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1點50分,散會。

4月25日晚,當青島市長孟凡利宣佈散會時,時鐘的指針指向了11時50分,差10分鐘進入第二天。

相信,青島開過很多次晚上的會,甚至開到凌晨、通宵,但600多人開到接近凌晨,是很少見的。

這場“雙招雙引”攻勢作戰方案答辯晚上7點開始,是15個攻勢作戰方案答辯的第3場,開了約5個小時。直到散會,青島市機關會議中心三樓會堂內的後排依然坐滿了人。因為,雖然時間長,但會議不枯燥,可以說相當“提神”。

答辯中,主答辯人、市委常委、副市長薛慶國亮出了青島“雙招雙引”的家底、目標、行動路徑等,將一切都擺在檯面上。提問環節,各種犀利問題一個接一個:

有一個企業就給我們提出來政策兌現不到位的問題,也提出了一些“新官不理舊賬”的問題,在強化這個履約責任方面,做好“雙招雙引”政策兌現上,下一步怎麼考慮?

此次制定的招商目標是要在未來4年引進1.2萬億元的內資、260億美元的外資,這個目標很讓人期待,但能夠實現嗎?

……

刀刀見血、不留情面。

深夜11點50分,散會。


今年初來青伊始,市委書記王清憲就給“雙招雙引”定調:“一把手”工程,抓經濟工作的第一戰場。

“今天招來的商、引來的資就是明天的新產業,今天招來的才、引來的智就是明天的新動能”。

此後,青島提出“學深圳 趕深圳”。思想上的追趕,最終要落到具體行動中,“雙招雙引”是其中重要一環。

在這場答辯中,有多個精彩的“回合”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個關於目標。

主答辯人薛慶國在PPT演示中提到,到2022年,青島“雙招雙引”攻勢取得突破性發展。新設立外資企業3500家以上,總量超過10000家,比現有外資企業存量增長50%以上,新增實際外資260億美元以上;

新引進內資項目10000個以上,其中,引進過百億項目30個以上、過千億級項目群2-3個,利用內資總量突破1.2萬億元;

引進國際貿易主體數量翻一番,達到9000家以上。

客觀來講,這個目標確實比較高。無怪乎市委黨校劉文儉教授直接“發難”:引資目標能實現嗎?

副答辯人、市商務局局長趙士玉現場接招,他解答說:指標的問題是我們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反覆研究的問題。定指標就是預計未來,但未來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資金的投入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有些是反向的,也有很多是正向的。我們把內資指標定了4年引進1.2萬億元,這是以去年2100億元為基數,以每年增長15%來測算得出的結果,要實現這個目標壓力很大,但有實現的可能。

“在利用外資方面,我們面臨中美貿易摩擦等負面影響,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正面的利好,其中包括政策的風口、技術的風口、產業的風口,我們要利用好、宣傳好,要把‘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打造成‘雙招雙引’名片。利用好這些利好,就有實現目標的可能。”趙士玉說。

第二個精彩的回合是有關落實方面的“虎頭蛇尾”上。

“雙招雙引”中,往往還出現一種情況:簽約時熱熱鬧鬧,媒體報道,場面風光。可到了落地之時,往往卡殼。

對此,市稅務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丁習文直言不諱,並建議說進一步完善項目落地保障機制,招商難,但是項目落地更難,如果把招商作為一個主線的話,應該把項目落地建設作為並行的另一條主線。

“項目落地建設可以讓發改委來牽頭,牽扯到國土、規劃、環保還有公檢法,有些項目談來談去最後就在落地方面卡住了。項目落地的保障機制一定要建,不然這個項目落地就很麻煩。”

他還建議,完善項目的評估和考核機制,主要圍繞著項目的創稅能力和主要標準來進行,在項目談判的時候要評估這個項目到底能夠帶來多少稅收,建成以後過一段時間還要考核到底帶來了多少,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招商引資最終要落實到我們的收穫上,體現在稅收上、財政收入上,項目的評估和考核機制,就是讓大家實實在在把真項目、好項目招進來、落下來。

第三個精彩的回合是副市長劉建軍的提問,關於“新官不理舊賬”和外資結構問題。

劉建軍說,從市裡開展“千企招商大走訪”以來,我們也走訪了一些企業,有一個企業就給我們提出來政策兌現不到位的問題,也提出了一些“新官不理舊賬”的問題,在強化這個履約責任方面,做好“雙招雙引”政策兌現上,下一步怎麼考慮?2018年青島市FDI佔全省的47%,深圳佔廣東省的35%左右,杭州佔到浙江省的40%左右,我們的佔比是比較不錯的。我們在引進外資方面,保持持續增長的前提下如何實現利用外資結構的優化?

趙士玉回答說,關於“雙招雙引”政策兌現的問題,市委市政府也作了安排,要進行全面梳理。具體來說,這個事情應該是雙向的,首先需要立約相關的單位自我審查,哪一些兌現了,哪一些沒兌現;立約的另外一方也要兌現承諾,比如承諾投資10個億,實際只投入了3個億,但是要10個億的政策,這個也不正常,應該從這兩個方面來考慮。下一步,一是要提高獎勵政策的透明度,讓大家廣為知曉,到底哪些應該得多少獎勵;二是兌現的嚴謹性問題,要明確程序,當然這個程序要簡化,但一定要通過公開公正透明的程序,避免在政策兌現過程中出現不合規的現象。

利用外資結構的問題,一個是產業結構,製造業利用外資佔比去年是31%,今年一季度到了41%,但是不穩定,怎麼能夠把整個製造業利用外資穩定在40%以上,是我們要持續做的工作;二是地域結構的問題,我們外資來源第一大區域是香港,佔了60%以上,我們要做好外資來源的平衡性,搶抓機遇,尤其是對日韓的合作;第三個是我們在利用外資方式上的結構,現在我們綠地投資比較多,但是併購投資佔比比較低,我們在併購類利用外資上還有非常大的空間。

人才是城市的第一資源。答辯中,最後一個提問的市委書記王清憲,拋出了一個難題:

我們在吸引大學生來青島落戶方面有哪些不足?比如深圳、寧波他們在本地就業的程度那麼高,像青島這麼一個宜居的、大家都說好的地方,我們的大學生在本地就業的比例沒有這麼高,什麼原因?包括我們吸引外面的大學生、研究生來青島落戶,有哪些因素我們不如別人?

副答辯人、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吳學新說:目前來看我們對大學生的政策,不管是落戶還是住房補貼,各項政策已經有現成的了,但是,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影響大學生來青島包括駐青高校大學生留在青島,一個因素就是就業相對比較困難,這與我們的產業佈局有關。跟我們的產業比較配套的,海爾、海信等大企業還一些,其他的IT、創意、動漫等等,就業相對還是比較困難的。

第二個,大家反映影響比較大的就是生活成本的問題。應該說青島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在山東省都不算高的,但是我們的房價卻比較高,拿到的工資跟他的生活成本相差比較大。雖然我們的住房補貼,對本科生放開了,給他每月500塊錢,但是可能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再一個政策的短腿就是對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支持的力度不夠,我們現在對創辦小微企業的支持2萬塊錢,跟外面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而且這2萬塊錢申請辦理可能還程序比較複雜,我們走訪中發現,大家並沒有多大獲得感。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答辯的最後,王清憲給領導幹部們上了一課,其中一個主題是“平臺思維”。

他說,抓“雙招雙引”工作,要提升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樹立平臺思維,提高聯想力和想象力,不能用傳統思維做加法,要用平臺思維做乘法,通過平臺整合資源,形成不同要素之間的互動,開展集群化和產業鏈招商,實現價值倍增效應。

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是“雙招雙引”的“第一環境”,對重大項目要親自聯繫、親自見面、親自洽談、親自推動,提升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和開放的意識、眼界、素養、能力,切實增強“雙招雙引”的力度和溫度。

要“學深圳、趕深圳”,全面優化政務服務環境,為企業主動服務、靠前服務,讓投資者在青島舒心、安心。

15個攻勢作戰方案答辯,已經進行了3場。每一場都是晚上舉行,每一次都超過了4個小時,至到深夜。“提問和回答也越來越專業”。

時間雖長,累覺不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