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魯迅,你首先想到他的哪部作品?

18的vlog


  1. 從上學那會開始算起哈,小學語文課本中就有《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藥》、《孔乙己》;那時候這些課文比較多,有的還是必背課,或者必背段落;少年閏土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對閏土的描寫,包括閏土的外貌和閏土刺猹,以及後來作者再見到閏土的情形,少年閏土的想象莫過於最深刻了,每次想起來都是能感覺到濃濃的鄉土情懷和對故鄉、老家的親切了;在三味書屋中莫過於對書屋的描寫了,每次想起來都能感覺到書的質感;在孔乙己中,最形象的就是孔乙己的“偷”和“竊”的了理論了;在藥中,莫過於對血饅頭的描寫;其實在小學時候除了對魯迅先生寫的散文能理解點之外,其他的雜文和小說由於比較有較強的歷史背景,雖說也理解了一些,但是畢竟不深刻,總感覺老師說的太深奧,這個年齡階段無法完全理解,現在再度,有了經歷了,感覺又不 一樣,所以讀魯迅先生的書,可以反覆讀,讀反覆,從中可以悟到很多當時沒有理解的內涵,如果要結合現代社會的觀點來看,他對人性的揭露和描寫認識太深刻了!

  2. 另外還有《藤野先生》、《阿Q正轉》、《駱駝祥子》、《朝花惜拾》、《狂人日記》、《紀念劉和珍君》、《論雷峰塔的倒掉》、《吶喊》、《彷徨》。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現在想起來這些書籍,都是滿滿的一種回憶啊,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坐在木質的課桌前(油漆)看著斑駁的桌面,在想著古代孔乙己的生活,還有那些悲情的故事,滿滿的的情緒爆發,忍不住的激動,魯迅先生的書是一個里程碑,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指出的這些問題,現在看來都不為過,國人當自醒,國人當自強,國人當團結!當然在手法上運用的諷刺比較多,這也是那個時代催生的產物吧,誰願意去諷刺別人,不諷刺你就無法寫作。因此它的影響力不僅僅在於文字造詣,更在於他的文人的擔當。他也是近代文法超越的文化大家,現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需要這種有骨氣的文化人。


老王談談生活


最先想起的是課本里的魯迅筆下《少年閏土》中那個夜晚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這個場景很美,讓我想起小時候自己農場

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我還想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想起百草園裡種的那些桑葚 何首烏 等百草園裡的夏蟬蟲鳴,最忘不了的是那個美女蛇的故事,那個故事跟我小時候聽過的恐怖故事有點相似。最後都得出那個結論就是半夜有人背後喚你名字千萬別回頭答應。

大概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越來越懷念,懷念那些單純的小美好!


吧唧花花


提到魯迅,我首先想到他的作品是《傷逝》。

雖然在此之前,我還讀過他的其它許多作品,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等,但唯獨《傷逝》讓我落淚,讓我銘心刻骨,難以忘記。

這是一部描寫愛情的小說,但不同於一般的愛情小說。別的愛情小說描摹的是甜蜜,這則愛情小說描幕的是傷痛。其濃厚的悲劇色彩,飽蘸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的憤怒與控訴。

主人公涓生與子君滿懷個性解放,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理想,毅然決然地衝破封建禮教制度,一頭扎入愛的懷抱。但是由於個人的進步超出了社會所容許的尺度,不被接納,最終以失敗告終。

面對封建禮教社會的淫威,涓生不僅放棄了革命的初衷,居然還無恥到想讓子君死,以此來擺脫自己的困境;子君則在臨別時還把僅有的一點錢財全部留下,以備涓生“藉此去維持較久的生活”。兩相對照,人性的迥異讓人憤怒!讓人落淚!!讓人唏噓!!!

作品反映了“五四”運動時期男女青年追求個性解放、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的思潮和慘酷現狀;批判了封建禮教社會的黑暗;指出了男女青年在追求理想時的盲目性、狹隘性!

用魯迅的一句話結尾就是“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傍花前川



這裡一吐為快,《吶喊》集子裡的《一件小事》令我記憶猶新,頗具對拉車伕的人文關懷,胡適和沈尹默也寫過白話詩《人力車伕》,郁達夫也寫過《薄祭》,最後在老舍的《駱駝祥子》裡收尾。


然後就是《孔乙己》唯一穿長衫站著喝酒的人,《藥》,革命分子犧牲卻是麻木看客眼中的表演者,死無祭奠,《阿Q正傳》一個將精神勝利法演繹到極致的小人物,我常把他和老舍筆下的《八太爺》作對比,《風波》裡那些滑稽的鄉下人,《白光》裡那個在光裡迷失最後死去的人。


再說《彷徨》,《彷徨》裡多了些無奈,是時代給予周樹人這樣的轉變,《孤獨者》裡的知識分子在面對喪葬時有著一份清醒,卻最終死於那個虛假難辨的時代,《祝福》裡的祥林嫂有著一雙絕望的眼,她究竟被誰殺死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幸福的家庭》終究是個讓人感到一地雞毛,誰都會被繁瑣所累。《肥皂》和《高老夫子》都是頗具諷刺意味的文章,和沈從文筆下的《八駿馬》是相似的,諷刺那些內裡骯髒,道貌岸然的知識分子。


然後就是《故事新編》,這一系列書籍魯迅自己是不大滿意的,批評魯迅的人也說“歸於油滑”,然而我卻很喜歡,也專門為此寫過文章,《補天》裡頗具深意,那個躲進女媧裙子的小老夫子無疑是衛道士的代表,魯迅還是延續了他的諷刺批判風格在這一套集子裡。《奔月》裡頗有些喜劇意味,讓人感覺腦洞大開,比如:那個烏鴉面,特別有趣。《理水》雖說的是大禹治水,卻頗具現實意義,把貪官的醜陋面孔展現得淋漓盡致,總讓我想起張天翼的《華威先生》,那個忙碌卻不作為的國統區幹部。然後是《鑄劍》,當復仇者的頭顱和被報復者(國君)的頭顱混合在一起,最後被同時安葬,不得不說這樣的處理很有趣。總得來說這一系列文趣味橫生,我把它們和郭沫若的歷史劇放在一起看待,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產物,目的的諷刺和讚譽。


然後是散文集《朝花夕拾》,我常常建議學習散文者,可以將這本書作為範本,我自己一直在寫《閬州記事》,也是想寫一系列的回憶作品,其實說起回憶性散文(文章),我覺得蕭紅的造詣在魯迅之上,其實魯迅也是認可蕭紅的,她的異化語言很新穎,也很深刻,小孩視角寫作的《呼蘭河傳》很值得閱讀,也優於《城南舊事》。


然後是《野草》集,這部作品適合反覆咀嚼。


最後是魯迅的雜文集,也是魯迅的特色,甚至有人說“雜文=魯迅雜文+其它”,現在談小品文,雜文很多人都只想到魯迅,它的深刻性,跨時代性可想而知,我記憶猶新的是他談教育,談孝的文章,然後就是《娜拉出走以後》,當易卜生寫出了《娜拉出走》這類女性獨立的文章時,很多人都在一片歡聲時,魯迅認真的思考了娜拉出走後的不可能性,讓人看到了一個學者深邃的思考。


寫到現在碼字1200+,其實很多作品還有遺漏,一部《吶喊》,篇篇都是經典,不同的寫作手法在新文化運動時不得不令人震驚。我想這才是真的魯迅精神。


最後我再說《狂人日記》,有人說它是第一篇白話文,其實這之前早有白話文,只能說是白話文短篇小說,它有著太多的不足,內容上也有對外國作品的借鑑。


一方面我肯定魯迅,一方面我又要批判他,至今我閱讀的比較不錯的批判版本是孫紹振的《經典小說解讀》,肯定版的是錢理群的《魯迅作品十五講》。



作家苦旅


魯迅,一個近現代無法超越的文化大家。

魯迅的社會影響力不僅僅在於他的文字造詣,而在於先生的文人擔當。

《吶喊》《孔乙己》《藥》等,是為民族吶喊,為民眾素描。然,與我,甚至於大多數認識和了解魯迅先生的人,大多是從《阿Q正傳》開始的。

深刻又現實,過去和現在,民族的特性,骨子裡的、基因中似乎無法擺脫的精神支撐,至今依然普遍存在。

大家、名家之與普通寫作者的區別,前者在通過故事講認知,後者是通過故事講故事。

魯迅先生是近現代無法超越的文化大家,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需要像先生這樣不斷為民族、為人類吶喊的有骨氣的文化人。


鳴劍圖書


說實話,我是78年的人,是一個比較容易懷舊的人,我很喜歡讀魯迅先生的作品,很難忘《藤野先生》裡的藤野先生,難忘他辛勤治學,誨人不倦的精神,嚴謹踏實的作風。難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妙趣童年,難忘《社戲》裡一幅幅美麗的“農村夜景圖”:藍藍的天空、圓圓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橋、小巧玲瓏的划船。難忘《祝福》裡命運悲慘的祥林嫂,難忘《閏土》裡的那個機智勇敢的少年,難忘《孔乙己》的酸腐,難忘《啊Q》的精神勝利法”,阿Q受盡欺壓凌辱反而自我安慰,自輕自賤。甚至在莫名其妙要被殺頭的情況下,他還以為自己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朝唐迴夢


提到魯迅先生,我首先就會想到他的《阿Q正傳》。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是上高一的時候,讀完感覺很搞笑,世上怎麼會有這麼傻的人?有時同學間還會學著阿Q的樣子相互取鬧。後來看了嚴順開演的電影《阿Q正傳》,就笑不出來了。那時已經參加工作了,對社會現象有了感知,而嚴順開的阿Q演出了真實的那個社會低層受盡苦難的百姓形象。他們雖然生活艱辛,但時常能獲得一點樂子;雖然嚮往愛情,但又不敢去愛;雖然渴望自由,但看不到希望。所以這些人用自己的方式活著,也就是用精神勝利法活著,愚昧而悲哀。魯迅先生筆下塑造過無數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人物,比如一生悽苦的祥林嫂,比如那個呆若木偶的閏土,比如那個吃了人血饅頭依然去世的小栓,等等。而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個潑皮無賴似的阿Q!


感謝555


《阿Q正傳》、《少年潤土》、《孔乙己》、《吶喊》。



路人粉莉莉


在面對日本侵略的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關鍵時刻,魯迅不與國家政府民眾同心協力積極抗日一,卻竭力鼓吹”取消漢字,取消中醫。”煽動民眾反政府抗日,企圖攪混水這明顯是為日本謀利益,還漫罵被日軍殺害的抗日誌士是自己招惹日本人。淞滬會戰(第一次上海事變)時躲在日本人家中還約妓,沒寫一篇抗日文章。面對民眾的對這期間他沒寫日記的責疑,還竟然詭稱自己失憶了。

中醫與漢字是中華民族核心的文化與精神傳承,否定取消這二個偉大的精神,就是企圖從靈魂上消滅中華民族的精神源泉,是在為外族奴役中華做鋪墊,這就是魯迅漢奸的真實嘴臉。

為人師表卻包養小三,大搞師生戀,亂倫理調戲弟媳。罵人天性源自祖父科舉舞弊,企圖為兒子謀仕途被發現罰處,不感恩朝庭網開一面的不殺之恩,卻養成了罵人為樂的劣根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基本道德約束也不顧,自己拿政府高薪,卻罵別的文化名人是”政府走狗。”這種貨色也配記念!真相慢慢開始大白。連他當漢奸的弟弟都看不起他的人格與偽裝的政治面目,竟然至今還有人替這個民族敗類塗脂抹粉。

這些資料圖書館能查得到,網上也能查得到,卻總有一幫魯粉歪曲事實,為這個人渣歌功頌德,這個漢奸早就該清除出學生課本了。


鶴林雨露3


阿Q正傳,狂人日記,拿來主義,隨感錄若干,論他媽的,無聲的中國,故事新編……我能想到所有,即使有的記不住名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