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20年,东北振兴15年,西南板块异军突起!

西部大开发20年,东北振兴15年,西南板块异军突起!



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20周年,也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第15个年头。然而,这20年来,西南兴起、东北发展低迷已经成为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

从经济数据上看,西南地区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其经济总量已经远超东北;而东北则出现人和财等要素大量流出、经济发展低迷的现状。

东北和西南,这两大区域曾有过紧密的联系。曾经,在东北老大哥的全力支援下,西南地区才初步建立起工业基础以及崭新的城镇体系。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东北“竭尽全力、不计成本”内迁主要国防科技工业、重要基础工业、管理技术骨干、熟练职工队伍、科研高教机构等经济核心资源。

西部大开发20年,东北振兴15年,西南板块异军突起!


据统计,东北内迁和支援三线的资源居于首位,东北共计约向三线内迁企事业单位200个、人员100万、援建项目300个、调出设备3万台。其中,“中国重工业摇篮”的沈阳铁西区支援力度巨大。

西南地区是东北这些核心资源的主要接收地。比如,攀枝花钢铁基地和贵州水城铁厂就是由辽宁省和鞍山钢铁公司包建的,成都飞机厂也是由沈阳飞机厂援建的,位于德阳的东方汽轮机是由哈尔滨汽轮机厂援建的。

经过10多年建设,西南地区形成了重庆特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川东船舶工业基地、川北国防科研及电子工业基地、成都综合性工业基地、攀枝花—西昌冶金能源工业基地、贵州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工业基地等。

东北的援建重塑了西南地区的生产力布局。以成都为例,大批企业的调迁、兴建和投产,充实了成都工业的实力,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大大增强了成都机械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和军事装备制造能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成都工业产品的门类因此增多,生产档次亦相应提高。

从经济数据看,从1999年到2018年,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GDP分别增长了1124%、1015%、841%和1480%。同期,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只分别增长了507%、801%和471%。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增长差距悬殊。

这种此消彼长带来一个标志性事件。2015年,西南第一大省四川超越东北第一大省辽宁,晋升全国第六位,而辽宁的经济总量全国排名随后还一路下滑,跌出全国前十,到2018年,已经跌至全国第14位。

2018年,辽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5315.4亿元,比上年增长5.7%;四川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678.1亿元,比上年增长8.0%。2015年时,两省只相差1400亿元,短短三年,四川GDP比辽宁多了1.5万亿元!

就城市而言,重庆、成都、贵阳和昆明发展迅速,成为中国明星城市,长期落后的贵阳主打大数据,风生水起。而东北虽然还保有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三个副省级城市,但是其经济总量,以及在城市竞争中的活跃度,已经不能与西南地区城市相提并论。

西部大开发20年,东北振兴15年,西南板块异军突起!


当前对于东北经济低迷的分析有很多,见仁见智。但是与西南板块发展的对比,或许可以提供另外一个观察角度——为什么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与东北类似的西南板块,会在过去20年间崛起?

其一,西南地区的高增长是招商引资的大项目带来的,尤以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为重。大规模产业转移使得资本西进成为潮流。而相比较之下,东北仍在存量工业上做文章,传统产业升级和寻找替代产业上进展不佳。

其二,西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投资环境的改善。

其三,是开放的思维。作为欠发达地区,西南地区积极融入珠三角、对接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加强与这些区域间的通道建设和产业协作。相比较而言,东北与发达地区经济联系则不如西南地区。

尤其是最近几年西南地区更加积极对外开放,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大战略下,率先开启内陆开放,由内陆腹地变身开放前沿,带动中国开放新格局的建立。

其四,是政府的进取精神。西部大开发战略一经提出,四川、重庆等地迅速响应,积极运筹,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最为闪耀的地区。而且川渝之间相互竞争,又同时互相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因此,西南地区迅速受到投资的欢迎。

其五,是营商环境。

东北的营商环境饱受诟病,“投资不过山海关”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警句。虽然西南地区与沿海地区还有差距,但是当地政府正在致力于改善营商环境,把营商环境的打造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东北的发展可以在西南的崛起中找到原因和破解的思路。尤其是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即将实施之际,东北当以西南为师,重振雄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