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這個地方火了,不僅引來大批“特殊客人”,河南日報都報道了

河南日報又誇咱汝州了!

汝州這個地方火了,不僅引來大批“特殊客人”,河南日報都報道了

4月中旬,汝州市汝河兩岸綠意盎然,水面波光粼粼。成群的天鵝在河面結伴嬉戲,時而俯身戲水,時而盤旋飛舞。“快看,快看,天鵝又來了!”前來遊玩的市民王女士高興地說。

汝州這個地方火了,不僅引來大批“特殊客人”,河南日報都報道了


汝州這個地方火了,不僅引來大批“特殊客人”,河南日報都報道了


汝州這個地方火了,不僅引來大批“特殊客人”,河南日報都報道了

晴空之下,靜靜的北汝河宛若藍色的飄帶環繞著汝州城。汝州因北汝河貫穿全境而得名,河水從少變多,天鵝飛走又飛回——一條河的前世今生里正是汝州市近年來致力於生態修復、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寫照。

實施碧水工程 改善水系生態

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曾經的汝河北岸,因長期乾旱少雨,加上屢禁不止的私採濫挖導致植被受損、地下水位下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過去,走到河邊都得捏著鼻子快走。到了晚上,蚊子嗡嗡亂飛,睡覺都不敢開窗戶。”回憶起昔日的場景,市民王佔國深有感觸。

汝州這個地方火了,不僅引來大批“特殊客人”,河南日報都報道了

如何做活“水文章”,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汝州市因時而動,把水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生態汝州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確定建設山水宜居綠城的總方略,通過開展實施“碧水工程”“四水同治”等,全面提升綜合管水能力。

為構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環境,汝州市不斷做好“興水文章”,通過生態修復,全面推進水系連通工程,持續提升城市生態水平。按照“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理念,實施“三河四庫五湖”水系連通工程,構建了河湖連通的生態循環水系。目前已完成北汝河18.5公里綜合治理、洗耳河綜合整治、幸福渠綜合整治、東二乾渠治理等項目建設,為汝州市建設生態宜居綠城打下了堅實基礎。

汝州這個地方火了,不僅引來大批“特殊客人”,河南日報都報道了

汝州這個地方火了,不僅引來大批“特殊客人”,河南日報都報道了

汝州市通過用足外調水、留住過境水、蓄滯地表水、涵養地下水做好“管水文章”。通過開展節水型城市創建和節水型社會建設,汝州市統籌推進農業節水、工業節水和城鎮節水,整修東二乾渠滿足農業灌溉需要,實施南水北調輸水管網工程,保障城市生活用水;從北汝河和中小型水庫引水到城區,形成了近50公里的生態循環水系,涵養地下水源;通過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雨水收集設施等海綿城市工程措施,提高雨水資源利用。

與此同時,做好“治水文章”,改善河湖生態環境。通過開展河流清潔行動、畜禽養殖汙染綜合整治、“清四亂”等專項行動,按照屬地管理、聯合執法、綜合治理的原則,建立完善與公安、國土、環保、林業等部門的聯合執法、協同會商等常態化機制,嚴厲打擊非法採砂等各類涉水違法行為,取締全市118家砂石廠,切實維護了河道生態安全。

搭建融資平臺 引來源頭活水

汝州市堅持“財政收入保運轉、城市建設靠融資”的理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水生態項目建設。搭建投融資平臺、堅持多元化融資,組建汝州市水利投資有限公司,加強與省水投集團、豫資公司、省國土資源開發管理公司、省農開公司合作,並與國開行、農發行等政策性銀行合作,累計引入中長期融資59.6億元,發行兩期城投債28.3億元,設立城市發展基金、水生態建設基金,拓寬了融資渠道。

汝州這個地方火了,不僅引來大批“特殊客人”,河南日報都報道了

資金的投入,為水生態項目的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洗耳河綜合治理、中央公園生態水系、森林公園、濱河公園等水生態PPP項目紛紛落地實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沿河生態景觀帶,成為城市新的亮麗名片。

如今,在以“綠廊相連、水網相通、文脈相繼、城園相融”為規劃目標打造的汝州中央公園內,雲禪湖、丹陽湖、望嵩湖、天青湖、鸛魚湖五個湖泊實現了水系連通,不僅打造出了總面積約254公頃的濱水休閒帶,構建“一水·三段·五湖·多點”的景觀結構,也體現著當地汝瓷、汝曲等歷史文化特色,有效滿足了市民休閒娛樂的需求。

據瞭解,今年以來,汝州總體水質達到Ⅱ類水質標準,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北汝河出境斷面水質綜合達標率保持100%。如今的北汝河河道暢通,水清岸綠,站點優美,沿岸的村民吃的上放心水,用得上乾淨水,越來越享受臨河而居的樂趣。水生態環境的改善,自然生態水系景觀帶的佈局,為汝州打造海綿城鄉、田園城市、旅遊城市提供了環境基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省級生態市等眾多榮譽花落汝州,汝州森林小鎮被評為首批國家森林小鎮。4月19日,汝州創建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也順利通過驗收。

汝州這個地方火了,不僅引來大批“特殊客人”,河南日報都報道了

而今,天鵝、白鷺、紅隼、花臉鴨……近30種鳥類重聚北汝河。汝州,這座昔日的煤城也完成了從“半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蝶變。

攝影:張軍平、段更偉、韓曉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