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首次“看”见黑洞,奇点、视界、吸积盘显露真容

如果评选2019年最受关注、最有价值的照片,那么荣誉非这张黑洞照片莫属,4月10日,数百名科研人员参与合作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在全球多地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他们拍到的第一张黑洞照片。

人类首次“看”见黑洞,奇点、视界、吸积盘显露真容

照片拍摄的是室女座超巨椭圆星系M87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它距离我们5500万光年,直径足有400亿公里,比地球要大300万倍,比太阳大65亿倍,甚至大过整个太阳系。

黑洞的“前世今生”

黑洞来自衰老的恒星,恒星依靠核聚变放出巨大能量,不过当“燃料”不足时,核聚变放出的巨大能量将无法抵消其巨大的引力,所有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向中心坍缩,所有物质将压缩成一个密度无限大,提及无限小的“奇点”(Singularity)。

奇点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引力场,范围内连光都无法逃脱,这个势力范围就被称为“事件视界”。黑洞形成后,就会吸引周边物质,这些物质在向黑洞掉落时将会被加热到极高的温度,放出巨量的电磁辐射,这就是“吸积盘”,黑洞本身不可见,吸积盘是看见黑洞的关键。

回到开头的黑洞照片,其中间黑色部分的中心即为奇点和视界,周围亮黄色部分即为吸积盘,值得注意的是,黄色并不代表真实颜色,其强弱只代表物质辐射的强弱。

爱因斯坦又对了

104年前,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我们可以借惠勒之言概括其精髓:“时空决定物质如何运动,物质决定时空如何弯曲。”,103年前,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发现了爱因斯坦方程中关于大质量恒星的精确的解,预言了“黑洞的存在”,100年前,爱丁顿远赴西非观测日食,证明了质量可以使时空弯曲。52年前,惠勒第一次提出了“黑洞”这一名词,今天,我们第一次看见了黑洞的阵容,并且验证了在极端引力条件下广义相对论的成立。

广义相对论预言,因为黑洞的存在,周围时空弯曲,气体被吸引下落。气体下落至黑洞的过程中,引力能转化为光和热,因此气体被加热至数十亿度。黑洞就像沉浸在一片类似发光气体的明亮区域内,事件视界看起来就像阴影,阴影周围环绕着一个由吸积或喷流辐射造成的如新月状的光环。本次照片完美契合了这一点。

八大望远镜“同时拍照”

照片是“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拍摄的,EHT由八大射电望远镜构成,所谓射电望远镜即是无线电波接收器。望远镜能否清晰的接收到电磁波与“口径”有着重大关系,波在通过小孔时会发生散射,使得图像模糊不清,因此,为了看清黑洞,研究者需要“口径”巨大的望远镜。

这就要提到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技术,简单来说,对于独立工作的望远镜,每个望远镜的分辨率受限于自身口径的大小。而把不同望远镜接收的电磁波信号关联起来,不同位置的望远镜的信号会产生干涉,缩减发散角,其有效口径约等于它们之间的距离。EHT通过八大射电望远镜联合观测,其有效口径达到了地球大小。

人类首次“看”见黑洞,奇点、视界、吸积盘显露真容

其实,人类关于黑洞的理论预言出现的时间不短,VLBI技术也并不是近十年才成熟。为什么现在才“拍”到第一张黑洞照片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想要利用VLBI技术构成一个等效口径足够大、灵敏度足够高的望远镜,需要在全球各地广泛地分布着足够多的这类望远镜。例如位于南极地区的望远镜能够观测的时间极为有限,此外本次产生的数据极大,超过10PB(=10240TB),2018年又增加了格陵兰岛望远镜,数据量继续增加。庞大的数据量为处理让数据处理的难度不断加大。

参与此次EHT观测的上海天文台专家一致表示,对M87*黑洞的顺利成像绝不是EHT的终点站。一方面,对于M87*的观测结果分析还能更加深入,从而获得黑洞周围的磁场性质,对理解黑洞周围的物质吸积及喷流形成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大家翘首以待的银河系中心黑洞Sgr A*的照片也要出炉了。EHT项目本身还将继续“升级”,未来将为我们带来更加详细的黑洞信息,奇点财经会持续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