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閱讀得來的知識內化為能力?

關運福


閱讀書籍的目的有三種:獲得知識,收集信息,消遣。漫無目的的閱讀,毫無計劃的選書,連自己需要什麼知識,需要什麼能力都不知道。如何才能將閱讀得來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呢?以下四步告訴你如何將知識內化為能力:

第一:確認你需要的能力

信息爆炸的時代,通過書籍,互聯網閱讀得來的知識太多太多,如果想要把所有閱讀得來的知識都內化成能力,那結果就是什麼都得不到。

學習任何一個技能,都需要從認知和行動兩個角度對事物展開理解。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明確方向和目標,你需要什麼能力?哪些知識能帶來這些能力。

第二:收集信息

明確需要的能力這個目標之後,我們要做出正確的學習方向,就需要收集充分的信息。收集信息的方式有很多,通過互聯網(知乎、百度、悟空問答等)搜索,以需要的能力為目標方向去找相應的書籍。比如你需要提高寫作能力,那就去找寫作類的書籍。

分享幾個找書的技巧:1.選擇再版次數多的,2.有趣的,3.選同類知識中相對權威的。

第三:構建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就是從紛繁複雜的事物中找到聯繫或規律,把弱聯繫不斷提升到強聯繫,以方便我們記憶和以後使用時進行提取而構建的一個結構。構建知識體系,需要做到思考、分析、輸出三步。

看書的時候,我們要邊看邊思考書裡的知識,結合自己過去的經歷和經驗,還有所學到的知識,有方向的思考才不會讓你誤入歧途。

第四:實踐行動

書上得來終覺淺,實踐才能出真知。養成把書裡知識實踐的習慣,是保持學習習慣最重要的一關。


鐘不白


如果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兩個字,實踐。


書到用時方恨少,並不一定是在說我們沒有讀書。相反,有時候我們明明讀了很多書,卻依舊無法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

這要歸咎於我們並沒有徹底掌握書中的內容,或者說,我們並沒有把從書中學到的東西及時運用到實踐中,讀與不讀好像也沒差。

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就介紹瞭如何將書中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具體內容包括如何做筆記、如何牢記書中知識,如何利用書中的信息做計劃並最終實現目標。

大巖俊之,研討會培訓指導。之前擔任過多家公司的法人銷售,在職期間,銷售額年均增速1.5倍,銷售業績始終保持第一。之後以研討會培訓師的身份創業。

在創業期間,發現成功人士皆為讀書人的觀點,並嘗試在一年間閱讀了300本以上的書。學習了各種速讀法。卻發現完全記不住,還是會讀過即忘。於是致力於開發出誰都能掌握的、並且絕對不會遭遇瓶頸的緩速讀書法。

大巖俊之認為,讀書投入了時間和金錢,若是沒有運用到實際中就是一種浪費。

所以,此書不單單介紹瞭如何通過讀書來獲取信息,而且還總結一些可以實際行動起來的方法。

我主要從3個方面總結了《實用性閱讀指南》中的重要思想,如何利用書中知識作指導,設定行動目標得以實現願望。

  1. 有效率的讀書。介紹了集中提高閱讀效率的方法,值得嘗試。
  2. 思維導圖式筆記法。通過思維導圖幫助你牢記書中信息。
  3. 將書中信息用於實踐。通過書中指導確定目標並能細化成可行步驟,行動起來。

有效率的讀書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到:讀書體驗比書重要。

所以拿到一本書,特別是商務類的書籍,我們必須明確讀書的目的是解決自身問題, 而不是趕潮流般地追求外界所說的暢銷書。

明確閱讀的目的後,你會更專注於自己需要的內容,因為這些信息能夠幫你度過難關。

我們都經歷過,當我們專注於一件事時,時間會過得很快。當你屏蔽掉周圍其他事物,火力全開在這一件事上時,往往都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培養這種專注感,除了專注於內容之外,大巖俊之也提到了另一種方法,就是限定時長。

比如說決定從頭閱讀一本書前,我們先限定要多長時間讀完。 可以分幾次完成,按照章節來分,估算下每個章節需要多長時間,總的加起來不要超過之前限定的時長。

除了專注感,大巖俊之還建議我們首先讀一本書的序言,目錄和後記。

序言一般會對本書進行總結性說明,有作者的自我介紹和對此書的想法,這是瞭解一本書和作者的最快方式。讀完序言你大致會了解整本書的所講的主題思想。

目錄是一本書的整體概括,瞭解作者會從哪幾個方面去講解,你在讀一本書時沒必要按照順序讀完所有的章節。目錄可以幫助你直接選取自己感興趣或對自己有用的章節來讀。

後記在書的最後,很多人都會放在最後讀,但大巖俊之建議先讀,因為後記是作者的情感表達。讀後記會提升你對作者的親近感,加大你對此書的興趣。

大致瞭解書中主題思想後,開始讀正文時,大巖俊之建議,以輸出為目的去讀書, 會更有效率。

《實用性閱讀指南》裡提到:所謂輸出,包括向他人講述和寫下來兩種方式。

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將書中要點講給別人聽,說明你已經完全理解書中精華。

然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越來越宅,經常一個人待在家有守著電腦一整天,漸漸的忘記了面對面社交。

因此傾訴的人並不好找。特別是還要找到對此書有興趣的人,若是講不感興趣的人聽,他只會厭煩,而你也享受不到傾訴的樂趣。哪怕是最親密的伴侶,你也不好意思一直給TA添麻煩。

所以,寫下來好像更適合於在這個即使是鄰居也不相識的時代。

現在網絡發達,社交網站遍佈,無論是在微博、微信、還是豆瓣,都可以寫下你對書中內容的總結。

以口語化的表達,並結合自身實踐來說明讀完此書帶給你的感悟,引起相關讀者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去閱讀。

這樣不僅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許還能收穫一場緣分。

那麼,一本書這麼長,我們如何才能牢記書中內容,並且按照自己的語言輸出呢?

接下來我們來講講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式筆記法

"思維導圖"是英國教育家託尼·博贊(Tony Buzan)提倡的一種思考方式,是將我們頭腦中正在思考的內容,以可視化的圖形呈現出來的思考工具。

若將此種方法運用到讀書筆記中,思維導圖就是模擬人類大腦的自然思考方式————放射線思考的原理,以關鍵詞加簡單圖形來展示的一種筆記形式。

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書中內容,不僅便於自己整理思路,提高記憶力, 還能通過用簡短地關鍵詞總結大篇幅信息,提高自己語言組織能力。

思維導圖中的圖形元素,除了增加視覺效果,讓筆記看起來比一大段排下來的文字更加清晰明瞭;還能將所有信息全放在一張放射線的網中,更有利於信息的重新組合,產生新的的創意。

《實用性閱讀指南》介紹了2種做思維導圖式筆記的思路:

  • 以自己閱讀目的為主。
  • 以書中內容為主。

我們先來看看怎麼以閱讀目的為主畫思維導圖。

這種思維導圖的樹幹包括四個信息:

  1. 書籍信息,包括書名、作者、出版社、出售時間;
  2. 閱讀此書的目的,交代你是為何要讀、以什麼方式獲知此書;
  3. 書中的要點信息,就是記錄下書中能解決你問題的知識要點;
  4. 讀後感想,即按照書中要點實踐之後的感想。

這樣記錄下來就可以一目瞭然的看到自己從此書中學到了什麼,並且作用在哪裡。

再來看看以書中內容為主的思維導圖。

這種畫思維導圖的思路有兩種方法:

  • 按目錄順序總結一本書的章節,章節名以及章節下的小標題都是作者提煉的要點,可以根據這些標題、小標題找關鍵詞;
  • 整理出對自己有用的要點,按照你自己所列的要點順序來畫思維導圖。

若是想徹底弄清楚書中的意思,建議將兩種思路結合起來做思維導圖。

首先按照目錄的順序整理完全書,可以避免遺漏;

然後再從書中整理的要點中歸納總結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重點標註目前感興趣的要點,適當刪除或保留其他信息,這樣既能看清目前從書中所學到的知識,也方便以後回顧全書。

根據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託的二八定律:社會上20%的高收入者佔有80%的社會財富。在書中也同樣適用。本田直之先生所著《槓桿閱讀術》一書中就提過,“一本書裡的重要內容只佔20%。”

所以,我們畫思維導圖時,要做的就是將這些要點提煉出來,方便我們記憶。

說到記憶,《實用性閱讀指南》中提到,人類大腦的構造原本就善於忘記。

根據池谷裕二先生所著《大腦構造與科學學習法》一書中提到的,大腦中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如果把見過的景色、書本的信息、聽到的人聲、空調聲,乃至氣味、觸感等都一一記住的話,不出5分鐘就會達到極限。

那麼,我們是如何遺忘的呢?

100多年前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解釋了這點。

而根據遺忘的過程反覆回顧,則能很好的解決容易忘記這個問題。

從遺忘曲線我們可以看出,學習之初就開始遺忘,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並不相同。最開始遺忘最快,一天之後遺忘速度減緩,一週後遺忘速度超過四分之三, 越往後遺忘的越慢,直至以後幾乎不再遺忘。

而複習曲線則是在遺忘的同時加上反覆練習,這樣記憶的數量就會上升,達到幾乎全部記住的程度。

所以,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學習完知識後需要在一天之內及時複習,一週內循環複習。 隨著時間的延長可以適當複習,即使不像一週之前複習的那麼頻繁,也能保證記憶力。

而思維導圖的製作,是為了方便我們再回顧書中內容時,不用從頭開始回憶,只複習那些標記後重要的內容, 會省去我們很多時間和精力。

那牢記完書中的內容就萬事大吉了嗎?不,還遠遠不夠。若是隻掌握了書中理論知識,而沒有實踐,也只會淪落到紙上談兵的地步。

下面來講講如何將書中知識轉化為行動。

將書中信息用於實踐

“大巖俊之說,最妨礙我前進的是沒有膽量——人是一種害怕失敗、容易止步不前的生物。”

也許你心中一直有一個夢想,卻遲遲沒有付諸行動。

因為想法太過完美,不想草率開始。又沒有這種運氣,剛好碰到一個老師,可以面對面的教導。

害怕走錯方向,害怕得不到好的結果。最重要的是,完全無從下手,無法做出系統的計劃。

若是你將指導這項技能只能從人中得到的固有思維忘掉,也許你不會那麼糾結。

我們讀書就是為了獲取知識,書中理論凝聚了作者的畢生經驗, 雖然不是面對面溝通,但也足以指導你方向。

那麼,我們從頭開始,看看如何將心中的想法轉化成實際行動力。

根據《實用性閱讀指南》中大巖俊之的親身經歷,我大致將其分為5個步驟:

首先,列出你手頭上要做的事情。

這些事情包括你目前手上的工作,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及平時經常做的事情。

將這些事情分成四類,緊急且重要的事情,緊急不重要的事情,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

緊急重要的事不用督促,你就能及時完成。所以找到不緊急但重要的事,做這些事你必須好好規劃,不然它就一直呆在未完成事項裡。

第二步,確定自己要做的事之後,去書中尋找指導方法,設定行動目標。

這個目標最好越具體越好。要以何時、何事、多少的具體數字來表達。

比如大巖俊之提到的,“我要創業”和“一年後,我要以研討師的身份創業”這兩個目標,明顯第二種目標才是有效的行動目標。

而且,你定的行動目標必須要符合SMART法則。

什麼是SMART法則呢?它是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預見的)、Achievable(可達到的)、Realistic(實際)、Time-bound(有期限)這5個單詞的縮寫。

就是說我們設定的目標要滿足這5方面的特點:

  1. 必須清楚詳細;
  2. 可以用數據預測可達到的程度;
  3. 可以完成的;
  4. 具有一定現實性;
  5. 有達成時間。

簡單點說,就是設定的目標要根據你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定。 可以稍稍超過你承受的範圍,巨大壓力也是動力的一種,但不能好高騖遠。

比如說前段時間網絡瘋傳的王健林先生先掙一個億的小目標。這個對於我們大多數工薪階層的人來說,就有點不切實際了。

第三步,設想下我們達成目標後的狀態。

可以利用你的五感,想象達成目標後,我們會看見什麼?會聽見什麼?會感覺到什麼呢?這樣一想,是不是感到動力十足了呢。

第四步,確定自己所處的狀態。

找到與所達到目標之後狀態的差距。認清當前形勢,你才能制定出有效計劃。

第五步,拆解目標,細化步驟。

對比你現在的狀態和達成目標後的狀態後,列出為了達到目標狀態,自己所要做的事情。

根據5W1H的提問方式,即what什麼事情,,where什麼地點,when什麼時候,who跟誰,why為什麼要做,how如何做。

從3個月內需要做什麼,到一個月需要做什麼,然後具體到每一週,每一天。

具體到每天該做的事後,才能讓你找不到任何藉口,馬上行動起來。

比如說我要一個3個月減肥12斤。將目標細分到每個月就是4斤,再到每週就是一斤。而要減去一斤脂肪就是要消耗3850大卡的熱量。再細化到每天就是500卡路里。

所以我每天要做的事控制飲食輸入熱量,要小於新陳代新和運動輸出的熱量,至少500卡路里。如果不小心攝入過多,就加大運動量平衡。


這一系列動作下來,書中的知識不僅能轉化為你自己的能力,還能通過不斷的實踐來驗證書中所寫是否都是正確的。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書只是幫你解決問題的工具,我們要通過實踐來超越書,形成你自己的一套知識體系。


夏知夏至


閱讀小於知識,知識不等於能力,能力的高度等於物質的梯度!

舉一個例子,讀很多書卻沒有賺錢,只能說積攢能力,擴展思維維度。但不同的人的方式是不同的,本質和學習方法是一類的,每次閱讀應該劃分所得,簡單說就是思維導圖,至少給自己複習回憶的機會。

這是我的點滴建議,忘有用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