

绱好了鞋,就可以试着穿了,一开始发紧,几天后就和脚了。

怎么样?穿千层底布鞋比较难吧!这么费事的活儿,今天还会有人干吗?


不慌不忙14


小时候见过奶奶和妈妈做,就是那样一层一层抹上浆糊,晒干剪成鞋底样,好几层用针线纳起来,最后把鞋帮和鞋底再用针线缝起来就可以了。不过现在奶奶辈的基本都不在了,母亲辈的很多眼睛、手脚不听使唤了,我们这一代人估计没有几个会做的,即使会做也没人愿意费那个神,所以穿千层底的人少了很多,满大街找不到几个穿的。有次逛街,看到有人卖千层底的鞋,不过没有合适的,一双不到一百。那种鞋子穿着真叫一个舒服,透气性特别好,现在也只能成为一种儿时的记忆了。


心情格式化12


不仅是农村有。70年代物资匮乏,能有一双千底帮子鞋(老布鞋)那可是荣耀。

现在很难看到了——12年在湖南常德长途汽车站看到过。

现在想来,倒是想那糊糊的甜香——没有零食。唯有乘着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抓一把糊糊,捂在嘴里跑鸡窝旮旯里慢慢地品味,舔舐手指余香,再偷瞄看看糊糊是不是还在门口窗沿上?偷空再去搬着小凳子攀附——偷糊糊。

被抓住,妈妈可是打的很那。

那时还很奇怪,能吃的好东西涮布、贴板子。

有时馋急了会趴在刷好待干的布上舔。又怕被爸妈看到。

等到糊糊布(浆布)干了,妈妈会找人借鞋样,裁剪压实。缝纫机呲呲冷冷做鞋面,百纳鞋底线穿绕——有新鞋子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