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著名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军队里有一个特殊的兵种叫狼筅兵,那么什么是狼筅?

历史快餐


所谓狼筅,就以一种竹枪,只不过这个竹枪的形态真可以说是奇葩的不行。



狼筅的原材料是毛竹,竹竿的长度能在5米左右,重约8.4斤。狼筅的前半段多是竹子的横叉,横叉的枝头上会缠绕和绑上小的刀片,竹竿的杆头有个枪头。凭着茂盛的竹枝,狼筅是一种攻守兼备的兵器,其使用方法有拦、拿、挑、据、架、叉、构、挂、缠、铲、镗等。


狼筅的使用之初,正好是明中期倭寇肆虐东南沿海的时候。由于浪人倭寇的战斗力非常凶悍,所以当时的明军南军很少有人敢和浪人正面交手。

当时在东南抗倭的戚继光将军也是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一心想找个克敌办法。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有记载道:

缘士心临敌动怯,他器单薄,人胆摇夺,虽平日十分精习,便多张皇失措,忘其故态。惟筅则枝茂盛,遮蔽一身有余,眼前可恃。足以壮胆助气,庶人敢站定。

就这样,戚将军选择大规模装备这种可以同时兼具攻守的武器,正好当时唐顺之将自己所创编的鸳鸯阵授予了戚继光。于是名正言顺的,狼筅就成了戚家军鸳鸯阵的标志性武器。

那么为什么狼筅可以克制浪人的进攻呢?第一个原因是狼筅很长,五米长的距离完全可以给使用者一个安全距离。第二是大,狼筅茂盛的横枝使得浪人很难向前突破。浪人要想靠前,就必须突破狼筅的横枝,然而茂盛的横枝一时半会儿是砍不完的,明军也不是木头,当浪人上前是,明军士兵会用狼筅去刺和砸击没有甲胄保护的浪人,一旦浪人接触到狼筅,上面的小刀就会划伤和勾住浪人,然后把他们打倒在地。《纪效新书》云:

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鎗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倭利器。

在戚继光的鸳鸯阵中,狼筅位列第二排,主要作用是掩护全军。因为浙江福建本身就多毛竹,因此狼筅的制作成本其实很低,即使用坏了,也可以马上换新的。

不过狼筅也有都局限性,一旦到了不长竹子的蓟州,狼筅的实用性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在戚继光守卫蓟门的时候,北军鸳鸯阵中狼筅的位置被耥耙、大棒和长刀所取代。


火器工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狼筅就是毛竹。

估计北方人很少看到这么大的毛竹,南方有很多。

这种毛竹一般是山中的盛产,山民砍伐后搬运下山,丢入水中。

这些毛竹顺流而下,到下游市镇出售。

毛竹有大有小,大的非常沉重,所以背毛竹也是一种重体力活,是山民以往的一种工作。

狼筅就是用5米以上的毛竹制成,是在鸳鸯阵中对抗倭寇的核心武器之一。

狼筅长度远远长于倭寇的任何武器,头部安装铁枪头,可以刺。傍边又留下一些毛竹的枝丫,也安装上枪头可以刺。

在实战中,鸳鸯阵中的狼筅手都是高大强壮的大汉。

他们以超长的狼筅首先打击倭寇,不是将他们刺伤而主要是扫倒。

随后,鸳鸯阵中的长矛手就会出击,将扫倒的倭寇刺死。

如果敌人来势汹汹,人数众多,狼筅就先防御稳住阵脚。

它的其实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小树,用来防御这要对准敌人,敌人根本就冲不进来。

狼筅最大优势是长,5米的长度比倭寇的长枪要长很多,在实战中占尽优势。

另外,毛竹坚硬度其实非常高,还有一定韧性,即便是倭寇的武士刀也不可能砍断。

大家不要小看区区一个狼筅,就靠它杀得倭寇落花流水!

狼筅的缺点是重量较大,一般都在7斤以上,没有较大的臂力不容易用得好。

所以,戚继光挑选的狼筅手都是健壮的乡民。


萨沙


『』狼筅专克倭刀

狼筅(音xiǎn)又名狼牙筅,由明朝矿工起义军最早发明,后为戚继光抗倭所用,是“鸳鸯阵”的标配武器之一。

(狼牙筅)

狼筅长5米,重4200克左右。挑选长直且多节的毛竹,顶端装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后灌入桐油,枝刺便锋利如刀;再涂上毒药,倭寇受伤后见血封喉。

戚继光专门训练了狼筅兵。与倭寇对阵时,狼筅兵率先冲入敌阵,狼筅上的软枝能抗住锋利的倭刀,也能挡住长枪。长枪兵与大刀兵紧随左右或其后。

这种诡异的的打法使的素来骁勇、擅长近战的倭寇摸不着头脑,往往还未近身就被狼筅拨倒,死在乱刀之下;即便侥幸闯进来的,也已伤痕累累,中毒已深,一顿大刀伺候,便送其回了老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戚家军之所以能荡平倭寇,跟狼筅与鸳鸯阵有很大关系。

『』鸳鸯阵是对付倭寇的完美组合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鸳鸯阵》:“ 戚继光 每以鸳鸯阵取胜。其法二牌平列,狼筅各跟随牌,每牌用长鎗二枝夹之,短兵居后。”


鸳鸯阵,顾名思义就是阵法排列如结伴而飞的鸳鸯。由戚继光独创并申请发明专利。此阵针对性地压制了倭寇优势,在与倭寇对阵中,每战必胜。

明军军队起初抗倭寇采用的是大而密集冲锋队形,面对倭寇密集的火器和利刃,明军死伤惨重。看一组数据:抗倭10年,仅参将以下武职,就有107人战死;士兵与百姓死伤百余万。倭寇所过之处,村市荡为邱墟,庐室为之一空。看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始于其混帐的先祖!

戚继光临危受命,使用狼筅等很多针对倭寇的武器,并一改以往的大而密集的阵形,采用疏散形队形——鸳鸯阵。

嘉靖四十年(1561年)5月10日,戚继光首次采用鸳鸯阵法,在鸟铳、弓、弩、火箭的配合下,一举歼灭3万窜入花街的来犯之倭寇。

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家军依然用各种武器配合和鸳鸯阵法,九战九捷于台州,全歼来犯之敌。此后与俞大猷联手,肃清了福建、浙江倭寇。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与俞大猷联手剿灭广东、南澳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寇被悉数荡平 !



小熙为人人


狼筅是明代时期发明的一种兵器,属于不常见的兵器之一。我猜想一般人是因为看了戚继光的资料才得知狼筅的,但其实关于狼筅和狼筅兵的相关知识还有不少是需要了解的。比如狼筅的起源、狼筅的特点以及狼筅的用途等都是值得了解的。


虽说狼筅在戚继光将军抗倭事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其实狼筅并非戚将军发明的。狼筅的发明和明朝英宗、代宗时期的一场农民起义有关,由于这场起义的首领名叫叶宗留,历史上也把它称为"叶宗留起义"。叶宗留是浙江丽水人,自幼习武,原本是丽水的一名衙役,后来迫于生计与陶得二、叶希八等人率众前往福建宁德采矿。民间采矿在当时是禁止的,在规劝无果后,朝廷派兵对这批人进行镇压,于是开启了这场"叶宗留起义"。这场起义前后经历了十三年,直到明代宗景泰六年才被完全镇压。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为什么当时起义军发明狼筅这种武器,但其实也不难想象,那些人只是流民,肯定没有多少像样的兵器,发明狼筅肯定有补充兵器不足的原因。


戚继光将军为什么在操练士兵的时候用上狼筅这种兵器,这在他的作品《纪效新书》中有相关的说明。书中说虽然士兵们平常训练有素,但是临敌时还是会出现胆怯、失措的情况,而狼筅这种兵器本身就比较长,而且两侧有不少侧枝,正好能起到壮胆提气的作用。狼筅主要是用毛竹制作的,末端装有矛头,两侧留有侧枝,很长而且七八斤重,需要选择力大的人使用。也有将侧枝熨烫塑形后,灌入桐油使其更耐用,甚至在上面涂毒增加杀伤性的。狼筅虽然是可攻可防的兵器,但主要作用还是在于壮胆和防御,单独用于进攻则并非便利的武器。


正如上文所说,狼筅一般不是单独使用的,而且和其他兵器配合使用的,戚继光的鸳鸯阵就是运用狼筅和其他兵器组合而成的阵法。鸳鸯阵中用到了盾牌、长矛、狼筅和刀斧等兵器,是一个可攻可守又不容易被对方攻破的阵法。戚继光将军在军事工程、兵器改良、阵法操练等方面确实很有造诣,也为民族的抗倭和边疆防御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他确实是一代名将和名族英雄。


神是的念着倒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这是个很好的军事史方面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戚家军所向无敌,把大明东南的倭寇打的找不到北。

戚继光像

而戚继光没有坐镇东南之前,一小队倭寇,竟然就可以攻下一个县城,想想就觉得不可思议。

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取得辉煌的军事胜利背后,有一系列的因素,而其中武器方面,狼筅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伟大发明。

上图便是狼筅的式样,这是个外形看起来很奇怪的兵器。

它的主要材料不是铜铁,而是大毛竹,底端除去枝丫,前段保留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这些枝杈还要经火熨烫,搞得有直有钩,还要灌进去桐油,敷上毒药。

这样一来,这个武器就比较重了,相当于现在的八九斤重吧,如此,就需要找力气比较大点的人去挥舞这样的神器了。由此也可知道,古代号称几百斤的兵器,绝对是胡说的,报道战场上简直是自己作死。就是几十斤重的兵器,都不是一般人可以驾驭的。

这个狼筅,是针对倭寇的倭刀而专设的。

我们都知道倭刀,有点像现在日本的武士刀,比较锋利,几个人围成一团,向外挥动倭刀,缓缓而行,只见闪光一片,利刃翻飞,众人无不胆寒,威慑力极强。

所以倭患一开始,倭寇靠锋利的倭刀,占尽了便宜,明军根本无法近身。

戚继光针对这个,发明了狼筅,狼筅有刺,且比较长,竹木也耐砍削,挥舞起来,搞得倭寇也无法近身了,这样就很好保护了明军的安全,大大提高了明军的战斗自信。

正如戚继光所言:“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鎗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倭利器。”

军心是很重要,士兵胆子大了,打仗就能放开。

狼筅这种长武器,配合刀枪、鸟枪等武器,长短配合,攻防有度。是一个因地制宜,很好的抗倭神器。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狼筅是种兵器。用适当的竹子头部加工,把上面的许多竹枝捆绑上许多似匕手般的利器,有直形有如镰刀形的作战兵器。主要用来破解倭冦的长形战刀。


吉祥草工


一种竹制的超长长柄兵器,顶端像狼牙棒,带有倒刺。向前直刺,刺不着往回抽时用倒刺勾回敌人,然后身边的短刀兵一刀结果了敌人性命。


历史的下午茶


用竹子做的一种长兵器,能有效阻挡倭刀的进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