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7億票房的《海王》為什麼提前北美兩週在中國上映?

新浪娛樂訊 對於國內影迷來說,同日開畫已經是個奢侈。拿今年萬眾期待的《復仇者聯盟3》來說,北美開畫兩週後,內地影迷才終於等來這部電影。期間各種等待,相信讓一些劇透敏感體質的影迷非常頭疼。

如今事情難得出現反轉。12月7日,DC最新超級英雄電影《海王》提前北美兩週,率先在內地開畫,史無前例。

截止發稿,《海王》以迅雷之勢接連突破各種紀錄,除大幅超過《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聯盟》同期成績外(3.72億、3.45億),更在首週三天超越《神奇女俠》在內地的總成績(6.10億),以6.49億的總收入創造DC影在內地的最高開畫。

不僅如此,6.49億的首周成績還打破了此前斯皮爾伯格《頭號玩家》創下的華納在內地的最高開畫(3.90億),並一舉將這個紀錄拔高了66%。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成績也創下了內地12月最高首周開畫。

12月10日下午,《海王》票房突破7億,超越《正義聯盟》,創DC電影在中國內地票房新高。

伴隨著票房的節節攀升,《海王》在各大社交媒體的討論度和評分也居高不下。目前,該片微博影評的閱讀人次超過1.7億,大V推薦度84%,“海底特效”、“溫子仁”、“DC崛起之作”成為話題關鍵詞。

作為超英電影提前北美兩週在內地開畫的首個案例,《海王》無疑是成功的。

不過,影迷、片方歡欣鼓舞的同時,這背後的策略意義,以及能否藉此開啟內地提前開畫的潮流,也值得我們好好聊一聊。

國際市場發行的一般規律

進入今天的正題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影片國際發行的一般步驟和規律。派拉蒙前總裁Andrew Cripps曾專門寫過一篇詳細的文章。一般來說,好萊塢大片廠將國際市場分為三個部分,歐洲市場、遠東市場(包括澳大利亞),以及拉美市場。

首先是決策階段。對於發行方來說,他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這部電影在哪個市場會更受歡迎?打個比方說,如果《海王》適合遠東市場,那他們接下來要考慮的是,遠東市場的哪個國家更加適合這部電影?發行團隊又要怎麼結合地區特點制定合適的落地策略?這一階段,發行方一般會在各項調查做好後準備一份完善的發行報告,其中甚至包括各個地區的票房預測。

其次是宣傳階段。決策作出後,接下來是制定詳盡的宣傳計劃。一般來說,國際市場的宣傳團隊需要考慮影片的北美上映日期,以及同時段其他影片的上映日期,避免藝人宣傳期撞車等問題的出現。當然還有最重要的,發行方的宣傳預算和計劃。

對於國際發行來說,還有一些問題要格外注意。一是當地市場的審查問題,這就需要片方在上映前提前報批當地市場有關部門,審查,或者定級。《復聯3》內地遲到上映,當時就有傳言稱因為迪士尼為避免劇透,沒有及時將拷貝送交審查。這雖然只是猜測,但確實是國際發行過程需要面臨的問題。另外就是字幕翻譯以及配音工作,這些時間發行方也要提前規劃好。

不過,《海王》能提前北美兩週在內地上映,除了要遵循剛才提到的一般規律外,還有以下四點原因:

1、超英電影中“不被看好的人”口碑路線是唯一選擇

社交媒體大行其道的當下,提前開畫風險、收益兼具。口碑起來,一傳十十傳百,社交媒體會以放大的方式將好口碑傳播開來,對票房的助力巨大。

不過,一般來說,這種口碑發酵的方式更多地用在小成本電影上,也是在它們身上,這種效果最明顯。拿最近的例子來看,小成本電影《無名之輩》雖然沒有名導、名演員的加持,但後期憑藉口碑一路逆襲,截止12月10日,累計票房已經突破7億大關,堪稱“年度黑馬”。

據目前消息,《海王》製作成本1.6億美元,這一數字雖然比DC自家的《神奇女俠》(1.49億)略高,但在超級英雄電影裡並不算高。這一點,我們可以聯繫對比一下“對家”漫威,《奇異博士》後,漫威超英單人電影製作成本就已突破1.6億美元,且一去不返。考慮到《海王》水下戲份,加上類似“007”系列全球各地跑,以及各種黑科技,1.6億成本統統拿下,無怪乎網友會說導演溫子仁是理財專家。

再有一點,既然是單人電影,漫畫人物的粉絲基礎自然是核心觀眾群。這一點,海王遠比不上DC宇宙的“流量大咖”蝙蝠俠、超人。加上導演溫子仁。雖然此前《速度與激情7》已經證明他在恐怖片以外的商業片把控能力,但碰上近年屢屢栽跟頭的DC宇宙,這份信心也在不覺在大眾心裡打了折扣。甚至於一度有媒體報道,溫子仁要跳水DC這條大船。

對於這種質疑,溫子仁曾在採訪中回擊過:“我從不介意成為那個不被看好的人。海王也一直是那個不被看好的人,我會將這個敘事模式繼續下去。”

綜上來看,《海王》就是超英電影中的“那個不被看好的人”。因此,捂著走飢餓營銷的路子並不適合《海王》,先聲奪人才是制勝關鍵。

2、北美檔期對擂超級大IP 內地開畫贏得先機

而這一點,放在競爭激烈的北美聖誕檔期,就更加明顯了。

《海王》北美檔期定在12月21日,這是北美電影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個檔期,不亞於中國的“春節檔”。同日上映的有迪士尼超級大IP《歡樂滿人間2》,以及變形金剛首部衍生片《大黃蜂》。詹姆斯•卡梅隆監製的《阿麗塔:戰鬥天使》本來也是這個檔期,後延期到明年2月。有不少人認為,檔期競爭太過激烈是原因之一。

《海王》雖然堅持不動,但媒體報道中,其戰鬥力卻普遍不被看好。北美宣傳期,有記者還專門問了溫子仁這個問題。溫子仁當時舉了《星戰8》和《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的例子。

這是近年一個以小博大的經典案。2017年12月20日,《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晚饕餮巨獸《星戰8》一週開畫, 首周票房3617萬,無懸念居《星戰8》之後。隨後第二週,《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不降反升,次週末拿下5000萬美元,並在元旦當天反超《星戰8》,拿下單日冠軍,讓人大跌眼鏡。

當然,《星戰8》上映次周即遭遇“星戰”系列最大跌幅,高達77%,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星戰粉不買賬,觀眾評分和媒體評分進一步撕裂,“星戰”系列也因此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信心歸信心。作為DC宇宙《正義聯盟》後的首部單人電影,《海王》對於提振DC宇宙士氣的重要意義,華納比誰都明白。而如何能在競爭激烈的北美檔期中殺出來,目前情況下,提前在國際市場開畫發酵口碑不失為絕境逢生的好辦法。

說它是“絕境逢生”其實並不誇張。我們可以先來看看DC此前在內地的票房紀錄。《蝙蝠俠大戰超人》6.18億;《神奇女俠》北美火爆,內地卻反響平平,最終6.1億;《正義聯盟》總票房6.9億,一部對標“復聯”的英雄集結電影最終連漫威單人電影的票房體量都沒達到。

3、《海王》中暗藏中國文化梗 內地觀眾更覺親近

風險是一方面。但敢於依靠內地成績撬動北美市場,這一策略的背後,又和電影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來的內地親緣性密不可分。這一點在前面的一般規律中也有提到。

從目前的觀眾反饋來看,《海王》被贊“觀影零門檻”。也就是說,看這部電影之前,你不需要了解漫畫設定,也無需翻看任何科普文章。這本是商業片的基本要求,但近來電影宇宙風颳起後,不提前做功課,一部電影還真的會看得糊里糊塗。

更加重要的一點是,《海王》中的某些情節,和中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如,它的故事主線被很多國內觀眾戲稱為“沉香救母”,海王這個人物本身,以及奪取三叉戟的故事副線,很多觀眾則從中看到了《西遊記》和金箍棒。如此一來,內地觀眾難免會代入,自然就會覺得更加親切。

文化代入看似巧合,實則不然。掌舵《海王》的是亞裔導演溫子仁。他曾在採訪中說過,自己是華人,從小就聽過孫悟空的故事。耳濡目染之下,我們不能排除這其中的某些關聯是導演溫子仁個人功勞的可能。

4、政策原因不容忽視 好萊塢電影內地首發難成潮流

有人可能會問,《海王》能否開闢好萊塢電影內地提前開畫的先河?這就牽涉到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截至目前,內地引進片一直是政策主導,好萊塢電影一直是排隊等待分配。至於提前上映的策略,這在好萊塢也並不少見。以最近的《神奇動物2》為例。該片北美11月16日大規模開畫前,就已經提前兩天在韓國、法國、比利時等8個市場提前開畫。

至於為何《海王》能在中國提前開畫,這其中的不確定因素有很多,無法下定論。不過,除了華納的策略佈局,有業內人士表示,政策原因不容忽視。

據貓眼專業數據,截止12月9日,2018年全年總票房已經突破575.84億,超過去年,但是離600億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和往年一樣,12月是最後的衝刺階段。縱觀12月的排片,雖有《狗十三》等國產佳片,但真正能帶動票房的非進口片莫屬。《海王》無疑就是那個天選之子。

如此政策和策略兩相結合,華納才會兵走險著,提前北美兩週在中國開畫。目前,《海王》掀翻內地12月首周開畫紀錄的消息已經引起了國際媒體的關注,該片北美首周成績的行業預測也迅速較之前提高了1500萬美元,升至8000萬美元。

照目前形勢,華納的這步棋顯然是走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