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镇建立毛织产业金融服务平台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大朗镇建立毛织产业金融服务平台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图为去年的大朗织交会现场,采购商在挑选毛织产品。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上,来自东莞大朗的8家毛织企业组团参展,在展区内带来了最新的服装面料和款式设计,吸引了众多展会“流量”,更有外资采购商慕名而来寻求合作。

作为全国首批“羊毛衫名镇”,曾有媒体报道称全球每6件毛衣就有1件出自大朗。大朗镇内虽然有1万多家毛织企业,但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在经营中时常面临资金紧张的状况,制约着企业发展。为此,大朗镇政府联合毛织行业协会,共同设立2000万元风险“资金池”,撬动金融机构2亿元贷款授信额度,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资金周转紧张制约企业发展

大朗毛织起源于1979年,经过约40年的培育发展,已成为全国范围内最具规模、产业链最完善的产业集群,同时也是大朗镇最为知名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大朗全镇拥有毛织行业企业1.3万多户,其中规模以上毛织服装生产企业110家,规上毛织工业总产值近100亿元;毛织纱线销售企业2000多家,纱线年销售额达300亿元;服装、纱线、机械等全产业链年销售额达600亿元。

根据大朗镇毛织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大朗镇毛织行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中小企业占据多数,仍是大朗毛织行业的重要特点。中小企业面对波动多变的市场情况,具有更加灵活的适应性,然而,体量较小也导致中小企业在资金周转方面时常出现紧张。

位于东莞大朗镇的联讯电商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伟民,去年就曾因为资金周转的问题而犯难。“毛织企业如果出货量大,回款不及时,就很容易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叶伟民表示,除了正常的资金周转,他最近还在积极开展跨境电商和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业务,这些动作背后,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企业很难继续专心生产,甚至面对其他好的市场机会,也不能及时把握,最终拖累经营。

去年1月份,叶伟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大朗蔡边村的人大代表工作室找到了镇人大代表周淦华,提出了自家企业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个问题引起了周淦华代表的重视。

周淦华本身也在毛织行业经营多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东莞市毛织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对于叶伟民提出的问题,周淦华深有体会。“毛织企业的整个生产周期很长,年初需要大量资金购买原材料生产,这时是最缺资金的,7、8月份资金才会陆续回笼。”周淦华说,另外,企业的融资难,难在银行贷款要求高,企业很多是只需要短期的周转,去银行抵押很不方便,而其他方式的融资则成本太高。

经过对镇内多家毛织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周淦华发现,不少毛织企业自身拥有厂房和物业,但由于证件不齐,无法从银行抵押贷款,这成为毛织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三方合作成立产业金融服务平台

为了突破这一难题,周淦华在毛织管委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银行机构之间多方奔走沟通,并在大朗镇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快建设大朗镇毛织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议》。经过多方研究,大朗镇委、镇政府最终对这一建议表示了支持,由大朗镇、毛织行业协会和银行三方合作,共同建设大朗镇毛织产业金融服务平台。

去年11月,该平台在大朗镇毛织贸易中心挂牌成立,由大朗镇政府出资500万元、行业协会筹集资金1500万元,共2000万元作为信贷风险补偿资金,银行按照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的10倍(即2亿元)作为贷款授信额度。需要融资的企业,由镇政府、银行、行业协会三方推荐,并经过风险资金池管理小组评审推荐,最终由银行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快速审批并发放贷款。

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陈春暖表示,大朗毛织企业通过该平台,最高可申请到500万元的贷款额度,最长3年。平台具有手续简单,运作快捷,利率优惠等特点。“由于很多毛织中小企业厂房证件不齐,原材料等很难抵押,银行的放款意愿低。如果企业向毛织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提出申请,我们就会对它的这些抵押物进行审核,并进行担保。”

陈春暖表示,作为行业协会,直接面向镇内众多企业,对于企业的各方面情况更为了解,如果出现任何问题也会快速获悉,从而进行处置,综合风险大大降低。

在今年3月底举行的大朗镇毛织行业春茗活动上,大朗东盈村镇银行与企业代表进行了大朗毛织金融服务平台授信签约仪式,这一平台正式开始投入运行,并且引起了行业内多家企业的积极关注。据统计,目前向平台方提出咨询或正式申请的企业已有十多家,涉及的意向贷款金额近3000万元,其中,首笔资金经过审核无误后,也已经向申请企业发放下去。

首期3年安排2亿元授信额度

对于此次合作的另一参与方——大朗东盈村镇银行来说,这样的合作也是头一次。该银行业务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初得知政府及行业协会方面准备筹建这一金融平台后,东盈银行主动联系到了毛织协会提出了参与的意愿。

“我们在大朗当地的小微企业客户众多,政府和协会愿意出面解决贷款环节存在的难题,我们也很愿意配合。”该负责人表示,过去放贷款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金融平台,银行有了更多的渠道去了解毛织行业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主的基本信用状况等,而且真实性更强,减少了放贷过程中的顾虑。

针对金融平台的新特点,该银行也在内部流程上进行了优化。“这个项目在内部是作为一个专项,企业申请会有绿色通道,按照整个合作框架,首期3年安排的资金总额度是2亿元,后续根据企业经营状况、资金偿还情况等实际表现,评估接下来的合作安排。”该负责人提到。

记者梳理发现,此类针对某一特色产业的金融扶持举措,此前在东莞已有落地案例。与大朗镇毛织产业发展情况类似,横沥镇在模具这一特色产业发展中也曾面临同样问题。横沥有近千家中小模具企业,由于缺少抵押物等融资条件,银行在未掌握其相关信息的情况下顾虑较多,不给放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融资,进而影响公司的扩大发展。

2015年,横沥镇政府就与东莞市机械模具产业协会出资1000万元,设立首期“风险资金池”,并按照1:10的比例,撬动银行1个亿的金融授信,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专家建议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

政府仍需综合施策

提升营商环境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表示,大朗镇三方合作成立金融服务平台是一件大好事。事实上,从事毛织业的小微企业“融资难”已经不是单纯的市场机制是否健全的问题,而是毛织业本身的利润率不一定高,加上国际国内的经贸形势错综复杂,直接影响银行给从事毛织业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的积极性。因此,地方政府出手,联合相关行业协会出面组织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就是希望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毛织业市场失灵的程度,为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成功概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当然,这种模式并非大朗镇首创,过去也有地方政府做过同样的事情,能否真正解决毛织业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很多取决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态度。此外,地方政府还需要综合施策,在营商环境建设上花大力气予以提升和改善,增强中小微企业盈利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这种模式涉及政府、行业协会、银行和企业,林江认为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地方政府不应该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唱主角的应该是行业协会和企业本身。换言之,行业协会应该组织企业形成信用担保的良好机制,即行业协会组织毛织业企业组成信用担保联盟,入盟企业应该是信用良好的企业,如果有任何违约行为,联盟有权将之驱逐出去,并吸收有良好信用的企业加盟其中,而联盟可以聘请相关的信用评级机构对相关的有意入盟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达到一定信用等级的企业,联盟推荐给商业银行,再加上有地方政府的信贷风险补偿资金,银行才会更加愿意给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记者 陈启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