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生物股东轮番套现离场 子公司或成资本运作筹码

财经网 段静远/文

日前,四环生物公布了2018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数据显示,企业2018年净亏损2943.96万元。而就在此前,四环生物2019年一季度业绩预告也显示,一季度预计净亏损将达1000万元至1500万元。

不断爆出的净利亏损,似乎都在指向四环生物面临的业绩困局。事实上,据财经网了解,四环生物业绩的不佳表现持续以及,这背后或许暗藏着企业多年未解的难题——缺少实控人。

多年来,四环生物近乎已成为股东资本运作的“壳”,第一股东小比例持股即可掌握企业的控制权,并在短短几年套现离场,赚得盆满钵满。

不仅如此,财经网还注意到,“朝代更迭”更是在不同时期,将四环生物带向了天差地别的领域。这或许让四环生物旗下医药子公司也沦为股东资本运作的筹码。

子公司或成偿债、置换资本

4月10日,股市骤然刮起了“超级真菌”概念股的大风,四环生物裹挟其中迎来了一波股价大涨,当日收盘即涨停。次日,超级真菌板块更是大幅高开,四环生物亦乘风破浪,实现封板涨停。

起风愈快,往往风停的也愈快。4月18日早盘,超级真菌板块即呈现下挫趋势,四环生物股价随之下跌2.46%。

而值得注意的是,四环生物两份成绩不佳的报告,也淹没在此轮“超级真菌”概念股热潮下。

对于2018年的净利亏损,四环生物解释称,“主要原因为医药品种较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控股子公司——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业绩下滑”。而2019年一季度净利亏损的解释更加简略,“业绩亏损归结为子公司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及广西洲际林业投资有限公司业绩同比下降所致”。

财经网注意到,两份业绩亏损的解释中有一个共同点,即企业将问题归结在了子公司业绩下滑上。

事实上,近年来,四环生物不仅将整体业绩下滑“甩锅”旗下子公司,更是不止一次将业绩较好的子公司当作了抵债或是置换的资本。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年初,在企业董事层计划布局大农业的操盘下,北京四环就曾被拿出12%的股份,作为置换资产与广西洲际林业100%股权进行置换。

而彼时北京四环正是四环生物盈利最好的一家子公司。这一决策,也让四环生物的管理层内部始终分歧不断,一度引发争议。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家置换来的广西洲际林业正是此次2019年一季度报中,被四环生物贴上了业绩“拖累”标签的企业。

然而,四环生物并未就此停下对于子公司的“任性”处置。就在今年年初,四环生物开年即收到证监会送达的《调查通知书》,其原因正与子公司江苏四环在2015年被贱卖有关。

据公开资料显示,董事会曾不顾四环生物寥寥无几的账面金额,毅然启动了3亿元的苗木采购计划。而在无力支付,引来官司之际,最终选择拍卖子公司江苏四环进行抵债。而在当时业内看来,江苏四环是一家具有研发能力的优质子公司,如此草草出卖,更是招致了无数对于董事会虚假诉讼、贱卖资产的质疑声。

第一股东更替频繁 玩“壳”套现或成常态

“四环、四环、四个环,如今四家各一环”,有业内人士对四环生物的董事会格局如是戏称道。

而上述人士所谓的“四家”,即是以王洪明为代表的“阳光系”、昆山创投为首的“昆山系”、以及广州盛景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盛景)以及中微小企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小投)。

财经网注意到,多年来,四环生物股东更迭频繁,“四大派系”都曾作为四环生物的第一股东坐上企业头把交椅,掌舵四环生物。

而“朝代更迭”使四环生物在不同阶段,涉足了天差地别的领域。据公开资料显示,上市20多年时间里,四环生物在历任大股东的运作下,先后走过毛纺织、生物医药、房地产、新能源、大农业等完全不同的行业。

但是,短暂停留过后,随即套现离场的结果,似乎成为了历届“第一股东”不变的模式。

就在2019年初,四环生物曾发布公告称,1月29日至2月1日期间,“中小投”累计减持2.08%的股份,不再是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经粗略计算,此次,中小投减持股份超过2100万股,粗略计算,可套现5500万左右。

而财经网还梳理发现,这样的“常态”更是由来已久。早在1998年,振新毛纺织厂“走马上任”,将公司带向了四环生物时代。

但此后,在振新毛纺织厂的掌舵下,四环生物还曾草草涉足房地产及新能源领域,但经营毫无起色。据资料显示,在2010年9月到2010年11月,振新毛纺织厂就通过多次减持套现合计5.13亿元,此后又再2011年9月再转让4000万股收入2亿元。

此后,凭借所持的3.885%的股份,接任四环生物第一股东的广州盛景,更是被企业监事实名举报——广州盛景的幕后控制人方海涛也曾同时控制着能源公司新疆爱迪,在其控制期间,曾利用新疆爱迪套现4000余万。

不仅如此,在2015年至2017年“昆山系”任职第一大股东期间,当时还是第二股东的“阳光系”就曾操盘四环生物,将企业带向大农业领域。布局园林绿化、投资苗木资产,将四环生物的发展方向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变。但是,大农业的布局的失利,更使得四环生物频频“卖子”,坊间更是因此不断传出董事会贱卖子公司、套取资产的质疑声。

2017年12月14日,四环生物公告称,“昆山系”最终选择减持离场。当时,一篇媒体报道中,曾引用一位中小股东的话,“昆山创投等昆山国资企业应该是对四环生物比较失望,所以才会下定决心出让大部分股票”。

而就在“昆山系”减持离场后几天时间里,“阳光系”代表人物王洪明火速增持四环生物,正式成为企业第一大股东。

但是,财经网注意到,查阅东方财富网上的股东质押数据可以发现,截至2019年3月23日,短短上任2年的第一大股东王洪明,其股权质押比例已高达99.99%。

“作为一只股权太散,又无任何有价值的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四环生物在股票市场的存在,说穿了,不过是一具被那些资本玩家进行重组和置换的躯壳”,有证券人士如是评价道。

小比例持股即可掌握公司话语权,利用第一大股东的身份随意的指挥企业战略布局的方向,最终套现离场赚的盆满钵满,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四环生物多年来的循环,不同势力的股东都循着这样的路径进场又离场,股东获利心满意足,留下的只有四环生物“一地鸡毛”。

四环生物股东轮番套现离场 子公司或成资本运作筹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