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大营到底驻扎了多少野战军队,雍正皇帝为什么能赢?

我爱你871123


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是两处军队的驻地,丰台大营是九王夺嫡的阿哥们最为看重和必须争夺的军事力量


丰台大营,驻扎在北京西南部丰台的精锐驻京八旗军队,是京城的卫戍部队,也就是北京城外围的军事力量,一旦京中有变是第一时间到达的外部力量,最高长官是提督,关于其中兵力,目前有三种说法,一种是6000人,一种是28000人,还有一种是40000人,区别呢比较大,反正说不清,兵种有步兵、骑兵,据说还有火器部队,也是说不清,总而言之,回到刚才,他是北京城四周最强的军事实力。


而除过丰台大营,不得不提起的就是步军统领衙门和西山锐健营,步军统领衙门是简称,它的全称呢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它的最高长官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称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是京师的卫戍、警备和治安保卫机构,它具有军、警两种属性,是完完全全的京城内部最大军事力量。西山锐健营是乾隆十四年组建的,为了当时作战需求(大小金川战事),乾隆皇帝特意下旨组建,而它是不可能出现在夺嫡当中的,二月河先生在康熙王朝书中就已有出现,可能是先生为了故事情节而这样写的吧


而掌握了这两个军事力量,就等于你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即使你没有得到传位诏书,你都可以来一场黄袍加身的戏码,军事力量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权中之权,至上之权,如果还不信你看巴育,英拉至今漂泊海外,没有踏上故土。

在之后我们看到了八王逼宫,而他之所以敢逼宫也是因为买通了京城九门提督隆科多,并掌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文中这样写),在逼宫的过程中也就只有两个人敢站出来说话,一个是王文昭,一个是张廷玉,前者受知遇之恩(曾科考雍正为他掌灯),当场口吐白沫癫痫发作,后者是老臣,不能不站出来。最终还是十三爷力挽狂澜重新把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挽救了雍正。这其实就是演示了一遍标题问题,没有军权连个肯为你说话的人都不可能有,因为这不切实

综上所述,军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故史新时刻


丰台大营的驻军有三万七千多人。分为四个军旗,每个军旗总兵力在满员9450人左右,这是清朝的三支快速反应兵力之一,其中两支驻防北京,一支驻防在热河。

清军在北京的驻军有三支,总兵力100500人左右,分为三个独立司令部。一个是九门守军,有两个军旗总兵力18900人,外加御林军6000人,总共24900人,这是京城9门内的常备军,属于驻防军编制,没有野战骑兵;一个是西山锐健营,有三个汉军旗步兵总兵力27350人+满军旗骑兵9450人,属于野战军编制;另外一个就是丰台大营也是按三个汉军旗步兵总兵力27350人+满军旗骑兵9450人来编制。

当然,军队战斗力不能只看人数,还得看装备。丰台大营装备的装备在清朝里也是非常好的,总共装备火炮20门,火枪8000条,战马8000多匹,牛骡20000多头。

至于说雍正能够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康熙的作用。康熙对兵权的掌控还是非常牢固的,比如他事先下了诏书给张廷璐,一旦九门提督隆科多勾结八爷图谋不轨,就赐死隆科多,这等于是将九门的军队控制在手里了。

其次,丰台大营的人是支持雍正的。这个与太子允礽有关系,太子很早的时候就在丰台大营培养势力,这些丰台守军多少都有受过允礽的恩惠,而胤禛当时就是故太子党的二把手胤礽的超级心腹,这些兵将肯定是拿他当自己人新主子看的。


优己



雍正帝可以成功继位,能在九子夺嫡的残酷斗争中笑到最后,丰台大营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但不代表是雍正帝可以成功继位的唯一关键原因。

雍正帝的成功因素无外乎掌控兵权,而对内他获得了负责京城守卫的隆科多支持,对外获得了川陕总督年羹尧的支持,用以切断在西北手握重兵大将军王老十四的大军补给线,使老十四屈服,并以年羹尧来代替老十四。

而京城外的丰台大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下面宋安之就来说说。

在康雍交替之际,除了各地的八旗驻防军队和绿营,全国大致有三股重要的力量。一个是大将军王老十四的大军,他当时拥兵十多万,可以说是清庭可以拿的出手的所有机动部队了。一个是九门提督隆科多,主要负责北京的守卫工作,虽然隆科多负责的军队的并不是机动部队,但意义非凡,是非常关键的部门。一个是京城外的丰台大营,属于是保卫北京的机动部队。因为雍正王朝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还以为有个西山锐健营,其实西山锐健营是乾隆中期才组建增加的军队,真实历史上雍正时代西山锐健营是没有的。

真实历史上,雍正篡位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的清楚的,也并不是一些网友用所谓康熙遗诏可以解释的,因为康熙遗诏并非康熙帝亲笔所写,而是康熙驾崩三天以后才写出来的,满汉蒙一式四份遗诏的确不能改,但三天时间可以写出来无数份了。

背后诸如为什么遗诏三天以后才写出来等深层次的原因才是值得让人思考疑惑的,当然老十四至康熙驾崩都是贝子爵位,连一个贝勒都不是,所谓的大将军王只不过是一种称呼罢了,颇有一些不伦不类的感觉,也证明不了康熙一定就是选择的老十四等等。


所以不论雍正是不是篡位当上皇帝的,毫无疑问当时那种局面,抓住兵权才是成功继位的前提。

远在西北的老十四有川陕总督年羹尧牵制,切断大军的补给线等于是切断大军的生命线,所以老十四只能乖乖听话。(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京城里负责守卫,掌控兵权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心腹,自然可以让贤王老八他们不得不认命。京城之外的野战正规部队丰台大营雍正也早已掌控,所以当时再无人可以挑战雍正,雍正就此成功继位。

可以说丰台大营对于雍正帝很重要,是成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虽然不能说是雍正帝唯一成功的因素,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了。

那么丰台大营有多少人数呢。

关于丰台大营的人数有三种说法,一说驻扎有十二营军队,每营大概500人,一共6000多人。一说驻军最多时达4万多人之多。一说是28000余人。

丰台大营中驻扎的都是八旗精锐。

按照入关时期的八旗精锐之师最多十万来算的话,到了康熙末年,经过快八十年的发展,丰台大营的八旗精锐,不可能只有6000人那么少,也不可能是4万人那么多,因为清朝入关以后,顺治和康熙年间都有不少大战,八旗精锐也是有损失的,所以丰台大营的人数当时应该介于20000到30000之间。

丰台大营身为正规的八旗精锐,可是拥有步兵、骑兵、火炮部队等齐全的兵种。

这两三万军队可以说是雍正帝对于老十四大军的第二道保险,如果年羹尧牵制老十四失败,老十四造反回京的话,丰台大营加上隆科多的军队,还有雍正继位后的皇帝正统性,老十四也是翻不了什么天的。

至于说雍正帝为什么会赢呢。

只能说雍正帝的手段高明,一步步掌控的京城内外的兵权,才可以弯道超车笑到最后。


宋安之


丰台大营是清朝时期卫戍京城的重要精锐力量,由皇帝直接任命的丰台大营提督统辖,直接效忠于皇帝。

丰台大营,因驻扎在北京城外西南部丰台而得名,由精锐的八旗军队组成,是拱卫清朝时期京畿重地的重要军事力量。

由于丰台大营的重要性,对于丰台大营的管理和统帅也是为皇帝所非常看重的,丰台大营的最高统帅为丰台大营提督,由皇帝亲自任命,并且直接效忠听命于皇帝,没有皇帝亲自统领或者皇帝的圣旨及手谕,任何人都无权调动丰台大营的士兵。而丰台大营也是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在士兵的统御和管理上也较其他的兵营严格很多。

至于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兵马,历史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说丰台大营共驻扎着12个营的军队,每营约500人,共6000多人;第二种说法是说丰台驻扎着4万人左右的兵力;还有一种说法是丰台大营驻扎着军队数量是在2—3万人之间。这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可信。而丰台大营的兵力构成上也包括了步兵、骑兵,还有火器部队,战斗力强悍。

至于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描述的与丰台大营平行的西山健锐营,在雍正时期并不存在,真实的西山健锐营是在乾隆朝中期才建立的,并且存续的时间非常短,其准确的称法应该是香山健锐营。


雍正能够胜出登基皇位,靠的并不是丰台大营,而是隆科多和他的步军统领衙门。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在雍正的夺嫡之夜,正是依靠着十三爷胤祥拿着康熙的金牌令箭赶到了丰台大营,除掉了依附于八爷党的丰台大营统帅成文运,夺下了丰台大营兵权,这才有了率兵进宫勤王,确保雍正登基的一幕。

而这段剧情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出入有很多:


首先,康熙去世前三天,就已经安排雍正去天坛祭天了,所以康熙去世的时候,雍正并不在身边;

其次,十三爷胤祥那个时候并不在宗人府被关着,而是与其他阿哥们一起,守在康熙身前听候康熙的安排,而除了康熙的皇子外,只有隆科多了;

再次,康熙去世后,隆科多随即关闭九门和封锁紫禁城,并实行了全面戒严,换句话说,十三爷就是想去丰台大营也是去不了的,因为他连紫禁城都出不去。


十三爷对于雍正登上皇位的贡献在于,在雍正继位后,十三爷胤祥下跪磕头,拥立新君,起到了支持的作用。

对于雍正登基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实际上是隆科多。

当时的隆科多是步军统领衙门都统兼九门提督,这个职务相当于北京卫戍区司令和北京公安局局长,既要负责整个北京城和皇宫的防卫,也要负责整个北京城的治安,还要管理着全北京的九座城门,即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

步军统领衙门下辖军队数量保持在3万人左右,当时全在隆科多手里,与丰台大营的兵力不相上下,不同与丰台大营是纯粹的野战部队,步军统领衙门下的兵力更适用于城防和治安,并且更靠近皇宫。

所以不管雍正是“遵诏继位”、“矫诏篡位”还是“无诏夺位”,都与隆科多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一,前文中提到,隆科多是除了康熙的皇子外,在康熙去世前唯一守在康熙身边的外臣,因而他非常清楚康熙临终的安排;

其二,隆科多在康熙去世后,马上下令关闭九门,并且在北京实施戒严长达七天的时间,在此期间唯一能出入紫禁城内顺利出入的人只有隆科多了;

其三,康熙去世前曾急召雍正赶回畅春园,但是从康熙去世前后,到雍正到场,前前后后经历了十个多小时,在这期间雍正能够接触的人也只有隆科多。

所以,在康熙死后,隆科多是宣读的遗诏还是宣读的遗命,雍正与隆科多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什么,做了什么事情,现在也已经不得而知,因而也留下了最大的谜团。

而此时的丰台大营,很有可能因为隆科多对于北京城的突然戒严,而完全不知道康熙去世的消息。并且,雍正继位后已是名分确定,丰台大营上下必然也是根据制度,集体忠诚并且效命于新皇帝雍正,也不需要安排谁去夺取兵权,因为皇帝的身份就是统御丰台大营的直接凭证。


丰台大营的精锐力量和北京城中步军统领衙门的军队,成为了十四阿哥胤禵不敢起兵造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康熙晚年,雍正登基最大的竞争对手实际上就是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禵,那个时候还是叫做胤祯,后面为了避讳改称为允禵。

此时的十四阿哥带着十万大军正在西北平叛,即便十四阿哥对于雍正登基极为不满,想要带着着大军回京夺位。但是胤禵想要以这样的方式夺取皇位,就必须要面对三个最大的问题:

第一,雍正已然登基,皇帝的名分已经确定,他手下的这些将士中,是否愿意同他一起杀回北京;

第二,此时西北大军的军需粮草供应全部有赖于陕甘总督年羹尧,而年羹尧是雍正的人,还是雍正的大舅子,成为十四爷大军行动最大的掣肘;

第三,即便西北大军这十万人能够连滚带爬杀到北京城下,也需要至少大半年的时间,此时的军队早已是疲惫不堪,而且要面对丰台大营和步军统领衙门,以及各地勤王军队的反扑,是全无胜算。

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尽管手中握有十万大军,但是十四阿哥依旧不敢轻举妄动,并且被雍正非常顺利的调回了北京,夺下了兵权。


雍亲王府


丰台大营?先要搞清楚,清朝并没有这支部队,卫戍京师的部队由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组成,禁旅八旗因为是留驻在京城的部队,又称为京营八旗,当年雍正的舅舅隆科多就是拱卫京师的步兵统领,管辖京营八旗。而驻防八旗就有点飘忽不定了,在通州、丰台、顺义都有流动的八旗驻兵,也就是京师周边的野战机动部队了,但数量很少,所以丰台镇附近虽有军营,但没有丰台大营,这个单位压根不存在。

图为北京城禁旅八旗兵驻防图。

《雍正王朝》里提到的雍正即位时,依靠的武装力量,一是丰台大营,二是西山锐健营,丰台大营子虚乌有,西山锐健营那时也不存在,是到了乾隆时脑子一热,临时成立的军事单位,很快就被改编了。所以这两个不存在雍正时期的军事单位,为了文学作品的需要,挂靠了一些历史原型罢了。

图为拱极营,宛平防卫京师的兵营。

真实的雍正登基军事情况是,紫禁城内的领侍卫大臣只对皇帝负责,康熙死后奉召对新皇帝负责,雍正即位当天就任命自己亲信十三爷胤祥为领侍卫内大臣,而京师警卫部队一直由他舅舅隆科多掌握,北京城从内到外都是雍正的人,比较担心的是远在西北边关的抚远大将军胤禵,皇位交替时年羹尧一直死盯着胤禵,即位后迅速召其回京并拿下,武力隐患基本解除。

图为遵化八旗兵营旧址。

电视剧为了剧情需要,主要人物要生动饱满,所以在雍正即位交替之际,肯定要发生点惊心动魄的场景,太平淡无奇就没人看了,雍正另一重要助手胤祥必须要描绘生动,但真实的胤祥是被康熙囚禁的,韬光养晦了十几年,没有他什么故事,那就只能靠编,编出个丰台大营,编出个胤祥拿下丰台大营,才能顺理成章的助其登皇位,这个大营到底有几千人还是几万人都不重要,因为压根不存在,真正的胤祥也是雍正即位后才重新出山的。


图文绘历史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雍正皇帝得以顺利继位同样也离不开军事力量的支持。首先,当然是小多子隆科多了。隆科多贵为九门提督,掌管紫禁城防务。在康熙晚年,小多子备受康熙皇帝重用,康熙驾崩后,他义无反顾的站在雍正身后,成为雍正顺利继位的保证。其次,则是在京郊的丰台大营了,丰台大营落入雍正掌控之中,才能保证皇位的最终顺利过渡,不致发生变乱。控制丰台大营甚至比控制九门更为重要,因为丰台大营不管是驻军人数,还是军队战斗力,都可能要强于九门内的部队。



那么,丰台大营在清朝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呢?丰台大营,是驻扎在北京城外西南部丰台的精锐驻京八旗军队,因驻地丰台,所以名曰丰台大营。在这里驻扎军队,其目的当然是拱卫京师了。丰台大营驻扎有十二营军队,每营大约500人,共6000多人。这还只是保守的说法,也有人说有两万多人,更多的时侯,这里驻军有四万之多。

这样看来,丰台大营少说也是拥有上万人马的八旗部队。作为驻京八旗,其实力当然也是非同小可的。京营八旗,下分亲军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骁骑营、火器营,真可谓兵种齐全,装备也是相当精良。



相比丰台大营,九门提督又如何呢?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又称之为步军统领。九门提督设立于康熙十三年,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的守卫与门禁。这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此外九门提督还需要负责巡夜、缉捕、断案,甚至还包括紫禁城救火啊、编查啊。这么一说,九门提督就是紫禁城的卫戊司令无疑了。九门提督有三万人之多,但是既要负责警卫,又要负责治安,还得分散在九门驻守。虽然九门提督所辖部队装备也不错,但相比正规野战部队丰台大营,其战力必然逊色不少。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临终前,康熙诏隆科多至榻前,面授遗命。康熙驾崩,隆科多宣读了康熙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很显然,隆科多坚定的站到了雍正身边,他所统领的三万部队,也必然成为了雍正继位的可靠保证。

这里有人就会问了,丰台大营呢?掌管丰台大营的提督是否会支持雍正呢?这个问题,正史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丰台大营没有发生叛乱,有可能雍正已经控制了丰台大营,也可能康熙驾崩的突然,各营的长官最终默认或者诚认了雍正皇帝。电视剧雍正王朝则采用了雍正通过十三爷允祥,控制了丰台大营这一说法。



不管怎样,雍正最终赢了,并没有发生动乱,大清也顺利完成了从康熙到雍正的权利过渡。这说明,九门提督和丰台大营这一系列军事力量是支持或者诚认雍正的。反过来说,正因军事力量的支持与默认,雍正才能赢得这九五至尊之位,才能成为天下主宰,才能最终成就自己的功业。


风雪梦不逝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是非常重要的武装力量。按照剧中雍正皇帝的话说,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兵力加在一起,是步军统领衙门的好几倍。剧中雍正登基,雍正铲除八爷党,倚靠的武力支持都来自于这两个大营。因此这两个大营在电视剧中的存在感,是非常高的。

然而电视剧中的这两个大营,其实都是虚构的,雍正时期并不存在这两个大营。

关于西山锐健营的名字,需要说明一下。很多人指正“锐健营”错了,应该叫“健锐营”。我也知道“锐健营”是错的,但是在电视剧中,确实是叫“西山锐健营”(见上图)。所以这应该是电视剧的一个错误,下面就统一称之为健锐营。

历史上的健锐营,是八旗禁卫军的一支特种部队,始建于乾隆十四年,部队前身是乾隆皇帝为了镇压大小金川之乱,专门在北京临时设立的云梯部队,士兵均出自前锋营与护军营,且全部都是八旗兵。

后来金川之乱平定,这支临时设立的云梯部队被认为是平乱获胜的关键,广受赞誉(关键都是八旗兵,很给满州人长脸),因此乾隆皇帝也就特别嘉奖,后来还颁布诏书,把这支临时的云梯部队改编为健锐营,大营驻扎地设在香山脚下。于是这支临时部队就变成了有编制的正式部队,并一直保留到了清末才解散。

综上所述,西山锐键营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是名字不对;第二是时间不对,雍正时期还没有这支部队;第三是兵马并不多,这个大营属于精英部队,不会有很多的兵力。

再说丰台大营。这个大营的名字很响亮,也是很多“雍剧”粉丝很爱提及的一个大营。然而这个大营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完全就是子虚乌有的大营。

虽然百度百科中有『丰台大营』的词条,并且还有一些内容介绍。但是,百度百科的这个词条是错误的。

理由有三:

第一,在电视剧中,丰台大营被描述为京营八旗的驻地(八王议政时提到过,提督都是上三旗子弟)。如果是京营八旗,那么问题就简单了。因为清史有明确的记载,京营八旗的驻地是在北京内城,也就是现在北京二环内,全国房价最贵的区域,不可能在城外的丰台。


第二,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皇帝没有安全感,对军权非常看重。当时北京的防护与治安,是以紫禁城为中心,所有兵马全部围绕紫禁城,逐层向外部署。也就是说,北京的清军主力,全部都在皇帝的身边,并以皇帝为中心部署。这就不可能在离皇帝很远的丰台另外再设一个大营。否则这个大营要是造反了,皇帝就完蛋了。

第三,清军在北京城外确实有兵马,但是驻扎在城外的兵马番号是:火器营、圆明园护卫营和云梯健锐营,统称“八旗外三营”。其中健锐营是乾隆时期设立,圆明园护卫营是雍正三年设立。康熙时期,其实只有一个火器营设在城外。

综上所述,历史上并不存在丰台大营,这是可以肯定的。电视剧中的丰台大营,不仅不符合常理,而且在清史资料中,也找不到任何的文献记载。


既然没有丰台大营,雍正时期也没有西山锐建营。那么问题就来了,雍正皇帝是怎么控制朝廷,削除八爷一党,成功登基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史料中写的很清楚。

康熙帝驾崩前夕,时任九门提督隆科多与雍正达成结盟关系。在雍正的授意下,隆科多令九门官兵封锁北京城。城内所有的人,一律不准与城外进行联络。八爷党在城内被隆科多的兵监视,没有机会向远在西北的十四阿哥通报信息。等到雍正登基后,夺嫡大局已定,那些反对雍正的人,也就只能向他磕头了。

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对隆科多非常的器重。不仅在登基后立刻重用,并且还特许他可以以“舅舅”自居,这个皇恩简直高的有点离谱了。

从当年在留下的一些奏折来看,隆科多以舅舅自居,雍正给他极大的恩宠,坊间传闻是因为隆科多帮助雍正上位,看来还是很有依据的。



雍正登基之后,手握实权,全国的兵马都向他一个人效忠。自此,反对他的人,也就只能等死了。

等到雍正把老九、老八先后整死,老十四软禁后,雍正又把目光对准隆科多,最终把隆科多也幽禁致死。

隆科多在罢官之前,他当时虽然还领着九门提督一职,手里拥有两万人马。但是雍正让他去死,他依然没有反抗的能力。因为步军统领衙门的那点兵马跟雍正当时手握的兵马相比,完全就是渣渣。

根据当时的军制,雍正手握七大营,分别是: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步军营、虎枪营、善扑营。这些加起来总计四万多人,且都是特种兵,虐步军统领衙门的两万多“半军半警”的渣渣,简直不要太简单。

总的来说,根据清朝的军制,雍正时期还没有健锐营这个单位,整个清朝历史也不存在丰台大营这个编制。理由有三点,一是八旗军驻扎在城内,而不是丰台;二是丰台大规模驻军不符合常理;三是史料中并没有丰台大营的相关记载。

因此《雍正王朝》剧中的丰台大营,其实只是一个虚构的单位。雍正时期,皇帝的兵权主要还是来自步军统领衙门,以及北京城内和城郊的七个大营: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步军营、虎枪营、善扑营。谁要是掌握了这七个大营,那就等于掌握了京师的兵权。


Mer86


雍正皇帝之所以能赢,主要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说到天时就不得不说雍正及时控制的丰台大营了。丰台大营是驻扎在北京城外西南部丰台的精锐驻京八旗军队,因驻地而得,驻军人数视时局而定,保底人数在10000-20000人之间,鼎峰时能达到30000-40000人。在清代,八旗兵分为两种,即驻守京城的京营八旗,以及驻扎在外的驻防八旗,丰台大营就属于京营八旗。在京营八旗中,还下分亲军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骁骑营、火器营。京营八旗是当时整个八旗中装备最好的军队,以前锋营为例,其兵源是从由满洲、蒙古八旗各统领手下挑选出的精锐组建起来的,堪比现在的特种作战部队。火器营营兵分为鸟枪护军、鸟枪马甲、炮甲三种,可以说有枪有炮,能近战,更能远攻。


地利,主要是雍正坐拥皇城,近水楼台先得月。

人和,则是说雍正将九门提督隆科多纳为心腹。“ 九门提督 ”是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品秩虽然为为“从一品”,但是权力非常大,能当此官者,非皇亲既国戚。九门提督所统领官兵人数为20000多人,虽然人数上比丰台大营驻军还多,但是分散在九门,所负责的任务繁重,其战力无法和丰台大营的官兵相比。但是皇城墙高壁厚,内城粮草充足只要关上城门固守,外面根本攻不进来。所以说只要控制了九门也就控制了皇城,而雍正恰恰时控制了隆科多,而隆科多身为九门提督,就等着控制了九门。再加上雍正又控制了丰台大营,掌控了军权,所以说雍正也就顺势掌控了整个京城的局势。



丰台大营是京营八旗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军队,其规模不大,但是战力惊人,类似于如今的卫戍部队,掌控了它就等于手中有足够的力量拱卫京师的安全。而九门提督手下的部队是皇城里皇帝可以直接随时调遣的部队,有了它便能随时掌控皇城局势。雍正皇帝身居皇宫既掌控了九门提督,又控制了丰台大营,可以说坐拥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他能成功。


木子知兵史


雍正能赢,最重要的并不是掌握了丰台大营,而是掌握了九门提督。掌握丰台大营,只是最后一步。

康熙末年,京师的军事力量主要有三股:大内侍卫、九门提督属下的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丰台大营。

至于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提到的所谓西山锐健营,那是乾隆登基后才有的,不可能出现在康熙末年。

这三股力量,各有偏重,但互相牵制,共同保卫紫禁城的安全。

其中,大内侍卫1000多人,直接负责警卫皇宫。人数虽少,但个个都是高手。

大内侍卫一般都非常忠诚,很少出现反戈一击的情况,谁当皇帝,他们就听谁的。所以,雍正登基后,大内侍卫自然被他掌握。

九门提督隆科多,手中握有30000多兵马,而且驻扎在京城内外,守卫着进出京城的九道城门。隆科多一声令下,就可以切断京城内外的联系。所以,在雍正夺嫡的过程中,隆科多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雍正收服了隆科多,就基本控制了局面。即便丰台大营与雍正为敌,短时间内也难以攻入京城。外地勤王的军队一到,丰台大营受到内外夹击,只有束手就擒。

当然,最好的局面就是把丰台大营也控制在自己手里,因为丰台大营毕竟也有28000左右的人马,而且战斗力非常彪悍。

等到掌控了丰台大营,雍正就把京城内外的三股军事力量全部握在自己手中了。可以说,此时,他的皇位基本已经稳了。


趣谈秘史


另一篇文章说就没有丰台,锐建这两个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