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首《黄鹤楼》让李白搁笔,却被人说是有文无行的浪子

位于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的黄鹤楼,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诗仙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热爱黄鹤楼到无以复加,诗情大发时看到壁上一首题诗,慨叹“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搁笔,竟然没为黄鹤楼题下一首诗。清代戏曲家孔尚任感慨此事,就将附近一无名小亭命名为“搁笔亭”并为之赋诗。

他的一首《黄鹤楼》让李白搁笔,却被人说是有文无行的浪子

其实“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是后人的诗偈,放在李白名下纯属为了增加传奇性。崔颢的这首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很多人认为是唐人七言律诗第一,只有杜甫的《登高》能和他媲美。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黄鹤楼也因此诗闻名遐迩,但是他的作者崔颢留下的记述并不多。

他的一首《黄鹤楼》让李白搁笔,却被人说是有文无行的浪子

崔颢20岁左右离开故乡汴州(今开封)去长安赶考,很轻松就考中进士。他少年孟浪,“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早期作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

名家李邕闻其大名邀请他做客,他献了一首《王家少妇》:“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谿绿,歌怜子夜长。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李邕才看了第一句,就斥责他轻薄无礼,再也不理他了。其实这首诗一点都不浮艳,还充满对妇女的同情,只是不合冠冕堂皇士大夫的胃口罢了。

他的一首《黄鹤楼》让李白搁笔,却被人说是有文无行的浪子

崔颢流传下来的诗有42首,描写妇女的有15首,这大概就是他“有文无行、名陷轻薄”的原因之一吧。如果不囿于古人的说教,全面地看待崔颢,应该说崔颢写妇女的诗篇,大多数内容还是健康的、艺术上也是成功的。

《川上女》:“川上女,晚妆鲜。日落青渚试轻楫,汀长花满正回船。暮来浪起风转紧,自言此去横塘近。绿江无伴夜独行,独行心绪愁无尽。”

他的一首《黄鹤楼》让李白搁笔,却被人说是有文无行的浪子

而在贵妃得宠、杨氏弄权时,大多数人敢怒不敢言,崔颢却敢于作诗针砭时弊。《横吹曲辞·长安道》:“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拜揖何纷纷。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始知。”

得不到有力人士的推介,崔颢在得中进士以后,也只好远离京城长安而浪迹江湖。20年中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自淮楚而至武昌、而河东,最后还到了东北边塞。

他的一首《黄鹤楼》让李白搁笔,却被人说是有文无行的浪子

从此他的诗风大为转变,变得雄浑奔放。《辽西作》:“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崔颢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他回乡时写了一首《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他的一首《黄鹤楼》让李白搁笔,却被人说是有文无行的浪子

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史称崔司勋。

崔颢一生宦海沉浮、终不得志,但生活的磨砺让他诗风大变,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作,看来老天埋没不了真正有才华的人。

“春水流的呓语”为红橙学院M C N矩阵签约自媒体,垂直唐诗领域,每日为您带来深度原创文章,欢迎您的订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