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景观”能否再现?——咸阳手中持有几张“王牌”?

“彩虹景观”能否再现?——咸阳手中持有几张“王牌”?

陕西制造业的“彩虹”还会升起么?如果会,它将从何处升起?

40年前,中国第一个彩色显像管厂——陕西彩虹彩色显像管总厂在咸阳诞生,一经投产,连创多个第一:中国第一只彩色显像管、中国第一套彩色玻壳、中国第一只彩色投影管……这是当时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彩色显像管生产基地,一举改变了中国不能生产彩色电视的历史,至2003年底,彩虹集团公司累计生产彩管近一亿只。

同期,因“彩虹”而派生的“黄河”“海燕”“如意”等名牌,举国瞩目。

这是“陕西制造”多年来一直都引以为豪的耀眼成就之一。然而,仅仅时隔不足10年,在南方沿海民营经济、乡镇企业如日中天之际,彩虹却陷入困境,陕西出现了“‘黄河’断流,‘海燕’折翅,‘如意’不如意”的陷落。2012年,彩虹被并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CEC)。彩虹,这曾是个多么响当当的品牌在经历一番风雨之后,光彩飘零。

陕西制造业的“彩虹”还会升起么?如果会,它将从何处升起?

“彩虹景观”能否再现?——咸阳手中持有几张“王牌”?

”彩虹“的轨迹,也是”陕西制造“的轨迹

与“彩虹”同步,“陕西制造”也走过不平凡的40年。

按照国家统计局陕西省调查队的结论,陕西制造业跟随着陕西工业结构的调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到1999年。这二十年间,陕西工业消费品和轻工业迅速发展,基础工业得到重视,夯实了工业结构演变中“轻工业”和“基础工业”根基。1981年开始,陕西集中力量发展纺织、电视机、收音机、洗衣机、乳制品、自行车等15类重点消费产品。

第二阶段,是从2000年-2010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陕西制造业发展加速,优势产业集中发力,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

不过这十年间,能源化工业快速崛起,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减弱,装备制造业产值占比降低。2004年-2009年,医药制造业产值比重从4.6%降至2.3%;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占比从5.9%降到2%;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比从3.5%降至2.9%;专业设备制造业从3.9%降至3.5%。

第三阶段是从2011年开始,陕西制造业努力适应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调结构、促转型成为陕西制造业发展的主线,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正在经历着“脱胎换骨”般的重生。

纵向看,1978年到2018年,从“八大工业传统支柱产业”到“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再到“六大新支柱产业”,陕西制造业一直占据陕西工业发展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陕西制造业总量持续扩张,结构不断优化,已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

”彩虹“的阵痛,也是”陕西制造“的阵痛

“陕西制造”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背后有着诸多从辉煌——阵痛——转型——腾飞的浓烈底色。最具典型的,莫过于陕西彩虹彩色显像管总厂以及其所在的咸阳。

1992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咸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挂牌成立。彼时的咸阳市街头,磁卡电话还未开始大面积安装,高新区的定位还是以电子工业和医药工业为主。某种程度上,咸阳高新区与彩虹,可谓唇齿相依、一荣俱荣。

当年的“彩虹”,为咸阳高新区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也为咸阳制造业的崛起造成一些机会。2015年12月,投资280亿元的CEC8.6代线液晶面板项目在咸阳高新区破土开工。2017年12月,短短两年后,产品正式投产。

走对了路,健步如飞;走错了路,举步维艰。按照规划,未来8-10年,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将形成“东有西安三星,西有咸阳彩虹”大格局。

对彩虹所在的咸阳高新区而言,CEC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的落户,绝非一家企业那样简单,这是一条完整产业链,同步建成的还有冠捷电视机、G8.6代玻璃基板、合丰泰液晶显示设备、冠石偏光片、林德制气等20多个上下游配套项目。

2018年底,CEC8.6代线项目一期实现了120K满产,冠捷年产400万台电视机项目投产,开往欧洲的丝路班列上,第一次装上了“咸阳制造”。

“彩虹”的转型,也是“陕西制造”的转型

无疑,依托“彩虹”底子振兴电子产业,咸阳制造业的这条转型之路是成功的。

近年,在彩虹光电的带动下,虹宁科技等一大批电子企业纷纷移师咸阳高新区。促动咸阳制造业确立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型合成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并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建立三大专业园区,着力打造1个1000亿(电子信息产业)、1个500亿(生物医药产业)、1个300亿(新型合成材料产业)产值规模的三大主导产业集群。

2018年,咸阳高新区的营业总收入突破了1001.7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5.2亿元。

可以说,咸阳制造之于陕西制造,仍是一张王牌。当前,关中正成为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西安的雄心和定位自不必说,宝鸡着力于新材料研发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渭南采取“西安研发、渭南制造”策略,而咸阳则是“半城湖光、半城产业”的框架,关中4市错位发展,各有路数,但从产业自身的角度,咸阳的定位十分鲜明——中国西部电子信息产业的聚集地。

《中国制造2025》开篇言简意赅:“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这反映出国家对从制造业大国成为强国的决心。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新目标,并推出了更大规模减税。

而咸阳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陕西制造”,即便是近年来制造业“脱实向虚”倾向愈演愈烈,也初心不改,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

——外围向好与内功做足,“彩虹”与咸阳,机会都来了。(李勇钢)

“彩虹景观”能否再现?——咸阳手中持有几张“王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