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之于张兆和

沈从文之于张兆和

有些人怀念初恋,有些痴迷于恋爱之间,有些人只为结婚生子传宗接代,有些人把最初的爱情珍藏了一生。沈先生恐怕是最后一种,他记住了三三十八岁的样子,从此眼里都有一道清秀典雅的影子。

沈先生二十六岁时退伍来到北平,凭借自己的文学天赋在文坛渐渐有了些名声,被徐志摩推荐给胡适,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第一次相见是在沈二哥的课堂上,初次上课他紧张到十分钟没办法说出一句适时宜的话,张兆和在台下和其他同学不禁笑出了声。怎么形容兆和第一次出现在沈从文的眼中的身影呢?恐怕只有沈二哥自己的文字才能形容“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样一种浓烈的爱让张兆和小姐一度陷入了困境,她虽然欣赏他的才华却无法坦然接受他的爱意。她选择了拒绝。

但对于沈先生来讲,兆和就如他生命中的挥之不去的白月光,他爱她,并决定要将爱进行到底。在难过时沈从文写到“风大得很,我手脚皆凉透了,我的心却很暖和。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原因,心里总柔软得很。我要傍近你,方不至于难过。”就如同越挫越勇,沈从文对张兆和的追求更为猛烈了。

张兆和受不了这种文学的骚扰,拿着沈从文写给她的情书告到了校长胡适先生那里,胡适读了那些书信流露出的不是愤怒而是欣喜,他欣赏沈从文的才华,并帮助沈从文向张兆和的父亲提出了亲事。张家在当时也是名门望族,家中的四个女儿被称为合肥四姐妹,在当地小有名气。而沈二哥只不过是个小学毕业的乡下人,两个人家庭可谓是相差甚远。

但爱情似乎就是要把一切不可能变成无限可能,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沈从文携着张兆和的手完成了婚礼。两人渡过风也渡过雨,三三也为了沈二哥变成一位普通的妇人。很多人以为故事到此就会结束,但童话总逃不过现实,沈从文在去拜访熊希龄时遇到了他生命中的另一位女子——高青子,他迷醉在她的情韵和她天真中,并把她深深的记在了心中。当张兆和知沈从文和高青子相恋时,她内心是痛苦的,沈先生对她的追求还历历在目,眨眼睛女主角却换了另一个女人。

但好在沈从文在好友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劝导下从新回到了正轨,并写下著名的《边城》一书。自古以来文人的爱总会不由自主,因为他们喜爱的性格多样化无法在一个人身上实现,见到第一个会喜欢她的知性与温雅,见到第二个又会喜欢她的活泼与天真。

最后用沈先生的一首诗为结尾,同时也致敬这位活在诗中的女子。

沈从文之于张兆和

“一个白日带走了一丝青春

日子却不能毁坏我印象里你所给我的光明

却慢慢的使我不同了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

永远不会老去

但诗人自己却老去了

我想到这些

我十分犹豫了

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

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

用对自然倾心的眼

反观人生

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可珍

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

第二次凑巧事不会有的

我平生只看过一回满月

我也安慰自己过

我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为我自己感到庆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