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肅順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損失,否則可以改變後面割土賠款的局面,是不是呢?

江東汪郎


肅順是個執政能力很強的人,而且很有政治眼光,如果讓他盡情發揮作用,大清定會得以中興。肅順雖然是個英雄,但在咸豐死後,他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的生與死對晚清影響不大。



咸豐駕崩,把同治託孤給顧命八大臣,但是咸豐並不完全相信八大臣,又弄了兩個印章給兩宮皇太后,讓她們一人把一個,八大臣行使政務下發指令,必須有兩個皇太后蓋章才生效。兩宮皇太后如果都是慈安那樣的人,不熱衷政治,也無所謂,偏偏慈禧對權力特別喜歡。咸豐皇帝的這一安排決定了肅順的命運,是龍你得盤著,是虎你得臥著。

慈禧在咸豐生前,幫咸豐處理政務,積累了經驗,再加上他天生對政治敏感,咸豐駕崩時,26歲的慈溪已經有了很強的政治鬥爭能力。慈禧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是同治小皇帝的監護人,再有咸豐給她的印章,實際上把國家最高權利給了慈禧。



想當初,咸豐在時重用肅順,現在慈禧當家,就得按慈禧的思路辦事,你不按她的思路辦,她就不給你蓋章,你再有能耐也沒招。肅順能發動政變幹掉慈禧嗎?不能,她是當今皇帝的生母,是皇太后,肅順殺她是犯上作亂,罪大惡極。

肅順不能殺慈禧,慈禧卻可以殺肅順,因為他是臣子,隨便找個理由就可以殺掉。肅順是個強硬派,不把慈禧看在眼裡,而且肅順曾經建議咸豐殺掉慈禧。慈禧能放過肅順?幹掉肅順只是早晚的事。



退一萬步,就算慈禧格外開恩,不殺肅順,肅順也改變不了割地賠款的局面。肅順有三大特點,重用漢臣,鐵腕反腐,強硬外交。大清人才缺乏,多事之秋,用人之際慈禧能同意;鐵腕反腐,不反到慈禧頭上也問題不大;強硬外交,肅順可以頂住壓力,慈禧不見得能頂住,外國列強大兵壓境,慈禧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肅順能擋得住?有慈禧掣肘肅順基本幹不成啥事。

不否認肅順是有能力的人,但他生不逢時,又不當位,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生也好死也好,對晚清沒有太大影響,割地賠款是大清的命,他改變不了,所以他的死對晚清也無所謂損失。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慈禧在咸豐死後,發動了辛酉政變,並且斬殺了發配以肅順為首顧命八大臣,從此開始奪權,走向垂簾聽政。

肅順是誰?

其實就是皇帝的一個遠方親戚,家底不厚,只不過頂了愛新覺羅的姓氏而已。但是正因這層關係,肅順在宮內的升遷之路還是比較平穩的,在道光時期就升到了二品官兒。

滿人當官與漢人當官的區別就在於,肅順三十出頭就做了二品,而十年七遷的曾國藩,火箭式升官升到二品也已四十歲。

到了咸豐時期,肅順才真正開始走入權力中心。肅順的個人能力還是非常強的,咸豐比較倚重肅順,而且對於肅順的建議,大多能細細考量斟酌。

肅順在權力範圍內,曾兩次幫過曾國藩,第一次是像咸豐表明對曾國藩的信任。太平天國戰亂時,咸豐無人可用,有人推薦曾國藩,讓曾國藩掌兵,咸豐自己比較擔心,畢竟漢人掌兵是大忌,於是他詢問了肅順的意思,肅順並沒有在這點上並沒有秉持滿漢之分的愚蠢,向咸豐坦言曾國藩可用。於是曾國藩才被調用。

後來,曾國藩率領湘軍打仗的時候,屢屢受挫,進展不大,因為曾國藩雖有兵權,但沒有地方實權,原因是咸豐皇帝不想給曾國藩地方權力,所以讓地方巡撫提督之類的官員對曾國藩加以制衡。

這種狀態持續了幾年,曾國藩的進展讓清政府很著急,曾國藩也屢屢要求實權,但咸豐都沒有答應。終於,兩江大營都被太平天國攻破,清朝內部實在無人可用。

於是肅順向咸豐進言,讓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收復失地。咸豐是比較信任肅順的,所以就讓曾國藩去了。

所以,在後來肅順死後,曾國藩才扼腕嘆息。當然,肅順用暗中助曾國藩,並不代表他多信任曾國藩,只是沒有別的更好辦法。

肅順雖然能力很強,但是慾望也不淺。

首先,在咸豐死前,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是他帶著皇帝去熱河逃難,而且隨從大臣都是肅順的親信,把政敵都留在了北京城內,他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得到咸豐信任,取得更大權力。

當然,他的目的達到了,他成了顧命大臣,離左右朝堂的距離只剩從熱河回到北京的那幾百里地。

但恰恰一點,是肅順算錯的。

他想把咸豐帶去熱河,獨享咸豐恩寵,但是在咸豐死後,就是京城裡被他留下來的政敵,成了慈禧和恭親王的殺人刀。

慈禧沒勢力,恭親王沒權力,他們聯合誰呢?那就是恭親王用自己的好人緣聯合肅順政敵,然後藉機殺掉肅順。

殺掉肅順之後,慈禧還順帶抄了肅順的家。傳言,晚清有兩大富豪地主,第一是和珅,第二就是肅順。

所以,可見肅順也並不乾淨,雖然有點能力,但並沒有起到至關作用,只是識大勢,不像別的滿臣那麼愚忠而已,而且他貪權貪財。

說肅順對外強硬,可能是對的。換句話說,咸豐沒死時,列強的獠牙還沒呲的那麼亮,所以肅順敢強硬,其餘的大臣更敢強硬。

但八國聯軍進北京,慫恿咸豐出逃的也是肅順,可見肅順並沒有多少擔當的能力,最終被留在北京和談的是恭親王,和談結束之後,就開始聯合慈禧對付肅順。

所以,可以說是肅順的權力慾望親手把自己推向死亡。

肅順,無論在帶兵,政治,還是對未來的眼光來看,都不高明,即使不死,對清朝的影響也只能侷限於朝堂內。他能左右同治和兩宮太后,但是左右不了列強。

故而,肅順的死,對大清命運影響不大,該滅亡還是得滅亡。

至於肅順救左宗棠,以前有一篇文章專用國家檔案的史料講解,其實這事兒是虛構的。

不過虛構的很精彩。


梁宇航


愛新覺羅·肅順,清宗室,鄭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滿洲鑲藍旗人,晚清權臣。他爹是鄭慎親王烏爾恭阿,他在諸兄弟中排行第六。肅順是“根正苗紅”的清宗室貴胄,所以仕途順利。自道光中期起,他歷任御前大臣、內務府總管大臣、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等要職,位高權重,烜赫一時。咸豐帝對其十分寵信與倚重,他和其兄鄭親王端華和怡親王載垣都是咸豐時炙手可熱的重臣,堪稱權傾朝野。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臨終前封肅順為贊襄政務王大臣,遺命他輔佐其六歲的太子載淳順利登基稱帝。為防止其異母弟、恭親王奕訢篡權奪位,咸豐又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這就是咸豐帝臨死前按照滿清的祖宗家法所實行的顧命(託孤)制度。

到清中後期時,滿清八旗子弟們坐擁特權,生活驕奢淫逸,大都貪鄙無能,出身愛新覺羅家族的肅順卻是其中的一個異類。史載,他掌權後,以雷厲風行的鐵腕方式整飭自乾隆末期愈演愈烈的官場貪腐之風,嚴厲打擊官員貪贓枉法,瀆職失職,極力整肅愈發不堪的官場頹風。他果斷處理了咸豐八年發生的“戍午科場舞弊案”,並將文淵閣大學士、一品大員柏葰送上了斷頭臺,其霹靂手段,使晚清官場的風氣得以改觀,特別是貪腐之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肅順雖擅權跋扈,目中無人,但他為政頗為開明,能夠重用漢官,特別是對有才華的漢臣格外青睞,禮遇有加。史載,肅順和大多數無知狂傲的滿蒙親貴不同,他輕視“不堪一用”的滿員,對才華卓著的漢人名流卻格外看重,“頗極謙恭”。

肅順慧眼識才,用人不拘一格。他向清廷推薦了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漢族英才,為平定太平天國,實現“同治中興”網羅了大批有用之才。尤其是他力保恃才傲物、桀驁不馴的左宗棠一事,更被傳為政壇佳話。肅順對外強硬,在主持簽訂中俄《璦琿條約》時據理力爭,不懼沙俄威脅,竭盡全力促成了中俄劃界,最大限度維護了大清的尊嚴......

載淳即位後,以祺祥為年號。是為同治帝。載淳的生母就是葉赫那拉氏,按清朝慣例,她經嗣皇帝親封為皇太后。那拉氏本就野心勃勃,權勢慾望尤其強烈,被皇兒晉封為西太后(慈禧),為其奪取清王朝最高權力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資本。此時,清廷內憂外患,風雨飄搖,新帝又是個懵懂小屁孩,但西太后腦袋裡想的卻不是大清的命運和兒子的皇位,她所關注的只是如何攫取個人的權力。

俗話說:富貴險中求。在慈禧的心目中,越是江山殘破,越是大廈將傾,越是多災多難,越有機會,此刻確實是千載難逢的奪權好時機。咸豐帝剛一崩逝,屍骨未寒,西太后慈禧便聯合東太后慈安同“顧命八大臣”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她對咸豐“臨終託孤”的輔政八大臣極為不滿,視為阻擋其攀上權力巔峰的絆腳石,於是便利用自己是小皇帝的生母和被尊為聖母皇太后的有利地位,緊鑼密鼓地開始了陰謀篡權的活動。

按咸豐遺詔,朝廷的所有重要文書必須同時蓋有東後慈安和幼帝載淳的兩枚印章才能生效。

權欲勃發的慈禧,對咸豐的安排極為惱火:這不是把自己排斥出權力核心了嗎?苦於沒有實權, 她一方面竭力拉攏慈安,一面利用有同樣野心的恭王奕訢,和他勾搭上了。

她趁奕訢前來為哥哥咸豐哭靈的機會,兩人躲在暗室密謀了好長時間,策劃發動政變,除掉礙手礙腳的“顧命八大臣”。她有些不放心的問以善辦交涉著稱的奕訢:“如此做,不知外國人會支持否”?

奕訢拍胸保證道:“沒問題,他們不會反對,我可以擔保”。

慈禧大喜道:“一旦成功,議政王尊位非你莫屬了”!

商量妥當,奕訢連夜從熱河趕回北京,召集親信黨羽,按照他和慈禧商定的計劃,加緊了輿論和武力的兩手準備。不幾日,御史董元醇上了一份奏摺,大意是“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原來,古代舉凡皇帝年幼,不能視事,就由太后在龍椅後掛一道簾子,代小皇帝臨朝稱制,處理朝政大事,稱為“垂簾聽政”。實際上是牝雞司晨,由女人掌大權,而這在清朝是明文禁止的。

肅順等八大臣認為董元醇的奏摺是公然破壞祖宗成法,於是擬旨處分他,慈禧代載淳掌印,卻拒絕蓋章,肅順手握尚方寶劍,加上脾氣剛直,當即和她大吵起來。年方六歲的小皇帝哪裡見過這種陣勢,嚇得尿了一褲襠,慈禧雖然氣急敗壞,但感到時機還沒成熟,於是很勉強的在彈劾董元醇的聖旨上蓋了印。

八大臣取得了暫時性的勝利,無不歡欣鼓舞,彈冠相慶。八人中屬載垣、端華的地位最高,但論能力、威望和手段,則非肅順莫屬。此刻只有肅順比較清醒,看清了慈禧有篡權的野心,而且她詭計多端,不擇手段,於是私下裡打算先發制人,一舉除掉她。

肅順準備在運咸豐靈柩返京途中動手,處死西太后,以免出現“女主臨朝”的弔詭局面。為保密,他並未聲張。

其餘七位輔政大臣自以為有咸豐帝的遺詔護身,都沒把慈禧這個女流之輩放在眼裡。他們沒有料道,對方早已經過精心準備,磨刀霍霍,搶先出手了。

1861年10月26日,咸豐帝的“梓宮”啟運回京。東、西二太后故意提出讓肅順擔任護送皇帝靈柩的重任,而她倆則帶著小皇帝抄近路提前四天趕回了北京。這一來,肅順籌劃的“半道殺後”計劃落了空。

慈禧提前四天趕回京城,在時間上已佔得先機。她和奕訢早已聯絡好手握兵權的兵部侍郎勝保與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掌控了所有在京的軍隊。次日早朝,慈禧立刻頒佈了早已擬好的聖旨,當堂宣佈:“逮捕‘顧命八大臣’” !

她公然否認了咸豐遺詔的合法性,誣陷遺詔是八大臣偽造,實屬大逆不道之舉。在公佈八大臣罪狀時,其中有一條煞費苦心的提到八人“不能盡心議和”,以此表明其政變的立場,以博取洋人的歡心。隨後,奕訢果然被封為議政王。改年號祺祥為同治。賜載垣、端華自盡,將八大臣的精神領袖肅順斬首示眾,其餘五人或被革職罷黜,或被流放新疆。

這場宮廷政變,史稱“祺祥之變”,亦稱"辛酉政變"。之後,慈禧正式垂簾聽政。令人訝異的是,她一反歷史上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潛規則”,繼續重用由肅順攫拔的曾國藩、左宗棠等漢臣,後又與洋人聯手剿滅了太平天國,獲得了滿漢統治階層的讚賞與認可。以後她以陰狠果決的權謀手段,處死了勝保,鴆(毒)殺了慈安,摧折了議政王奕訢,終於鞏固了她的獨裁統治。慈禧專權長達48年......肅順雖非雄才大略之人,但他思想開明且頗有能力, 知人善任,對漢族知識分子尤其尊重,反對對外投降,反對割地賠款,慈禧殺他真的是“自毀長城”,他的死亦是清廷的一大損失。假如他仍執掌大權,後來清廷對外極力妥協,動輒“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的荒謬舉措或許就不會發生,清廷的運祚或許能延長几年......而慈禧的這種對外綏靖態度,亦加速了腐朽大清的徹底覆亡。

【插圖源自網絡】【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鐵腕、務實、敢做事 若肅順執政10年 大清脫胎換骨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兩宮太后與天子共治的垂簾聽政模式 和八顧命大臣輔政幼主的輔政模式孰優

大清歷史上有過4次幼主時期:順治帝的多爾袞輔政、康熙的四大顧命大臣輔政、同治的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溥儀的裕隆太后錘鍊聽政。

2次輔政、2次垂簾聽政,各有優劣。多爾袞率清軍入關,四大顧命大臣為康熙奠定基礎,兩宮太后平定叛亂、進行洋務運動、實現同治中興,裕隆太后因為個人能力問題失敗。

因此是顧命大臣輔政,還是垂簾聽政,關鍵在於主導者。

肅順的價值觀和能力

根據今年來對肅順的研究:

1、鐵腕吏治,整肅政風。果斷處理戊午科場案、戶部寶鈔案,一心想要“求起積弊於衰靡之世”;要求將被派遣去和英法聯軍談判但私自回京的耆英由絞監候變為處斬,最後咸豐帝讓耆英自盡;和咸豐帝力爭處斬因為順天鄉試舞弊、咸豐帝意圖寬宥的大學士柏俊;兩次查出寶鈔處矇混案、官票所官吏交通案,官吏被抄家幾十人。

2、發行紙幣,鑄造大錢,設立官方銀號,以遏制因為白銀外流導致的通貨膨脹——發行紙幣,可以減少白銀和銅錢的流通量;鑄造大錢,可以減少對銅的需求量。

設立寶鈔處,管理發行紙幣;設立官錢總局,負責鑄造大錢;設立9間吸納民間資本進入的官方銀號。

3、改革八旗供養制度,身為旗人皇族,曾說:

”咱們旗人混蛋多“
”滿人糊塗不通,不能為國家出力,惟知要錢耳!“

4、重視提拔漢人,不限制民族。郭嵩燾、尹耕雲、王闓運、高心夔、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都得到肅順的重用:

”平時與座客談論,常心折曾文正公之識量,故文忠公之才略。“
”於剿匪主用湘軍,曾國藩、胡林翼每有陳奏,多得報可,長江上游以次收復。左宗棠為官文所劾,賴其調護免罪,且破格擢用。“

5、愛國主義精神強烈。對英法聯軍太毒強硬,極力反對割讓外東北的《璦琿條約》

6、滿人中的佼佼者:

”才識在滿大臣中實無其比“

《清史稿》中對肅順的評價雖未負面,但負負得正:

”肅順攬權立威,數興大獄,輿論久不平;奏減八旗俸餉,尤府怨。“

正好說明了肅順鐵腕整頓政風,加強吏治,改革八旗的行為。


假如辛酉政變沒有成功,肅順得以執政

八大顧命大臣中,其實為主的就是肅順——載垣、端華二人以肅順馬首是瞻。

以鐵腕整頓、改革貨幣、改革八旗、重視人才等,加上”敢任事“的標籤,可以看出肅順是一個務實之人,並非抵制改革的頑固者。

作為皇族,肅順力主讓湘軍佔壓太平軍,已經說明了他的思想開放。改革八旗,則說明肅順敢於正視現實,不迴避。改革貨幣,說明肅順有創新的能力。紙幣在明朝朱元璋廢除之後再無人提起,肅順敢於再用,勇氣不小。

敢做事、能做事,如果肅順能夠在同治帝執政10年,大清在吏治、政風、財政、軍事方面都會有全民性的脫胎換骨。

肅順雖然對英法聯軍態度強硬,但在務實主義價值觀下,不會拒絕和英法交流——至少軍事方面沒有拒絕的理由。

肅順執政,和兩宮垂簾聽政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肅順有幹事的能力,也有幹事的心。兩宮太后只能依靠別人幹事。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很難,晚清割地賠款的局面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就能改變的,就算是康熙在世也要割地賠款,何況肅順?再說肅順是否斗的過慈禧,結局也是必死,下面我簡單的闡述一下我的觀點。

首先確定的是肅順不死,就沒有慈禧和鬼六子奕訢的事了,肅順一直倡導殺母存子的方針,慈禧就算不死,至少那就被軟禁,而對於鬼六子奕訢,肅順一直打壓他,在咸豐在承德避難的時候,肅順就排擠防範奕訢爭權。

就這樣,慈禧代表後黨領袖,當時的朝中大員文祥僧格林沁都是後黨成員,如果肅順掌權,這些人必然會被清算。而奕訢是宗黨代表,奕訢被打壓就等於奕誴奕譞這樣有權的皇族被打壓。就等於肅順的掌權後,朝中大臣排除掉一大半。

而地方大員,支持肅順的也不多,在肅順與慈禧爭權的時候,地方最大軍閥曾國藩就公開表示不支持肅順。由於咸豐朝時,肅順年輕的時候就是地痞流氓不拘小節,掌權採用的是鐵腕政策,雖然對貪汙腐敗啟到一定作用,但是卻成為地方大佬的眼中釘,並且在朝打壓滿臣,幾乎得罪一圈著,就是咸豐喜歡,所以咸豐去世後,我說肅順必死,就當肅順在同治朝繼續掌權。

失去開明的鬼六子奕訢的清朝,有沒有洋務運動都說不準,沒有洋務運動就等於沒有中興四臣,沒有中興四臣就沒有清末的工業大發展,沒有清末的工業發展,那新疆收復不了,中法也戰敗,沙俄侵略更加猖狂,甲午被日本虐的更慘。

關鍵就在於肅順掌權後是否會有洋務運動。肅順的文化程度導致肅順不會有開闊的眼界,肅順的經歷導致肅順也不會有改革的觀點,再上肅順並非愛新覺羅家族核心成員,必然對家族王朝的責任心不高,他在乎的只有一個權利,甚至在他代領下的清朝會更早的進入半殖民國家,成為列強的代言人,搞不好國家還會分裂,因此肅順掌權後的清朝會比慈禧掌權更慘,慈禧再怎麼不堪,至少對清朝的控制慾還是很強的,沒有分裂。


曹小翔xixi


歷史不能假設。但由於勝利一方的慈禧老佛爺統治得並不佳,所以如果換成肅順他們來執政的話,我認為應該會好些,但具體能好到何種程度,我還真描述不好(想象力欠佳哈)。



風憲臺不及閣大學士


《清史稿》肅順的本傳記載:

“文宗即位,(肅順)擢內閣學士,兼副都統、護軍統領、鑾儀使。以其敢任事,漸鄉用。咸豐四年,授御前侍衛,遷工部侍郎,歷禮部、戶部。”

由於肅順善於逢迎皇帝,辦事則不僅老練周到,而且還非常有膽識,“敢任事”,有作為,不像道光朝留下來那一大幫只會每天打卡上班領皇糧,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庸碌之輩。相處日久,比起表面職務上的升遷,更重要的是咸豐不論在政務上和感情上,都對肅順愈加倚重和信任。因此恭親王奕訢被貶抑後,肅老六實際上已經成功代替恭老六,成為了天子身邊的第一近臣。

肅順後來在“辛酉政變”這場政治鬥爭中落敗,導致他的缺點和過失被政敵們無限放大,稱其驕橫、跋扈、攬權,而所取得的功績則被掩蓋和忽略。實際上,肅順稱得上是一位能人,而他之所以在仕途上一路青雲,最後卻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和他本人性格有很大關係。總的來說,肅順是一個格局大,能力強,但野心也很重的人。

所謂格局大,肅順雖為滿人,而且是愛新覺羅皇族,但他並不拘泥於滿漢的門戶之分。且恰恰相反,肅順認為在內外交困的局面下,顢頇的滿人不足恃,必須依靠有能力的漢人來挽救大清江山。而在漢人當中,“肅順推服楚賢”,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湖南人,都為肅順所保舉和重用。“平時與座客談論,(肅順)常心折曾文正公之識量,胡文忠公之才略。”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陷江南大營,以致人心惶惶,時人皆謂不出曾國藩不足以安天下。當時咸豐皇帝擔心以大事託付曾國藩,會讓漢人操持權柄,對朝廷構成威脅。後來是在肅順的堅持和保薦下,咸豐才重新啟用在家守制的曾國藩,以其出任兩江總督,穩住了東南戰局。

而對左宗棠,肅順更是稱得上對其有再造之恩。當時左宗棠為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僚,據說因永州鎮總兵樊燮對其無禮,兩人產生了矛盾,甚至還發生了肢體衝突。駱秉章上疏劾罷樊燮官職,而樊燮則通過湖廣總督官文反咬一口,要拉左宗棠墊背。這件事上達天聽後,咸豐降旨要求徹查此事,“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事態一下就嚴重了。

左宗棠當時雖只是駱秉章的一個師爺,但實際上當時湖南一省的軍令政務,皆出左宗棠之手。肅順深知左宗棠是個人才,不能因此丟了性命,因此當咸豐問及他的意見時,肅順盡力迴護。

“聞左宗棠在湖南巡撫駱秉章幕中,贊畫軍謀,迭著成效,駱秉章之功,皆其功也。人才難得,自當愛惜。請再密寄官文,錄中外保薦其疏,令其察酌情形辦理。”

咸豐採納了肅順的意見。官文見皇帝要他“酌情辦理”,立馬知道了上邊的意圖,便沒有為難左宗棠。若非肅順居中調停,或許左宗棠此刻便腦袋搬家,也就遑論後來大張撻伐,收復新疆的壯舉偉業了。因此甚至可以說,後來同光時期中興名臣的大半個隊伍,都是肅順這幾年給拉起來的。

所謂能力強,肅順並不只是在咸豐面前磨磨嘴皮子,他是那種雷厲風行、殺伐果決,能幹大事、辦實事的人。咸豐八年(1858年)到咸豐九年(1859年)之間,肅順歷任禮部尚書和戶部尚書時,就以“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這九字綱領,分別辦理了“戊午科場案”和“戶部寶鈔案”兩個大案。

在戊午科場案中,最初是御史舉報,當年的北闈(順天府鄉試)中存在賄考舞弊,調換試卷之事。旗人平齡是個遊手好閒,愛唱京劇的富家子弟。在考試期間,平齡還在外面唱戲,發榜後卻高中第七名,以致物議沸騰。徹查之下,賄考中榜者竟有50人之多,這其實也是道光一朝官員因循,闈風日下所產生的不良後果。

此案牽連出的最高層,為主考官柏葰。柏葰官居文淵閣大學士,是內閣一品大員。在科場案中,柏葰疏於失察,本罪不至死,咸豐本意也是寬宥其罪。但肅順認為亂世應用重典,非殺柏葰不足以改變科場舞弊的不良風氣。最終在肅順的堅持下,咸豐下旨判柏葰斬首。

《清史稿》柏葰傳中評論道:

“自此司文衡者懍懍畏法,科場清肅,歷三十年,至光緒中始漸弛,弊竇復滋,終未至如前此之甚者,實文宗用重典之效,足以挽回風氣也。”

此處所謂“文宗用重典”,其背後實際上是肅順所推動。到後來肅順任戶部尚書,查辦寶鈔案時,也是對其中官商勾結、貪汙賄賂的行為窮追徹查,一舉扳倒了曾經管理戶部,後官拜體仁閣大學士的翁心存。肅順的這一系列動作,讓貪官汙吏為之顫慄,使晚清官場對貪腐習以為常的汙濁政治生態隨之煥然一新。

肅順的“重典”,在掃清官場積弊的同時,也得罪了不少貴族官僚。輿論指責其濫殺重臣,專權跋扈,殺柏葰、問罪翁心存,其實是為了排除異己,獨攬大權。此類評論,大多都是利益受損的官員們的怨言。就連後來咸豐北狩熱河,肅順因物資緊張,裁減六宮費用,都被慈禧所記恨。可見只要進行改革,必然會觸動一些人的利益,自然也免不了受到一些苛責。

然而,要說肅順完全是公忠體國,毫無私心,也不盡然。翦除柏葰和翁心存,事實上為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以及肅順組成的鐵三角掃清了障礙,而肅順作為這個鐵三角的核心,自然能聖眷日隆。而將肅順野心展露無遺的,是他對待恭親王的態度。

自咸豐五年以後,恭六退而肅六進,而且恭親王犯下“禮儀疏略”之過時,肅順正好任禮部侍郎。肅順心裡明白,自己是踩著恭親王的肩膀上位的。萬一咸豐顧念舊情,重新重用恭親王,那麼疏不間親,肅順勢必要屈居恭王之下,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肅順只有不遺餘力地排擠恭親王,才能保住自己來之不易的權位。在咸豐末年,皇帝對肅順幾乎言聽計從,因此,咸豐對恭親王的態度,基本代表了肅順的態度——不是“敬而遠之”,而是“用而遠之”。

“用”,是因為不得不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仍然膠著,北方又遭進犯。咸豐七年(1857年),洋人啟釁於天津大沽口,咸豐復授恭親王都統一職,咸豐九年(1859年),再授內大臣,協助辦理洋務。而“遠”,則是咸豐一直對恭親王刻意保持著距離。

在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打響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最初派怡親王載垣和尚書穆蔭前往議和,不料載垣以議和為誘餌,拘禁對方使者巴夏禮等39人,其中20人在獄中死亡,激怒了英法聯軍,致其大舉進犯京師。咸豐帶著肅順等人以“木蘭秋獮”、“北狩”為名逃亡熱河,卻把恭親王留在北京與洋人談判。

與洋人們議和,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若談判破裂,便是有負天子重託;而若和議談成,又必然是城下之盟,落得個賣國賊的罵名。肅順近在天子之側,可以狐假虎威發號施令;而恭親王獨守京城,與咸豐相隔數百里之遙,不得見面,更易遭到猜忌。

當時群臣反對咸豐北狩的聯章中,有這樣一條理由。

“若使乘輿一動,則大事渙散,夷人藉口安民,必至立一人以主中國,若契丹之立石敬瑭,金人之立張邦昌,則二百餘年祖宗經營締造之天下,一旦授之他人,先帝託付之謂何?皇上何以對列聖在天之靈乎?”

夷人要立的這個“兒皇帝”還能是誰?大家心中有數。因此咸豐一旦北狩,恭親王不僅身負千斤重擔,而且還居於疑謗之地。胡思敬在《國聞備乘》中記載的一則故事,證明這種憂慮也並非空穴來風。

“文宗北狩,已得疾,內外惶悚。英人慾擁立恭親王奕訢,如契丹待石晉故事,恐廷臣異議,未敢輕發。合約成,大宴夷酋於禮部,英法皆以兵往,議尊恭王絕席,令王公以下皆跪迎,以覘人情向背。”

而在後來《北京條約》簽訂後,咸豐流連於熱河行宮,縱情聲色,以致病體日衰,不願迴鑾。而在肅順阻隔之下,咸豐也不準恭親王到熱河探視,一直到死,兩兄弟都沒有再見上一面。由於無法面談,咸豐失去了與恭親王彼此釋懷的機會,反而對他疑慮更深。成天圍在身邊獻忠心的,只有肅順以及載垣、端華等人。

咸豐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咸豐在熱河行宮駕崩,臨終前留下遺詔:

“召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宣諭立為皇太子。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贊襄政務。”

咸豐在遺詔中指定的“贊襄政務顧命八大臣”裡,有七人是肅順一黨,外加一個慣當老好人的額駙景壽,並且將宗室中與咸豐最親的恭親王奕訢踢出顧命之列。兩位“六爺”歷經多年的明爭暗鬥,最終是由肅老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幼主新立,兩宮無能,帝胤失勢。從此以後,朝廷便是我們的天下了——肅順為咸豐“承寫硃諭”完成後,內心裡或許這樣想著。


新聞人AAA


咸豐元年,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1860年又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清帝國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

1861年,咸豐皇帝病逝後,由顧命八大臣負責輔佐幼帝登基,繼承大統。

為了防止外戚干政,權臣當道,軍閥割據,避免國家長期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於是,慈禧就當仁不讓,剪除了顧命大臣,自己跟慈安,一起垂簾聽政,才有了同治中興,洋務運動,大清帝國的國祚得以延續。


瀋陽楊藝


肅順的見識、度量和能力都不如恭王,應該這樣說~如果沒有慈禧太后,恭王來主導晚清,可能歷史會重寫


電費超標了


滿清康熙打勝了照樣尼布楚條約割地賠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