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涣量iMyy2912


大家好,欢迎乘坐游戏探索机!


在三国后期,大多数人们熟知的名将已经凋零,对蜀国来说,北伐时能打仗的将才除了姜维以外,再也找不到另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所以当姜维被牵制在沓中时,邓艾仅仅凭借数千魏军偷渡到后方就灭亡了蜀国。

然而就在蜀国灭亡之际,东部却有一位边将挺身而出,以少胜多击退了数万想要趁火打劫的东吴兵马,维护了蜀国最后的尊严。此人就是罗宪,在游戏《三国志11》中,他拥有特技“铁壁”,该特技名字听起来非常符合其史实形象,从能力上看,他的统武在后期武将中也是排在第一梯队的,可见此人确实很牛。下面探索机就和大家讨论一下为何罗宪宁愿投降魏国,也不肯投降蜀国呢?


其实按一般人考虑个人利益的角度来看,罗宪降魏不降吴理所当然,此时的罗宪就好比现在职场里的一个优质人才,原来的老东家破产倒闭了,现在要从魏、吴两家里面选一家就业,显然去实力更雄厚的魏国得到的回报会更多。

不过罗宪没有一般人想的那么俗,这从他拼死拒吴就能看的出来,事实上罗宪对蜀国很有感情,内心对趁火打劫的盟友吴国深恶痛绝,所以他才最终决定拒吴降魏。

蜀国刚刚灭亡,吴国皇帝孙休就派将军盛曼以援救的名义来争夺土地,还排步协增兵援助,结果被罗宪领兵出城打得大败。


后来孙休勃然大怒,又派名将陆抗亲率三万兵马来增援,此时罗宪手里只有两千兵马。然而尽管敌我实力差距悬殊,罗宪仍然毫不畏惧,一边向魏国求救,一边坚守永安,在内有瘟疫,外无增援的情况下苦守了六个月之久。最后魏军攻打吴国的荆州,吴军怕退路被切断,这才匆匆离去,罗宪成功守住了永安。

我是游戏探索机,喜欢三国游戏的朋友点点关注!

游戏探索机


罗宪,字令则,他曾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官员。他为人正直诚实,对士人不倦怠,好帮助于人。所以他还是颇有名气的。蜀汉后期,因为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黄皓因此得以专权,很多大臣也依附于他,但罗宪为人正直,不肯依附黄皓,所以黄皓对罗宪很生气。于是就把罗宪贬为巴东太守,让他做了镇守巴东的阎宇的副将。


后来在魏国攻蜀的时候,罗宪守永安城。当时魏国有邓艾和钟会两路军,蜀汉姜维和钟会在相持之时,邓艾偷渡阴平,从而很快到了蜀都城下,蜀汉派出军队抵抗失败后,刘禅就听从了谯周投降的建议,于是投降。

而当时罗宪守的永安得知成都之事后,永安城中人心惶惶,一些长吏也逃走了,于是罗宪就将一个作乱的人斩了,如此永安城中的百姓才得以安定。后来得知刘禅投降后,没多久罗宪则就投降了魏国。

那罗宪为什么宁愿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呢?


首先,罗宪师从谯周,当时谯周的门人称罗宪为子贡。而谯周后来又是极力建议刘禅投降魏国的。

因为当时情况是魏强而吴蜀弱,蜀国选择投降时,觉得魏国可以灭吴,而吴不能灭魏。若投降东吴,是一辱,到时东吴被魏所灭,蜀还是要再受一辱,两者相比。投降于魏是好于吴的。再则当时刘禅都已经投降的魏国,罗宪不投降魏国又能如何呢!

而罗宪之所以宁愿投降魏国也不肯投降东吴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他觉得东吴趁火打劫,不顾同盟关系,这让他心里很恼火。


因为在三国长时间内,都是吴蜀联合抗曹的,吴蜀是同盟的关系,是唇齿之邦,而当魏国攻打蜀汉时,之后蜀国又失败,作用盟国、唇齿之邦的东吴不仅没有帮助蜀国,而且还派出军队,表面上说救援,其实真实的目的是想攻打罗宪守的永安。

罗宪觉得东吴不顾同盟之宜,不帮助、体恤倒还罢了,反而还要从中取利,所以罗宪气不过,所以罗宪进入投降了魏国而不愿投降东吴。

罗宪降魏后,又在东吴入侵时,守住了永安,抵挡住了东吴的入侵。此次永安之围解除后,罗宪因功被封为陵江太守、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任武陵太守。


魏国晋王司马昭去世后,其子司马炎继晋王位。没多久司马炎篡魏称帝,罗宪被封为西鄂县侯。后又进升为冠军将军、假节。罗宪去世后,追封罗宪为安南将军,谥号为烈侯。


中孚鉴


罗宪,荆州人士,也就是说他也属于刘备集团中的荆襄实力,也是刘备赖以依靠的巨大力量,而罗宪也被刘备委以重任镇守永安,作为益州东边的屏障。一直镇守永安,可是益州被邓艾钟会大军攻破,就在这个时候东吴居然想趁机占便宜,直接攻占益州还没沦陷的地方,这种事任何人遇到,都很不爽,明明是盟友,结果东吴想的不是过来帮忙,而是想趁火打劫,对于这种情况,罗宪认为魏国虽然有灭国的行为,但是魏国别人是明打明的,可这东吴,明着叫盟友,暗地里总是捅刀子,当年关羽兵败荆襄,刘备兵败夷陵,这蜀汉这么快灭亡,或多或少都是因为东吴产生的连锁反应。所以这罗宪肯定认为魏国真小人比东吴伪君子好,还有原因曹魏当时已占据天下六州,而且永安位于长江上游,投降东吴那么永安还会是曹魏头号攻打的目标,而且东吴肯定不能赶来支援,毕竟益州中北部已经尽归曹魏,如果投降东吴,后面曹魏也会攻打永安,为了永安的百姓,罗宪也不愿意让永安再受到战火洗礼。


陈之煜


罗宪为蜀谯周学生,时周门人称宪为子贡。蜀汉后期,罗宪被贬至巴东太守。巴东为蜀东边门户,与吴荆州相邻。《晋书》有云: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乃归顺。于是缮甲完聚,厉以节义,士皆用命。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宪大破其军。孙休怒,又遣陆抗助协。宪距守经年,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太半。或劝南出牂柯,北奔上庸,可以保全。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会荆州刺史胡烈等救之,抗退。加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武陵太守。泰始初入朝,诏曰:“宪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干,可给鼓吹。”又赐山玄玉佩剑。泰始六年卒,赠使持节、安南将军、武陵太守,追封西鄂侯,谥曰烈。

从晋书看出,罗宪降魏一定是对时局有过详细的分析。罗宪本是忠臣良将,因受黄皓迫害被贬到巴东太守实是迫不得已。但他是读书人,有文人气节。皇帝都已经投降曹魏,自己若不跟皇帝一起,就是背主弃义。所以他不可能投降曹魏。另外,当时蜀降,天下大势只要稍微有点眼光的人都能看出来,吴也不可能长久,谁又会把自己的后半生压注在一个气候不长的短命政权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罗宪在皇帝投降后说的话是何等的义正言辞,也是非常的明事理,有眼光。在步协入侵时能大破之,说明罗宪才能出众,有韬略,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所以后来三国归晋,得以被司马昭看重。人贵在能审时度势,罗宪真乃英杰也!


书生剑气45958540


罗宪是蜀国灭亡之后,依然抗敌守土的蜀国将领。罗宪一听,他尤其痛恨东吴的趁火打劫,在东吴觊觎益州之际,他奋力抵抗。罗宪气愤的对将士们说:“吴国与我国本是盟友,是唇齿之邦,如今我国倾覆,吴国不但不怜悯我们的灾难,却想趁机渔翁得利,我宁可投降魏国也绝不做吴国的俘虏。”这就是罗宪宁降魏国也不降东吴的原因。


拒绝黑暗


顺应形势,东吴没几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