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影视画面?

情感谈流


好的导演和画家一样,需要顾及影片的形状、色彩、线条、质感。在过去,导演们追求电影图像的平衡、和谐和均匀,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就像我们走路时也会寻求平衡。

像上面这一幕经典的老《蜘蛛侠》三部曲中彼得.帕克与玛丽.简接吻,镜头不仅左右均匀,上下也占了同样的布局。这一幕定格堪称艺术品,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有着近乎完美的美感。

到了现在,很多个性张扬的导演不再循规蹈矩,反而刻意制造不平衡的画面来追求戏剧效果。比如说,电影中有偏执的角色或事件时,导演便会故意违反和谐的构图。又比如一副全景中,传统的做法会把最重要的角色放在画面中央,但有个性的导演则可能把角色放在角落。

其实,我们的眼睛非常敏感,也许你难以相信,事实上一般人都可以同时注意到七八种画面上的不同因素。影片会用对比最强的区域来讲述最重要的事情。在黑白片时代,导演常用光线对比来指引观众,对比强的地方会吸引观众的目光。比如,如果导演希望观众先看到的演员的手而不是脸的话,手部的灯光就会比脸部还强烈。下面这部科幻片的鼻祖《月球旅行记》,你第一眼注意的是哪里呢?

是不是上面处在黑幕中的人物和星球?这里就是导演乔治.梅里埃故意为之的,因为上面黑白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下面主要都是白色,令人第一眼难以辨别,也就不会注意。

我们看电影,用眼睛去看显然是最重要的。然而有时候,导演也会放大所谓的内在趣味。内在趣味指的是,让某些在影片中很重要的东西,在视觉上的显眼度降低。有些小物件,在画面上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我们知道它在影片中很重要,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令观众无意中增加思考量,看完电影后回味影片的概率大大的提高了。《银河护卫队》中星爵养父勇度的这支哨箭,相信令大家印象深刻,其实这支哨箭几乎没有给过特写,但只要它一出现,总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前面提到,人眼可以同时注意到七八种因素,导演往往会放大其中一种,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有时,画面中的多种因素也会被均匀分布,这很容易令观众的注意力分散,一些导演(譬如小时代、爵迹等史诗级巨作的制造者郭小四)之所以拍出来的都是烂片,就是因为不注重画面因素的分配。也有些优秀的导演,会故意利用这点对观众造成困扰,来营造想要的效果——抽离感、陌生感、惊悚感等等。

上面这个镜头中,所有构图元素都有助于“受困”的概念。主角在此刚得知女儿尸体在森林中寻获,疯狂的向遗体冲去。他被两排警察团团围住,他们抓住他不让他破坏尸体的证据。这场动作戏构图非常紧凑,摄影机机位稍微拉高,强化被困之惑,这个画面可以说主角已经“死路一条”。

构图还有一些独特的小技巧,比如画面的上半部感觉永远比下半部重。对摩天大楼、柱子略略仰角拍摄,使上端显得稍小,就会增强画面的和谐感,降低压迫感。反之,如果想增强压迫感,可以使画面中地平线的位置高于我们平时看到的样子,这样就会令观众感到,整个屏幕都在向他扑过来,下面灭霸召唤小行星攻击钢铁侠的这一幕就是如此。

线条也是非常有用的一种手段,水平线上观众通常会从左往右看,垂直线会从上往下看。水平/竖直的线条看起来稳定,斜线或歪线却像“脉动”了一样”,使角色显得浮躁不安。双边对称的结构强调平行——如果每两个镜头就会呈现一定的对称关系更强调这种平衡关系。三角结构则强调三个主元素之间的三角关系。圆形则暗示安定、封闭和女性特质。在一些绝佳的电影中,这些构图设计理念还会与影片的主题相结合。

像上面的《黑客帝国》和下面的《2001:太空漫游》,都是典型的科幻哲学电影,可以注意其构图的严谨性——追求极致的平衡,画面对比强烈,上图中我们第一眼注意力都会放到两个主角身上,正如下图第一眼也会看到宇航员。这之后,我们会注意到整个画面的空旷感、隔离感,而这也是这两部科幻片主题的一部分。

下一次看电影的时候,不妨稍微留意一下这些细节,也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快乐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