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蔚來“著火” 對新能源汽車消費影響幾何?

特斯拉在地庫自燃之後,隔天蔚來ES8在維修店著火。一時之間,新能源汽車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而電動車“自燃”早已不是新鮮事,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燃”事件,是否會影響消費者購買計劃?電動車自燃的原因是什麼?將會帶來哪些社會影響?

特斯拉蔚来“着火” 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影响几何?

短期內或影響新能源汽車銷量

特斯拉蔚来“着火” 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影响几何?

在蓋世汽車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消費者表示將會影響其購買計劃,他們開始擔憂電動車的安全問題。也有一些消費者處於觀望期,在他們看來,目前各國都已發佈了燃油車停售時間表,電動車是未來的大趨勢,不過與燃油車相比,電動車充電難、存在續航里程焦慮等問題都還尚未解決,而電池、電機、電控等技術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不過也有消費者表示,傳統燃油車出現自燃事件也很多,沒有事實可以證明電動車不夠安全。但要提升續航里程,只能增加電池體積、密度,這樣存在的潛在危機就很難避免。

此外,還有消費者指出,不買電動車的原因不是因為電動車自燃事件的影響,而是因為電動車小問題多,殘值率低,維修貴,相當於養了一個“電動爹”,暫時不敢買,買了養不起。

針對近期的自燃事件,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拿燃油車來對比,就會發現燃油車的安全事故一點也不比電動車概率低。但不可否認的是安全事故已經比補貼退坡更能扼制新能源已成既定事實。”

事實上,在所有汽車自燃事故中,燃油車的自燃概率的確遠高於新能源車,但由於新能源車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在行業中處於被關注的焦點,消費者也給予新能源汽車極大的關注,導致新能源汽車一旦出現問題,就很快成為熱點事件。

毋庸置疑,頻頻自燃的新能源汽車,已讓消費者對電動車產生了恐懼,而這恐懼更多的來自於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以及對電動車自燃原因的未知。

因此,對於此次特斯拉與蔚來的“自燃”事件,有行業人士分析指出,短期內可能會影響新能源汽車的整體銷量,但長期來看,新能源汽車銷量並不會受太大影響。 汽車新四化是發展大趨勢,新技術的出現必將會有這樣一個磨合期。

據乘聯會發布的最新銷量數據顯示,2019年3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1.1萬輛,同比增長100.9%;第一季度累計銷量為25.4萬輛,同比增長117.8%,在傳統乘用車市場持續下挫的大環境下,新能源汽車市場再一次迎來逆勢增長。而在第二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能否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還未可知。

自燃原因被指產品本身質量問題

那麼,電動車緣何為自燃?自燃的原因是什麼?在此次蓋世汽車的問卷調查中,有75%參與調查問卷的用戶認為電動汽車自燃的原因主要來自於產品本身質量問題。在調查過程中,有消費者表示,對於目前電動車的質量他持不信任的態度,在他看來,目前電動車的電池技術還處於發展階段,很多技術瓶頸還未克服,安全性還有待考量。

特斯拉蔚来“着火” 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影响几何?

對於此次特斯拉自燃,最終歸結為特斯拉自身原因,還是消費者的原因,目前不得而知。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從特斯拉的電池組來看,由7000~9000節18650電芯串並聯成組的,如此複雜、龐大的電池包,失效的概率肯定要比國內主流品牌的電動車要高,國內自主品牌電動車採取不同的電池技術路線,電池包裡面的電芯數量一般不超過200個,管控點少,失效的概率就降低了。

由於多起自燃事件的發生,也使得行業開始審視自燃事件背後的技術和質量問題。有業內專家分析稱,由於特斯拉採用的是18650型鈷酸鋰電芯,這種電池造價高,且散熱性能相對不理想。“可能因為長期使用電池而引起老化,進而出現短路,當電池發熱到一定溫度便引起起火,也就是熱失控”。

此前,在今年1月份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對於電動車自燃,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給出的原因也是,電池熱失控引起自燃,“現在的電動車為追求高能量密度高續航,將電池中的隔膜厚度進行削減,給電池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很容易造成熱失控,除此之外,國家補貼政策快速調整與動力電池系統開發週期不協調,導致產品無法得到充分驗證,進而產生安全隱患”。

國家電動乘用車技術創新聯盟技術委員會主任王秉剛,近日在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也指出,不安全的電動汽車還是在設計製造上不到位。王秉剛舉例稱,目前,日產公司銷售電動汽車近50萬輛,並無火災事故;比亞迪累計銷售電動汽車約20萬輛,除兩起因嚴重碰撞產生火災事故外,尚未發現因內部自燃的事故。

此外,也有業內專家指出,目前發生事故的快充電池都是能量型的,並不是針對快充而設計。而部分企業並不瞭解快充中的“門道”,會認為快充只需要提高充電功率級別,而忽略其中的安全隱患。

就目前來看,為了增加續航里程,新能源車企都在爭先恐後的向高能量密度電池發起衝鋒,以特斯拉為首的新興勢力更是將高能量密度列為續航里程提升的不二之選,但續航里程提升的同時也埋下了電池安全隱患的種子。而目前特斯拉自燃事件,再次反映出電池安全問題正在擴大影響。從某種意義來講,新能源汽車起火爆炸的背後正是“動力電池”;除了電池本身質量,及環境因素外,也有材料特性造成的結果。

電動汽車“燃”過之後,滿地的狼藉該如何收拾?

隨著新能源汽車在市場中的量不斷增多,再加上起火事件頻現,關於新能源汽車的安全與質量問題也不斷凸顯,國家監管部門也開始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監管力度。

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的11月底,新能源汽車起火事件已經多達40餘起。此外,據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召回新能源汽車13.57萬輛,召回比例高達13.46%,基本上每銷售8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因為各種問題,需要進行召回處理。2019年前兩個月,新能源汽車又被召回23458輛。

在近日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汽車產品召回管理的通知》中,市場監管總局就新能源汽車安全問題頻發,將加強對新能源車企、三電企業的監管,並且會進一步加強對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召回管理,其中以新能源汽車火災故障尤為重視。

在2018全球未來出行大會上,歐陽明高曾表示,電池安全是電池技術革命性突破的第一重點,也是純電動汽車性能提升的第一關鍵,電池產業發展越後期電池安全就越變成一個瓶頸技術,比如十分鐘充300公里以上的電的快充技術,會對電池安全帶來挑戰,電壓從300V提高到600V甚至800V,這些都與安全相關,也是今後純電動汽車競爭的主戰場。可以說安全是電動汽車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動力電池國家科技研發要以安全為核心,全面提升現有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安全技術,全力突破新型固態電池技術。

未來隨著補貼完全退坡,國家逐步取消對續駛里程、能量密度等細節要求之後,技術的決策權將回到企業,市場開始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技術含量不高、達不到安全標準要求的車企,將會淘汰出局。而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突破,新能源汽車也將會越來越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