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達到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才能稱之為“最終的覺悟”?

靈遁者國學智慧


狀態可能有很多種,很多人,自認為此種狀態就是,故產生不同答案,若拿六祖惠能的故事,來舉例,便會知曉一點,什麼樣的狀態,才是最終的覺悟。

不識字的惠能,在無師的教導下,有一天,送柴到別人家時,聽屋主,在誦金剛經時,並已知曉其中之深義。由此可見,其和一般常人,有很大的差異,一般人就算有師父,教導及解釋,也不一定能聽懂,了悟。


要接五祖的棒,要過無門關,就算你說法講經多年,背誦如流亦未畢會通過,它不在盡思共度量裡,五祖雲,「思量即不中」。

神秀寫出來的偈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慧能寫出來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兩者不是優劣的問題,是心的層次問題,是悟境的問題。我想,五祖感觸最深,他要找的是佛法的傳人,不是一位主持或方丈。唯有覺悟的,方能擔宏揚佛法重任。

五祖為什么明明內心喜悅,卻對外,用鞋子查掉慧能的偈子,雲:「亦未見性」。?

五祖就是五祖,唯有他最清楚,最瞭解,也最有資格去擦掉,再說那句話,師父就是師父,也給後人的修行者,不要以為自己知道了,那就是,以為自己,已開悟,所要知道的全已知曉,就是最終的覺者,實乃遠矣,圓覺者,是禪的「不立文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五祖送別六祖惠能時,師父在小船上划著槳,慧能從師父手中把槳拿過來雲:「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同樣是一個度,差別是很大的,

自度,乃是對開悟者印証生活中點點滴滴,,是「內證勝智所行之境」。是圓覺者的體,相,用」。流露在我們生活,行,住,坐之中

六祖為什么十五年以後才出山,弘楊佛法,雖然已開悟,方需人生印証,自度的過程。圓滿了才出來,六祖惠能如此般,都還如此,何況其他的人也。從六祖的經歷便可知什么是最終的覺者了。


和_子


什麼是"最終覺悟"不知道,什麼是"開始覺悟"略知一二。
1 變得更年輕,更有活力。

2 好奇身體,思想和精神世界之間的關聯。

3 手腳有熱量發出。

4 聽覺,視覺,味覺變得更敏銳。

5 能控制自己的慾望。

6 身手敏捷。

7 主動擴展身體活動範圍,開發身體潛力。
8 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受地球限制。

9 有意識觀閱精神世界方面的信息。

10 遠離電視或者手機上負面報道。

11 越來越多地用直覺感知事物。

12 主動用眼神及內心世界與人交流。

13 學習新知識能力增強,主動分析自己。

14 對符號,數字及幾何圖形有更深的理解。

15 慈悲之心。

16 敢於向世界展示自己真實的情感。

17 幽默感強,自己能被自己逗樂。

18 看到美麗的東西有神聖感。

19 有能力在受到感動場合流淚。

20 不去試圖控制事情,用心去感受事情。

21 用"我可以,我能行"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22 真心幫助別人,懂得助人,就是助己。

23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神聖莊嚴。


24 懂得偶遇新朋友之類的事情不是偶然的。

25 無條件愛自己。

26 時時心懷感恩之心。


能量加持




"最終的覺悟″,其"狀態"沒法用語言文字描述。有句比方,"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有道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光是"不可說″,連想你都想不明白。出言即乖,動念即錯。

您說佛不是"無上正等正覺″嗎?那不就是最高的丶最終的嗎?這只是說對了一個唯一的"方向″丶"目標″丶"榜樣"丶"偶像″。但誰能說明白說具體"佛″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您說寺廟裡去看看不就知道了?我告訴您,寺廟丶佛菩薩像丶佛法經文丶咒語丶一句佛號,那都是成佛的工具丶渡苦海的舟航,尋佛的路徑,點亮智慧心燈的燭火。是"指月之手指″,並非"月亮"。月亮在天上不在指頭,覺悟在自心,心本無相,心丶佛丶眾生,三無差別,不可思,不可議,不到彼岸,難言極樂!

但是您萬萬不要誤解成最終的(或說是最高的)覺悟境界不存在。我要告訴您的,是說,那是難思議的,不容易或者說沒法說清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

唯證方知難思議。

我們平時的生活感悟,對哲學丶科學丶宗教經典的理解,都屬瞎子摸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修行到八地菩薩方能知見不退。到了等覺還有一分無明要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重重破關,處處妙境,不到究竟處,都有萬千言語可說,三藏十二部經典可看。唯有悟透修明,最後到家,方知"無話可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無可再損,方是如來"無上正等正覺"。

悟明心性,方見如來。悟有解悟丶證悟的本質區別。行者上路,有頓悟丶漸修的根機差別。一切都是遇緣不同。釋迦牟尼歷經十二年種種修行,最後菩提樹下夜睹明星瞬間開悟,方才知道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是一個自性,都能成佛。六祖聽聞一句《金剛經》而頓然明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丶"本自具足"丶“本不生滅″丶"本不動搖″丶"能生萬法″。佛佛道同,萬佛萬相。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說食不能飽腹,數人財寶無濟於己。佛度有緣人,無緣即陌路。迷人師度,悟了自度。

《金剛經》丶《心經》皆是開慧的明燈,渡人的舟航,並非到岸的境界。告訴你"三心不可得″,"四相不可有"。"若以色相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在破你的"執迷″,解你的束縛,卸你的包袱,擦你的眼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先由此"度一切苦厄″。先去觀空,萬法因緣生,佛說即是空。夜睹明星,悟了什麼?就是悟到了這個宇宙人生的根本規律,即"緣起,性空″。萬法皆空,因緣果報不空,眾生業力不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丶不滅丶不圬丶不淨″。必須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萬法皆空,一切非真,方得"心無掛礙","無有恐怖″,方能"遠離顛倒夢想″,方能"究竟涅槃″,三世諸佛都是經由此路方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般若波羅蜜(大智慧到彼岸)",解空丶悟空丶證得空性智慧,是"大神咒丶大明咒丶無上咒丶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佛法是圓滿無漏的大法。不光說空,還得說有。因為眾生的執"有″之心太重,最缺的是"般若"空慧,所以佛把大般若經講了二十七年,著力最重,用時最長。

不可執"有",亦不可執"空"。偏執一邊即是病,把握"中道″,亦是執著。大道至簡,無法可說,都是方便。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即是"真空顯妙有",空有是一體,互映互現,無二無別。佛法是"不二法門",佛是大圓鏡智慧,無量光,無量壽,一切圓滿,一切無量。您若能會得此義,即是方便理解。若勉強說,只能方便說。以經解經是佛說,離經一字即魔說。無益空談即妄說。臆說至此,還是各行方便吧!


真空妙有無量壽


真正的悟道聖者無所方執,心如明鏡,物來順應!

何必講佛家涅槃之境,達到空中無色,色中無空…佛法之言只是迷昧眾生說的,在佛的世界裡就用不上。其實跟儒家所指盡同至聖者都是無方執!但佛家有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有盡絕之意沒有取捨之間所以不如儒家智慧:心如明鏡,物來順應。該取則不棄,不該取則不為!

若全盡寂絕空也沒有錯-人最終都是如此,但人生就是一個過程;豈能過程不管不顧盡棄之的?這是什麼道理連做人的基本準則都喪盡、感恩父母給予生命盡孝奉養義務也違之,且沒有擔當無責任感麻木不仁,所以釋家棄父母不要妻兒家庭與事業、也不願以己力回饋社會、為世界為家國為眾人和子孫後代謀福祉…所謂“普度眾生”都只為個自私之己而活為個虛幻之境而論究,不死不活的還立個佛祖拉攏迷茫者入教。把一些迷茫半根蔥的懵懂無知者洗洗腦切去莖就成為一個蒜頭,而這些人活在人類社會應當付出自身的責任和義務有所作為,卻毫無作為的在世界裡靠浮想聯翩和精神灌溉的活著,這又是何苦呢不如都歸西去極樂世界豈不快哉?卻又不願歸之且孜孜不倦樂此不疲。要生活而不生活的活著~真是懵逼啊,這些蔥頭不抽芽與水土又不染就懸在半空中“啊”哪是多麼高雅大氣呀還閃閃發光。這就是人們理解的“無根斷源”之佛法無邊的實況?真是太萌了!

其實佛法就是佛學的方法之術罷了,沒什麼佛學不過也就是“術”而已,連“道”都沾不上邊;人們卻認為佛是道之主,(實際上佛是術主非道主別混淆!)大眾之所以崇拜佛而自誤歧途就是迷信佛之強大主導生死六道輪迴“以術求術之見偏了道途”導致無路昏塞盡絕,儒學則是以術求道明該取不棄,不該不為。

人達到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才能稱之為“最終

的覺悟”?

我建議大家去研讀探究《傳習錄》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其實就是儒家心學。“龍場悟道”非比尋常真是了不起的人物。我為什麼說研讀和探究因為不是讀一讀或看看就能悟通的需要專心功課體究才能明。初看和了解概括看看譯文如果所指內容包括四書都知道了解就要看“原文”,譯文只是領入題解題還要靠原文才不誤,因為譯文很多誇誇其談牽強附會…

有人說的人到什麼狀態才能最終覺悟?我就說是“悟道”吧,其實王陽明說過“知來本無知,覺來本無覺”所謂:真理是相通的?這個真理只是“術”因為各術都為明其道所以有相通之處。百家學說包括儒釋道都是各自的學之術,目的只為明道也就是“本體”可是:道一不二,術有萬千。術就是“功夫”百家學術功夫真正明本體的只有儒學所以有龍場悟道的典故。

你說真理有盡頭嗎?就是說“術”有盡嗎其實數不完。你說有最終覺悟這個說法嗎?有的那就是“悟道”因為以術明道而通於心。

術有數不勝數;而道一也無二這就是兩者區別之處。你把道與術混為一談了其實這就是道未明之解處於混沌狀態,但是你心明有道而是被術混雜亂了頭緒?以術求道卻變成以術求術所以你會說:我們一直相信真理,我們就是這樣走到今天的…有無奈之舉因為你踏上數不完的術途接踵而至障蔽了就一直在轉圈圈,如何不累的。想明道就去探究傳習錄“循天則之理,去人慾之私”便不會被私慾障蔽而知行合一,心如明鏡物來順應!致良知而本體明明白白。該怎樣就怎樣不糾結不折騰撥雲見日明!



代用名


“最終的覺悟”,有點嚇人呢!😊😊😊能夠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斷,能夠產生正確的思想,己是很難。

“覺悟”的等級層次很多很多,小到學生學會做一個題,一群學生遇到個難題,大家都難的不得了,還是做不出,突然有個學生靈感頓悟想出來怎麼做了,這個學生這一題上,也是一個覺悟。大到大科學家、大哲學家、大思想家、大企業家,甚至國家領袖,突然在其領域,有了超人的感悟,發現發明了前所未有、能起具大影響的新東西,這都叫“覺悟”。

您說的也不錯,“覺悟”是一種狀態。通常地,“覺悟”狀態來臨、保持,或持續的狀況下,“覺悟”當中的人,是一種內心非常喜悅,不知不覺、自然自動、情不由已、情不自禁的愉快和喜悅的狀態,而且此時“覺悟”的人本身,大腦似乎開了天窗一般,腦子自然功能增強,學習、接收和大腦思考、研究、發現、輸出、創造能力,明顯增強。“覺悟”當中的人,會身心恆定處於自然、自發的愉悅狀態,身體體質健康、靈敏性增強。其氣場強而祥和,對外界感染力也十分明顯會有增強,其周圍的人、動物受其影響往往也會很愉悅。

但是,對“悟覺”的理解,不同的人感覺往往差別可能也會較大。因為,有的“覺悟”可能是很小型、很底層、很門檻的,而有的“覺悟”又可就是很恢宏、很頂層、很深透,甚至是很透徹的。

因此,我看到您的“最終的覺悟”提法,是著實嚇了一跳的。私下認為,既便一個人“覺悟”了,通常也是先登門檻、然後再登堂入室,最後反覆修煉,才可能進入“室室處處”開窗、通氣、透明、乾淨的狀態。或許,“覺悟”,開悟也會象洋蔥的狀態,從外層一層一層剝去,直至裡邊的蕊芽剝出,才算是“悟”的比較透徹了吧!按理,“覺悟”了的人,只要他(她)還活著,他 (她)就應該不斷地“覺”出、“悟”出新東西來,直到他(她)再“覺悟”不出新東西,或者是去世,這一“覺悟”了的人,就應該是一直走在“覺悟”這一條寬敞明亮的道路上的。

好吧!閒扯扯的不少了。也不知能否讓您滿意?!已經很晚,您見諒、多包涵、多理解。祝福您生活、工作愉快、順心並好運!🌷🌷🌷🙏🙏🙏😊😊😊


沃克特爾


看透生死。

現在的人大多是因為因為所以所以。歸根到底糾結的一個問題上:人為什麼活著?到最後發展到了一個答案:為了活著而活著。

人要活著就要有錢,要有錢就要有工作,要工作就沒時間幹別的。沒時間幹別的就沒法研究人為什麼活著。那還是得活著,那就活著,那就為活著而活著吧!

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人年輕時玩兒命掙錢,等老了,用錢買命。事實證明:現在掙的錢有很多機會花掉了。剩的那點錢真不夠將來買命的。但你卻失去了看大海,曬太陽的時間,還有心情。

人活著為了下一代。說句不客氣的話,大家看看自己的下一代,你真的滿意嗎?其實將來能讓你滿意的下一代,真的可能不是你拖起來的。

......各種理由。剝奪了你為了活著而活著的權力。

那你為了什麼活著呢?


一輕子


很有緣能回答這個問題!

“覺悟”是什麼意思呢?顧名思義“覺悟”即是“覺醒”“開悟”的意思不被愚痴、妄想、無明所迷惑,而清楚的認識自己(內心深處的清淨的本心)。

覺悟之後看一切事物都會通過表面而直接看透事物的本質,故不會被表面物質所迷惑。正所謂:“理可頓悟,事須漸除”,我們只有“開悟”覺醒之後才能發現世間萬物存在的“道理”,找到了煩惱的根源才能斷煩惱,證菩提。





般若悟道


覺有三種層次,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自覺即阿羅漢的境界,從四聖諦三法印十二因緣法入手,通過精勤修持戒定慧,逐步熄滅貪瞋痴等諸多煩,開啟三明六通等神通智慧,因諸煩惱漏盡,不會再造新業稱為有餘涅百槃,臨終舍壽不再會在三界受生,不受後有,稱為無餘涅槃。因他們是覺悟的聖者,覺悟後自取涅槃,而稱為自覺。

覺他即菩薩除具足阿羅漢的覺性後,修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萬行,發四弘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修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雖有能力取無餘涅槃,但卻選擇永生永世入住婆婆世界弘法濟世,利益眾生。菩薩又分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妙覺。入十地位稱為聖位菩薩。等覺即證量覺性等同於佛,但覺行尚未圓滿,與佛的覺行相比尚有一等。妙覺菩薩即是住世的佛。

覺行圓滿的菩薩稱為佛也即妙覺菩薩。佛有另一稱謂一一如來。如來有十號,即佛的十種功德:如來,應供,十偏知,明行足,善逝,世界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梵語佛陀,意即覺悟的聖者。佛堪受三界供養,堪為三界人天師,完全證悟了知世界宇宙萬法的真相,是覺悟的最高境界。有一首偈說的好: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也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華嚴經》認為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分別丶妄想丶執著而證不得。《六祖壇經》雲: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迷惑的佛。眾生之所以平等,即佛性是平等的。都可以通過努力修行求證,逐步熄滅貪瞋痴,修學戒定慧,通過生生世世的修持最終證得阿羅漢,菩薩,直至最高的佛位。


閒散人居士


不住而生其心,就是覺悟。

人生在世,無時無刻不與身邊的事物打交道,許多高興事,煩心事都要入心入腦,這是難以避免的。這些事是留住在心裡?還是不留住在心裡?不留住於心,即不住而生其心,就是覺悟;留住於心,即住而生其心,就是愚痴,沒覺悟。不住而生其心,諸事過心,就象飛鳥飛過天空一樣,不留痕跡。有事辦事,過後放下,這是普通人覺悟的較高境界。

禪宗五祖弟子神秀有一首偈子,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試,莫使惹塵埃”。這個偈子很實在,很現實。我們雖然不是出家人,但是,時常打掃一下聚積在心裡的灰塵,高興事,煩心事都是灰塵,都要時不時地清理出去,不使其留住於心。能做到,就是覺悟了,做不到,就是愚痴,沒覺悟。

有人會說神秀的偈子不徹底,不如六祖慧能的偈子徹底。慧能的偈子是這樣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不是覺悟,當然是覺悟。可是作為普通人離不開“塵埃”,時刻生活在“塵埃”之中,所以就得勤打掃。如裡離開“塵埃”,人們將活不下去,就是喝西北風也不行,西北風也是“塵埃”。所以,不能認為只有離開世俗,一心成佛就是覺悟,這是出家人所要達到的境界。而普通人不沉湎於名譽、地位、金錢等諸事之中,時時自省內心,把心安住,不隨事轉,不隨境轉,就難能可貴了。

放下自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樹立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的遠大理想,這是更高層次上的覺悟。這種思想就要留住於心,不能打掃出去。要把心安住於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而努力奮鬥的事實中去。這個層次上的覺悟是覺悟的最高境界。


布衣閒人10


必要達到心"知"的狀態才算是真正的覺悟。 但心"知",只是起點,還需要漫長的修"行"。

對於'知"與"行", 我現在能想出的最直觀形象的比喻,是猶如嬰兒學說話, 在他們能流暢地表達出意思之前,都會有一段"知而不言"的階段, 那種對外部世界的"懂", 大概就是一種"知"的狀態。

最終的覺悟, 應該就是很多教義中所言的那種"全知全能"的狀態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