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水这项工程被评产业扶贫十大案例!杨建国:做出规模和效益

为激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干劲决心,持续宣扬有新时代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国先进扶贫案例,人民网与《中国扶贫》杂志社共同发起的“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报告会”于2019年4月25日在人民日报社举办。本次案例从材料征集到报告会发布历时半年时间,组委会从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申报项目中甄选出了六大类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项目。河南省商水县“巧媳妇”工程,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产业扶贫十大案例。

河南商水这项工程被评产业扶贫十大案例!杨建国:做出规模和效益

据了解,商水县以“巧媳妇”工程为载体,推进产业扶贫,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改变了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实现了“两不、两促、两确保”的发展目标,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平原农区产业扶贫的新途径。

记者获悉,商水县每年留守妇女就有20多万人,为有效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问题,自2012年开始,在选好企业领办人的同时,培育一些技术含量低、就业覆盖面广、适合农村发展的“巧媳妇”工程产业项目,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在农村布厂设点,吸纳贫困人口,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商水县采取“协会搭桥、政府引导、企业领办、留守妇女参与、零风险保障、市场化运作”,实行“公司 分厂 联系点 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企业总部在产业集聚区、乡村设分厂、家里当车间的发展模式。积极组织巧媳妇工程企业在人员密集、留守妇女较多地方设立加工分厂、联系点,将生产器具、原材料送到地域偏远、因病、因残、因年龄等不能进厂务工的人群手中,送设备材料上门、回收产品上门,让不同年龄、不同技能、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均能有活干。

经过近7年的快速发展,商水县“巧媳妇”工程项目已覆盖渔网编织、服装服饰、针织纺织、无纺布制品、箱包玩具、毛发加工、工艺电子、草编塑编、食品加工等20多个产业领域,形成渔网编织、服装服饰、无纺布制品三大主导产业,示范基地、企业、加工点585家,稳定从业12万人,就业人员年人均收入1.2万元,累计14亿元以上,年创产值46亿元,累计带动近2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河南商水这项工程被评产业扶贫十大案例!杨建国:做出规模和效益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杨建国说,作为中西部地区代表性的传统农业大县,商水县围绕高质量产业扶贫,形成了一套成体系的做法和经验。

去年至今,老杨会客厅多次赴商水县考察,并总结、梳理、推广以巧媳妇工程为主体的高质量脱贫的商水模式。

“商水一方面将包括巧媳妇工程在内的产业扶贫内容,写入了该县十三五规划;另一方面,把产业规划与贫困户脱贫增收进行精准对接,形成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顶层思路。

在产业选择上,商水县结合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实际,充分利用当地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从产品和市场两个需求端入手,把千家万户的“点”上精准与带动辐射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面”结合起来,以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为主要方向,更加注重扶贫产业的协调统一,形成以面带点,以点促面,小溪流汇成大江海的良性发展态势。”杨建国说。

记者了解到,商水县巧媳妇工程拓宽至服装服饰、针织纺织、无纺布制品、渔网编织等20多个领域,形成了一套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杨建国点评,商水将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紧密的在了一起,把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脱贫攻坚中。“把脱贫攻坚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县域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双轮驱动、互促并进的良好格局。同时,商水县产业扶贫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当下有数十家外贸出口企业,而以‘巧媳妇’产业为主的小微企业就涉及20多个产业1100多家,来自世界各国的订单在商水巧媳妇的手中,变成了‘商水制造’,漂洋过海。”

杨建国认为,商水县将产业扶贫进行了“二次升级”。几个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得以延长、补齐、加强,把产业扶贫项目做出了规模、做出了效益、做出了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