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銀行能“一統江湖”?

假如銀行能“一統江湖”?

銀行還能做什麼?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唄。絕大多數人都這麼認為,有錢存銀行,用錢找銀行。經常跟銀行打交道的,除了政府、生產貿易企業,還有一個群體,那就是商業銀行、信託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以及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

我們看到,近210萬億元的資金,以實體經濟貸款形態表現的約141萬億無。實體經濟中,製造業佔用更少。

隨著利率市場化、逾期90天以上貸款納入不良,銀行的盈利必然會受到影響。有股評人在電視網站各種傳媒推薦銀行,年報數字公開信息遮住了眼睛,他哪裡看得見桌布矇住的真像。面前道道好菜,案下筆筆汙淖。

也有杞人憂天者,為銀行找出路,建議商業銀行考慮實體經濟有哪些增長點、貸款要如何投放、投向哪些領域。

更有甚者,認為銀行以後的公司業務要轉到資本佔用少的投資銀行、金融市場、資產管理、財務顧問等產品和服務。

最近幾天,工商銀行將獲得券商牌照的事情又開始流傳。銀行在資源、渠道、資金都方面具有競爭優勢,網點多、客戶量大。包打天下,必將所向披靡。

在分業經營、混業經營孰優孰劣還沒有定論之前,還是各司其職各行其道為好,否則後果難料可能適得其反。

向使銀行(假使​)做全了金融牌照,資金、資產一家,職能不說,服務難周。

新資產管理新規出臺之前的金融亂象,彷彿昨天。為了緩衝短期新規的壓力,在政策上,商業銀行已然開了一些口子,像銀行理財子公司、資產管理公司。新瓶舊酒,教訓不遠。重蹈覆轍,應當謹慎。

早在2015年3月,證監會就在研究商業銀行在風險隔離的基礎上申請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當年修訂《商業銀行法》,市場認為修訂後的法律將許可商業銀行直接從事證券經營業務。

證監會將向四大行發放券商牌照的傳言,甚囂塵上。當年7月份,交行香港子公司,交銀國際收購華英證券33%股權獲江蘇省證監局批准,交通銀行間接持有證券牌照。

跟銀行有關係的證券公司,還有中銀國際證券和中郵證券,前者的第一大股東是中國銀行旗下全資附屬投資銀行機構中銀國際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後者是由西安華弘證券經紀有限責任公司變更延續的專業證券公司,大股東為中郵集團。

假如銀行能“一統江湖”?

據2017年年報,中郵證券共有分公司19家,營業部11家,主要集中在陝西。如果共享中國郵政特別是中國郵儲銀行超4萬個營業網點,其發展勢頭不可估量。

銀行流動性充足,營業網點動輒數以萬計,而一家券商最多不足500個營業網點,銀行可以覆蓋到券商覆蓋不到的領域區域。中國郵政的網點深入到中國農村腹地,遍佈全國,如果中郵證券依託中國郵政的網點優勢去攬客,對券業格局將會帶來嚴重衝擊。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記得銀行保險合作,保險公司駐銀行網點的人,穿著跟銀行員工相近的服裝,好多人分不清哪是銀行的人哪是保險公司的。一些老頭老太太的存款,莫名變成了保單。

銀行再多了一些跟自家相通的業務,利益驅動,恐怕要比推銷保險產品更積極。亂象由此發端,風險自然環生。

艱難苦恨繁霜鬢,等閒風雨又紛紛。

金融是盤棋,要多看幾步,慢慢下。因為牽涉面廣而複雜,也是監管層面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和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