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苹果富了马家塄

穀雨剛過,萬物勃發。

地處靈臺縣獨店鎮北部的馬家塄村,被成片的果園包裹著,滿目青翠。眼下正是果園管理的大忙時節,家家戶戶的園子閃現著勞作的身影,連片的果園像綠色幔帳在塬面上由近及遠鋪開,白雪般的蘋果花點綴其間,春天的果園一派生機盎然。果農王永業一邊忙著疏花,一邊告訴記者,“4.2畝174棵樹,能套6萬隻袋子,初步預計收入在4萬元左右。”

儘管去年投資的一萬多元,在遭遇了霜凍、冰雹等自然災害,全部打了水漂,但王永業依然信心滿滿,“過去幾年,我算是嚐到了發展蘋果產業的甜頭,今年還要幹好。”

“他家的果園,管理科學、標準規範,商品率達到了80%左右,均價每斤超過了3元,算是很高了,一般的園子商品率在50%到60%,就算不錯了。”獨店鎮鎮長王小勇接過話頭說。

今年50多歲的王永業,從最初對務果一竅不通,到現在成為果業大戶,一直都不停地在學技術 ,無論是跟著政府組織的團隊到周邊鄉鎮參觀,或者一個人坐長途大巴參加楊凌農交會,還是閒暇時間上網看書,只要有機會,他都在不斷掌握務果技能。2017年,面對眾人的不解和質疑,王永業率先對自家的果園實施了高接換優,“在旁人看來,換後的3年是沒有收入的。但是3年後,收入將會翻番,眼光還是要放長遠一些。”王永業告訴記者,改造後的果園,屬於紅富士蘋果短枝型,很受市場歡迎,它的特點是樹體矮小,適宜密植,管理簡便,結果早,產量還高。

馬家塄村是當地果產業發展的一個標杆。在“三起三落”的靈臺蘋果產業發展經歷中,這個村子卻始終未“落”過,抓住了一次次的機遇,果產業已成全村人致富的“頭號產業”。由於這裡的蘋果品質好,每到果品上市季,許多客商到靈臺後,直奔馬家塄村。目前,全村果園面積1826畝,涉及全村416戶,戶均一畝,其中掛果園480多畝,年產量1500噸,果品收入佔到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

馬家塄村副支書尚紅昌告訴記者,經過不斷的改造提升,全村的果園苗木種類現有喬化品種和短枝富士,群眾的果園管理意識強,管理技術規範。“什麼季節需要幹什麼活、施什麼肥料,大家都知道。”

這些年,靈臺縣堅持把果園規範化管理作為發展果產業基礎工作來抓,每村都有2到3名果樹技術員,建立長期幫扶關係,鎮上的果業站按人分片包抓進行技術指導,村上還聘請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袁景軍教授常駐指導。同時,成立了靈臺縣馬家塄蘋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靈臺縣凱豐蘋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300餘人,實現了信息共享、統一指導。

“從2014年開始,平均每年的收入都在14萬元左右。”在果園忙活的馬志科放下手頭事對記者說。

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馬家塄村湧現出了馬志科等一批果產業帶頭人,使村民學有榜樣、幹有標杆。

2007年,在看到鄰居家的果園收入頗豐時,馬志科有點坐不住了,主動找到村上,申請在自家的地裡栽植果園。“那年,一次性栽植了8畝,苗子縣上免費提供,鎮村統一規劃栽植,省了好多事。”到現在說起這些,馬志科依然記憶猶新。

自從有了果園,馬志科再也沒有出外打工。“現在打工,一年收入十多萬元太難了,況且像我50歲了誰要啊!”依靠蘋果的收入,馬志科找尋到了莊稼人的自豪:兒子結婚時在西安買的房……自己平生第一次去港澳旅行,“這都是務蘋果帶來的,放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馬志科告訴記者,“這段時間疏花,家家果園缺人工,我們老兩口不得不成天鑽在果園。”隨著豐產園面積的逐年增加,用工需求也在增加,全村的勞動力成了搶手貨。馬家塄村的果產業,帶動了周邊貧困戶及富餘勞動力300餘人在這裡務工。

說起蘋果,馬志科的話匣子裡不時迸出“願望”兩個字。他笑著告訴記者,“要是能再年輕十歲,我還有更大膽的想法。”馬志科胸懷著一個願望,在他看來,現代化的果園將是果產業發展的大方向。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苹果富了马家塄

來源:平涼日報/江冠洲 陳斌 趙曉燕 楊曼藝

製作:中共平涼市委網信辦

審核:何文 周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