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決心皈依佛門後,如今生活得怎樣了?

髓頌sBeB4553


看到“30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集體皈依佛門”的新聞,我是非常震驚!我為此特意去查了一下新聞,原來是這樣的:

在四川仙女山,有一座雲海寺。這座山、這座寺雖然名字很浪漫,但是雲海寺卻破爛不堪,僅存破財的大雄寶殿。也是機緣巧合吧,當這三十位高學歷的年輕人來到這裡後,一致決定在此出家,重振雲海寺往日盛況。

他們親自動手搬石抬沙、整葺房屋、修路種菜……漸漸的,雲海寺有了生氣,再加上“30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的噱頭。一時間,雲海寺香火旺盛!




一般出家修行分為幾種情況:

1.有堅定信仰型。最讓人佩服的就是遼寧海城大悲寺,他們謝絕信徒捐錢。,一心修行。



2.生活遭受重大變故、心灰意冷型。例如:失戀、病變等。

3.極度成功後,內心空虛,尋求內心豐盈型。

這種情況有很多,名人出家。更多的是發了財,去寺廟進香還願。

4.假信仰、真斂財。

這種寺廟收門票、賣高價香、看高價相、售開光物……



……

回到問題本身:,這幫高學歷者出家,應該不是因為受打擊,也不是因為生活過不下去,更不是為了斂財(都有百萬年薪)!那麼,他們出家顯然是為了追求心靈上平靜、歸宿。

這些人,可以說都經歷過千辛萬苦才取得了成功。也許在某一瞬間與佛結緣,覺得人生就是受苦,唯有遁入空門方能得到解脫。

然而,他們真能做到“六根清淨”嗎?顯然不能,因為他們現在最內疚的就是“覺得對不起父母”!

姑蘇老師覺得,既然你還惦記親人,無法做到六根清淨,那你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信仰者。這還不算,你上對不起國家,、父母,下對不起妻兒!

想想國家為了培養你,耗費多少資源?父母為了培養你吃盡了千辛萬苦!可是你卻為了一己私念而出家,去追求你的“心靈的寧靜”!可謂不忠不孝!

你是否太自私了呢?人,其實不是隻為自己而活著的!


姑蘇講堂


看到這個問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一次初中同學聚會的時候,我問一名同學的一段對話——

“你在高中畢業之後考入了哪一所大學?”

“哈佛大學!”

“哇,哈佛大學,太牛了!你應該在我們那個初中的班級中算是混得最好的一個牛人!”

“哦不不不,我剛才說得是這所大學的簡稱,那所大學的全稱是哈爾濱佛學院,簡稱‘哈佛大學’,低調低調,阿彌陀佛!”

……

根據題主的描述,30名研究生,居然集體放棄令人垂涎欲滴的百萬年薪,成為傳說中的“研究僧”,確實讓人匪夷所思。不過,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看出,這30個人確實是把錢財看作身外之物,從此遁入空門,過著“吃齋又化緣,悠然見佛祖”的閒適生活。

我不知道這些“四大皆空”的“研究僧”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但我知道,他們的父母,為了他們的成才成長,花費了大半輩子的精力和心血,國家為他們即將成為棟樑之才耗用了海量的資源,然而到最後他們都“悟”了,成為傳說中的“佛門弟子”,家長說不心痛是睜眼說瞎話,身邊的親朋好友說不鬱悶也是假的。

30名研究生選擇集體出家,我不敢反對,畢竟每個人都有信仰自由,但對這樣的決定更不敢恭維。人生在世,我覺得不能只貪圖自己的清淨而將家人的牽掛和企盼棄之如履。

每一名研究生,都是小家的“脊樑骨”,也是國家的“頂樑柱”。如果每個研究生都是這種“遁入空門,四大皆空”的想法,那麼那些研究生的家長要讓誰去養老送終呢?國家的興旺發達要考誰去建設操勞呢?這些“研究僧”到最後過得怎麼樣我不關心,我更關心的是他們的父母到最後都怎麼樣了……

樹高千尺不忘根,人若輝煌別忘恩。身向佛,不如心中有佛。尋千山拜萬佛,不如拜一拜家中的“活佛”,這“活佛”就是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


微雨潤苗


先分享當年一個美女同事的經歷,與此類似。

當年美女同事A,市裡的高考狀元,成功考入了北京大學,絕對是集顏值與才華於一身的學霸。進入北京大學後,由於人長得漂亮,剛入學就有很多人追求。第一學期就戀愛了。這一點都不稀奇,要是美女在大學裡不戀愛反而稀奇。

然而也是由於這次戀愛,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大二的時候,這份初戀分手了,據說還被這份感情傷得特別重。失戀經歷了很長時間,都沒有走出陰影。後來,一次偶然機會,在學校裡聽了一次佛學講座,從此就跟被洗了腦一樣,迷上了佛學。

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後,保送至中科院,碩博連讀,畢業後,留在中科院研究所工作。這期間,她自己研讀了許多佛學相關書籍,也經常到寺廟裡去高僧的講學。當然,這期間再也沒有談過戀愛。工作兩年後,她自己選擇了辭職,選擇了出家,至今沒聽說還俗,大家都覺得非常可惜。

後來,偶爾聽跟她比較熟悉的同事談起,現在的這份美女A,每天研讀佛經,對她來說,日子過得非常踏實,用自己的話來說,過得非常輕鬆愉快。

再回到題目中來,這30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皈依佛門,也許是厭倦了平時工作中的點點滴滴,厭倦了大城市中的壓力和苦悶。在自己喜歡的前提下,選擇皈依佛門,或許這也是最好的選擇。祝福他們。


教育有故事


說說我大學一個同學,在社團裡一直是幹部,工作能力超強,有一段時間,他竟然全身心都撲在了社團工作上,負責社團工作的老師也是十分待見他,給他放權,感覺社團在他的帶領下運轉的十分好。後來慢慢大三大四,他便逐漸放手,開始著手準備研究生考試還有其他考試,但是最終他考上了也沒有去,最終去了北京,結識了一些人,經常參加一些聚會,後來可能機緣巧合,認識了一些佛門弟子,就一起參加了朝拜,就是那種走一步叩拜一步的活動,從北京一直到河北,就那麼走一路磕一路,最後竟然剃髮為僧人了。他說,對於他來說,就是回家了,在寺院過的清心寡慾,每天就是打掃院子,一天三食,念念經誦誦佛,心裡雜念也沒有了。

前幾年他考了上海的佛學院,後來好像因為種種原因又放棄了,不知道他內心真實的想法。但是,至少他此生大概沒什麼壓力吧,因為他家裡有個哥哥已經結婚生子,父母對他本來要求也不高,他這樣做家裡自然也反對,可他太固執,總是從佛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認為父母總會理解他的。

我覺得那30名研究生和我這位同學大同小異,皈依佛門,大概就是為了心裡那片淨土,可能無法承受世事的壓力,可是生活在我們這樣的年代,哪怕你工作著不結婚生孩子,都比你皈依佛門要強。一生就這樣不牽不掛,無憂無慮,豈不快哉?也許他們在他們成長的階段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這是我們無法得知的,也許這是他們皈依的原因。現在他們具體過得怎樣,我們無從得知,但至少他們是可以看庭前花開花落的,可以欣賞四季的雨雪風霜的,也可以憐憫人世間的悲苦,但他們餘生都走在了救贖自己的路上。我們平常人卻無暇思考人生,只能奮力前行,一路向前,為了這一家老小。


送你一首小詩歌


我有個特別熟的發小我們小時候經常在一起玩,她父親和我父親在一個單位工作,又住在一個大雜院裡,她是家裡的老大下面有個弟弟和妹妹,平時她弟弟和妹妹都不和我們玩耍,少了一種兒童時期的頑皮,我父母經常表揚她弟妹說他們如何的懂事又不惹禍又學習好,後來大了她弟妹都考上好大學特別是她弟弟是重點大學畢業,在我父母口裡都是教育我的好教材,我也自甘慚愧,再後來逢年過節都沒有看見她弟妹,我也問過,我這朋友總是敷衍過去,偶爾有一次聽別人說她弟妹都出家了,我不相信的去問了一下我朋友,她承認了此事,我目瞪口呆的腦子沒有反應過來,好好的生活條件為什麼要去當和尚呢?一家人其中一個去當和尚就算了幹嘛她妹妹也去當尼姑呢?現在我這個小時候玩起的朋友她現在也有出家的想法,只是她父母老了沒有人照顧是她暫時無法出家,反正平時就感覺她一家人和我們這些平凡的人思維有點不一樣,咋都想出家呢?到現在我都想不通!


優雅女人55


我越來越發現隨著掙錢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大城市,可能會發現自己已經迷失了,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以及什麼才能讓自己真的開心。

雖然我的收入一般,但是,卻發現自己在工作5年之後,也沒有之前剛畢業的時候那麼開心,那麼無憂無慮。每天的生活很簡單,起床,上班,加班,下班,睡覺,週末的時候洗衣服,自己做飯,每一天的生活都很規律,也很平淡,好像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再讓自己欣喜,興奮,激動,開心。

或許自己已經死在了27歲,只是等幾十年之後再進行埋葬。

對於那30多名研究生來說,其實也是一樣,或許他們已經看透了城市生活,想要回歸最本質的東西,迴歸自己內心的平安喜樂。

但我覺得皈依佛門其實並不是最好的方式,大眼魚是最好的方式,應該是即使你在城市之中依然能夠找到自己內心的平和。

比如說我朋友圈裡面有一位單身母親,他每一天都會畫一幅水彩畫,並且在朋友圈分享,完全看不出一位單身母親的辛苦。他朋友圈也會出現說壓力特別大,但是因為畫畫讓自己的內心獲得了平靜。

想要尋找自己的內心是可以的,但是,我們生活在城市中,不僅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小孩,如果為了自己而選擇皈依佛門,或許自己的內心可以平靜,但是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親人,他們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終究我們只是社會人,沒辦法完全做自己。



滴水在成長


說實話,要是以前我看到這類的新聞我會感到非常驚訝,感覺不可思議,在我的認知裡,我會覺得不正常的人才會皈依佛門(請原諒我的淺陋),這些人大都是經歷過坎坷波折,才會看破紅塵了斷俗緣的。現在,我卻能夠理解他們的行為了,這源於我的同學。我的同學之中就有信佛的,其中一位應該也是出家了,他經常在我們同學群裡發一些見解或轉發一些文章,總之都是教人向上向善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想求得內心清淨,度己度人。下圖就是我的同學們在群裡發的文字。

(上圖:我這位同學應該是出家了或者在出家的路上)

(上圖:我同學有人過世,其中一位信佛的同學就送了他往生咒)

公民有信仰的自由,這30位研究生來自不同的地方,他們遁入空門的原因有的嫌“家與單位二點一線”奔波勞累,有的倍感壓力山大,生活無味……於是選擇出家,尋求萬事皆空,無慾無求。他們親自動手整修寺院,讓昔日破敗的四川仙女山的雲海寺重新香火鼎盛,他們在這裡過著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生活,靜心打坐參禪,潛心修煉佛法,研究佛道。我覺得這對他們來說,或許是最好的選擇,我們不能用世俗功利的觀點去評判他們這麼做值得還是不值得。因為值得還是不值得只有他們自己知道,與旁人無關。

中國文人歷來受儒道佛思想共同影響,當一個人在現實中碰壁,“達則兼濟天下”行不通時,就會退而求其次“窮則獨善其身”,這些人在現實中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迷失了奮鬥的方向,找不到心靈的歸途,他們求助於佛學,是很自然的選擇。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抑鬱症病人因為陷於精神痛苦而選擇自殺,這些人的選擇更讓人難以接受。因此,與其精神上痛苦無法排解,走向絕路,還不如置身佛學,尋求精神上的超脫和心靈的寧靜。再說,我們的佛學博大精深,也需要繼承發揚,如果這30位研究生真能潛心向佛,在佛教領域深入研究,為佛學事業貢獻一己之力,也算是功德圓滿吧!


道道快談


這是個真實故事,發生在四川仙女山雲海寺,30名研究生皈依佛門。

來自五湖四海的他們,也和普通人一樣去上班,有的在大學裡當過教師,有的是銀行職員,還有的是外企高管,最高的那位年薪都超百萬,但是他們感受不到幸福,找不到內心的寧靜。



後來,他們發現雲海寺十分破敗,與昔日香火興旺的樣子形成鮮明的對比,令人唏噓! 不約而同的萌生了想要復興雲海寺繁華樣貌的想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經過兩年的努力,寺院修繕完成。

他們就這樣在寺院落戶了,打掃寺院,研習佛典,皈依佛門,心如止水,靜心修行。



在我們常人看來,這是多麼的不可思議。別說這三十名研究生遁入空門是對國家的損失,單是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培養的研究生也是多麼的不容易。對他們,我們有太多的不理解。但是,信仰的事情,真的沒法說。

我有一個同事,非常虔誠,天天吃素唸佛,行善心。在別人看來就是神神道道的,但是,她自己的內心真的是平靜的。即使看到一隻瑟瑟發抖的小鳥,她也得花時間去幫助它。

但是我們生活在一個世俗的社會里,他們的父母也要遭遇別人異樣的目光,對他們來說是多麼的不公平。他們父母眼中的淚,估計只有默默的往心裡吞吧。



可是對這30年研究生來說,自己的內心平靜了,追求自己的夢想,應該得到尊重與肯定。

是的,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人生匆匆幾十載,我們都是在做著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是嗎?朋友,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睿媽教育在線


在四川達州海拔980米的仙女山山頂,有一座千年古剎,名為“雲海寺”,早年雲海寺破敗不堪,山高路險,水電不通,香火自然也不旺盛,但是如今慕名上山朝拜清修的人卻越來越多,雲海寺也在眾僧及信徒的修建和經營下,香火也越來越興旺起來。

雲海寺的光復,首先歸功於仁卿法師,仁卿法師是湘潭大學法學專業的研究生,出家前,曾在蒙古一所大學當老師,後機緣指引,來到雲海寺,發現雲海寺,青山環繞,雲海松濤,茂林修竹,環境靜謐清幽,猶如世外桃源,是難得的清修,光大佛法的好地方,因此決心留下來重建雲海寺,復興古剎。

不久,他的師兄中一位四川大學碩士畢業的覺華法師,和另外兩名本科畢業的法師也留下來,接下來,越來越多的僧侶慕名而來,而且吸引的多是高學歷的年輕人。

2017年3月被成都商報報道時,僧團已擴大至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一半以上都是大專及以上學歷,還有西南交大的博士、川大研究生等真正的“學霸”。

當初為了重修“雲海寺”,他們肩挑手抬,修路築牆,全部人工修建。他們之所以能從繁華的都市中抽身而出,放下世間的燈紅酒綠,來到如此簡陋的清苦之地,相信絕不是因為享樂,也不是因為避世,而是對佛法的追求,是不為自己享樂,唯願眾生脫離人生苦海而鑽研佛法的理想追求所致。

如今,他們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雲海寺也得以光大,越來越多的信徒慕名而來,在這裡住上三五兩日,讓自己的心遠離俗世的喧囂,尋得內心上的沉靜。

僧人為了讓滿足更多的信徒沐浴佛法的光輝,於2018年4月啟建雲海寺唸佛中心,總面積400多平方米,與信眾朝拜區隔離,適合信徒清修,另設計35間住房,兩人間,衛生設施一應俱全,工程總造價350萬元。建成後可供信徒在此理佛唸經,盪滌心靈。

另外,寺院還建有一生活區,方便寺內僧侶的父母暫住,供僧侶們給父母盡孝。

從今天雲海寺眾僧侶的生活和建設情況來看,雲海寺這座千年古剎已經得以復興,如此香火不斷,年輕的高學歷僧侶們,過著清燈古佛伴終生的清靜生活,遠離俗世的利益紛爭,與佛法相伴,研究它並光大它就是他們畢生的追求。

就像雲海寺的雲卿法師所言,他只有鑽研佛學文化,才能找到人生無限的樂趣,越鑽研越放不下,除了佛法對其他東西都提不起興趣。相信年紀輕輕,有著不菲薪酬的研究生、博士們願意來此清修同樣也是因為對佛學文化的無限嚮往和興趣。如果不是因為此,相信從一開始一磚一瓦用雙手重建雲海寺,缺衣少食,水電不通的情況下,不是對佛法的真愛一定會堅持不下去。

記得曾有一個父親對兒子說,我們一代一代的努力就是為了讓下一代能過上自己真正想過的日子,不必討好別人,也不必被世人左右,依從內心,找到自己要走路,就是成功,就是圓滿。不知在世上忙忙碌碌、追名逐利的你真正找到自己內心的圓滿了嗎?如果沒有,就不要對任何的生活選擇加以指責了吧。


指尖教育帝國


三月初各高校的考研複試線會相繼公佈,有多少考生心急如焚,期待知道最終的結果。可是卻有這樣30名研究生出身的人放棄原有的生活,皈依佛門,靜心修煉。



出家前,他們有的是教師、有的是銀行職員、有的是企業高管,有的年薪甚至超百萬。有著穩定的工作,卻嫌奔波在家與單位之間太累;有著百萬的年薪,卻感到壓力太大,生活索然無味!於是,選擇出家修行,期待尋得一方心靈的淨土。這種生活方式,即讓人唏噓,又不敢苟同!

眾所周知,對父母而言培養一個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到考上研究生,再到工作、成家,其中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無法估量的。有句話說得好,海水再深,也沒有父母的養育之恩深。如今,父母把孩子培養成人,終於可以鬆口氣了,可是,這些“不孝之子”卻皈依佛門,尋找清淨,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是不是太過於自私?我敢肯定,30名研究生的父母,絕對沒有人對孩子的這種做法表示支持的。他們這樣做,是把父母所有的希冀全部斬斷,讓他們在未來的歲月裡,揹負太多的無奈和痛苦,絕對是不孝的表現!



對於社會而言,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花費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有多少人在他們成長的路上無私地幫助、提攜他們。現在,學有所成是該回報社會的時候,是該盡到自己做公民應盡的職責的時候,他們卻逃離現實,尋求自我的寧靜,這豈不是逃避責任?有人說過:如果人人都追求陶淵明式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社會如何進步,如何發展?當然,陶淵明生活的時代和今天不能相提並論。我相信大多數人,可以理解陶淵明,卻無法理解這些高學歷的修行者!



這世上沒有一種工作不辛苦,沒有一處人事不復雜。來世間一趟,做自己該做的事,盡到自己該盡的責任,就是最好。與其到寺廟中修行,不如在自己心中修籬種菊!你說是嗎?歡迎留言,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