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与将军有什么区别?

伯勋先生


用以表示最高军衔的元帅定义始自16世纪的法国,在拿破仑时期,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战争和分封,让法兰西帝国元帅这一头衔成了万众敬仰的高峰,到了近代,这一头衔也为很多国家所模仿沿用。


(乌迪诺)

元帅军衔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分级和权限,一般来说现代很少有将元帅设为常规军衔的国家,将元帅设为常规军衔的也都不是一些军事强国。因为三级将官制已经能完全适应现代这种规模军事冲突下的兵团调动与常规战略防务。

除非爆发特大型战争,要设置多个集团军群或者大战区司令,或者标榜某人的最高军事统帅地位,那么设置特级上将和元帅才是必要的。

在一些东方色彩浓郁的国家,将军肯定是懂打仗的,而元帅或者特级上将可能只是最高政治领袖必须拥有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权的强调,这种称谓是为了表示军权绝对服从于政权。


像二战时期的日本,元帅也只是荣誉头衔,并不是正式军衔,日本天皇则授予大元帅的衔级,代表其最高统帅的身份,同理,斯大林的苏联大元帅,朝鲜金日成和金正日的朝鲜大元帅也是类似的。

而拿纳粹德国来说,其实元帅和一级上将的军职等级也没有严格的对照表,在击败法国之前,纳粹德国并没有多少元帅,比如博克和龙德施泰特在担任B,A集团军群司令时都不是元帅,勃劳希契1938年做陆军总司令时也只是上将。


普鲁士之魂


元帅这一军衔不只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够获得过,即使到了新中国也只有十位元帅,这就是元帅和将军的第一个区别,那就是稀有性!下面我们就用新中国的十大元帅来举例说明一下元帅和将军的几个区别。


将军大多数都是元帅的部下

如果大家仔细了解过中国十大元帅和中国十大将军的历史,大家会发现一点,很多将军其实是十大元帅的下属。当然有一人除外,那就是粟裕,粟裕其实做过华中野战军司令的,但是粟裕在评选十大元帅的时候几次拒绝评选元帅,而且粟裕与陈毅元帅之间的配合非常好,不存在严格的上下属关系。说来说去,元帅就是比将军高一级,就比方说陈赓大将就是刘帅的老部下,徐海东大将就是林彪元帅的老部下。


和平年代没有元帅军衔

新中国只有十大元帅,在1988年军改中,取消了元帅军衔,所以一直到现在,新中国就只有开国十大元帅。而将军中只取消了大将军衔,保留了上将、中将和少将。所以如果和平年代在军队发展,即使再努力,立再大的功劳,也只能停留在将的级别,而元帅则成为了传说!

抄一句评论,元帅抓战略,将军抓战役,校官抓战术,尉官抓战斗!其实就是一级管一级,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十大元帅,离不开这些将军,离不开这些校官尉官,更离不开那些不顾生死的士兵们!

我是历史白话君,欢迎大家到留言区留下你对将帅的看法,同时也欢迎大家关注我,观看更多历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历史白话君


55年的大授衔,元帅和将军最大的区别是,元帅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问前聂荣臻叶剑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这是军人至高无上的荣誉,在军队建制中几无职务相匹配,元帅享受正国级待遇,但不一定是正国级,正国级的元帅先后有朱德、林彪、叶剑英,但都是一级工资。将军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在军中与职务相对应,享受各自的职级待遇,元帅是国家的,大将以下是军队的。大将张云逸因资历享受元帅工资待遇,大将许光达享受上将4级工资待遇,58年补授的上将李聚奎享受大将3级工资待遇,中将徐立清享受上将4级工资待遇,同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其待遇不完全相同。这就是将帅的差距。


用户6304923713812


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是帅,一个是将。例如我们评判历史人物的时候,喜欢说将才与帅才。总的来说,元帅是比将军高一个级别的。具体来说,元帅是朝廷(政府)与军队的桥梁,而将军则是元帅与士兵的桥梁。

自1955年至1965年间,共授予或晋升10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和1360名少将。到今天为止,将军辈出,到元帅始终就那十个。足矣说明二者的差异和等级。


盛世打杂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共和国将帅大授衔。

<strong>

1955年共和国将帅大授衔: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798名。

共和国军衔独具中国特色,不仅与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军衔制不同,而且与西方、东方、东亚型军衔有所区别。

相比旧中国军衔,多设元帅,在将校尉中又设大将、大校、大尉,将理论上的“准尉”作为临时军衔来应用。虽然主要参考苏联军衔,但在元帅中少设军兵种元帅,校官中设立大校,军士中取消大士。

对元帅军衔的授予,根据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

对军官军衔的授予,根据现任职务、业务能力、政治品质、在军队中服务的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据悉,当时10名元帅排序依次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10名大将排序依次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五味社


元帅用十根手指头可以数的过来,而将军不以4位数计算都点不过来。世界各国“元帅”可以视为荣耀象征,而不是以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军衔这么理解。直接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开军将帅来做说明,简单明了,易于理解。

以1955年授衔为例,总计1614名开国将帅,其中元帅十名、大将十名、上将五十七名,其他都是少将。从400万(1954年440万、1955年底350万)兵员中才精选十名元帅,大家可以感受到元帅的稀缺性。

五五年授衔元帅的评标准是: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以元帅军衔,元帅军衔分为两级:大元帅和元帅。授衔之初定下来的元帅数量是11名,大元帅一名。大家应该都猜出来了,分别是:邓小平、毛主席。随后根据情况变化调整为:已到地方工作现在没有担任军职的干部原则上不参加授予现役军衔。因此最终十大元帅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元老,也是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

而将军一级,我们以十大将来列举,他们虽然都是各军兵种主要负责人,战功卓著。但是从属隶关系来看,都是十大元帅在战争年代中得力助手、下属。可以这么理解,元帅把握战略方针,将军负责执行。

这是当年为主席定制的大元帅礼服,最终没有穿上。

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基于和平年代的需要以及与和世界各国军衔发展相匹配,取消了元帅和大将军衔。开国十大元帅只能留存在大家的记忆中,成为一种纪念和传说。


河东三叔


首先了解一个重要的历史细节,1935年国民政府首次铨叙军衔时,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成为唯一的特级上将,是为陆海空军最高长官。但是抗战爆发后蒋介石还担任过仅仅十天的“大元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元帅和将军在作为尊称而非“军衔”使用时,确有相近的一面。



1937年8月20日,“八一三事变”爆发一周后,南京最高国防会议决定成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抗战的最高指挥机关,首脑职务为“陆海空军大元帅”,以蒋介石任之。然而到了8月30日蒋介石又改了主意,仍以军事委员会为战争指挥机构,继续当他的委员长,这也是国民党方面唯一出现的一次“大元帅”称谓。

要读懂其中的两个意思,其一,这个大元帅与委员长是同性质的称谓,是职务而非军衔。其二,后来美英等国与蒋介石打交道时,称呼其为“大元帅”或“将军”都曾有过,含义没有区别,即对军人政治家的尊称而已。细微之处在于,元帅或大元帅一般称呼某国最高军事长官,其它可统称“将军”。



需要注意的是,“将军”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是指在没有军衔体系的情况下,所有达到一定职权的高级军官。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尚未设立军衔制度,国民党将领与我军高级指挥员会面时,也得互称“将军”,比如八路军最早一批的师长、旅长等;同样,在古代史上依旧如此,至于这个级别的分界线,那实在太复杂了,完全得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时期而具体分析。

如果按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理解,把两者作为军衔来考量的话,区别就比较明显了,“将军”狭义上泛指在军衔体系下获得将星的军队官员,由于东西方、苏美式军衔体系不尽相同,那么所有出现的准将、少将、中将、上将(大将)等等军衔授予者,都可以称谓“将军”。而在这个范畴里,元帅或大元帅,无论是荣誉的还是实授的,均为一国顶级军衔,是将军的最高层次。



“元帅”作为军职首现于法国军队,原来是掌管战斗队形的小官,逐渐演化成顶级军官称谓。

称呼获得元帅军衔的高级军官为“将军”亦无不可,反过来可就不行了。比如我们在军史文章里将林彪元帅写作“林彪将军”、彭德怀称谓“彭大将军”没什么问题,历史进程不同而已;但未被封帅的粟裕大将,称谓就不可逆了。国外也是如此,蒙哥马利其实已经获授英军的元帅军衔,在60年代来中国访问期间,经常被写作蒙哥马利将军,言简意赅的话,“元帅一定是将军,将军未必就是元帅”。

以我军的开国将帅为例,1955年实授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5人、少将800人(其它是补授和晋升),除十大元帅外,那1000多人在非正式场合都可统称为“将军”,而无需称谓准确军衔。



十大元帅则是在将军群体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红军时期的三个方面军、解放战争时期的五大野战军等代表性因素,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兼一野司令员)、叶参座和第二野战军(刘伯承)、第三野战军(陈毅)、第四野战军(林彪)、华北野战军(聂荣臻),以及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唯一代表政工战线的是罗荣桓,其实罗帅曾任山东军区军政一把手,资历非常深厚。

原本我军也拟设立“大元帅”军衔,公认获得者是主席和总理,但最终未予实行。总理在抗战期间配戴的是中将军衔,职务是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但是恐怕没有人称呼“中将”,多以“周公”或“周将军”尊称之。


度度狼gg


法国总统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从这句话中就我们可以知道元帅的重要意义,元帅就是整个军队的核心、最高领导者。

我们中国也有一句俗语——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意思是征集成千的士兵很容易,但找一个好的将领却很难。

那么元帅和将军有什么区别呢?

1、级别不同

一句简单的古语是这样说的:

“能领兵者,谓之将也”;“能将将者,谓之帅也”。

或者可以这样说:帅驭将,将驭兵。在战争年代里,帅就是兵的父母。

一个军队里,帅智将就勇,将勇兵就猛,兵猛就可决战千里。

元帅是军队里最高的职位,一般只有一个。将军会有多个,要听从元帅的指挥。元帅是绝对的上级,将军是元帅的下级。

2、角色着重点不同

元帅偏重于宏观的战略思维,是军队的组织指挥者,他的作用偏重于领导、谋略、创造势态、把握方向、制定目标以及调遣将领。

通俗地讲就是,关键的时候能告知全体“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而将军是在一定局部范围内能掌控局势,能带领所属士兵出色或顺利完成元帅分派的任务的人,他偏重于战术或方式方法的研究。

比如,元帅负责下令攻下敌方城池,他会同时部署几个将军,比如一个勇猛的将军负责正面冲锋突破,让善于持久战的将军领兵从侧面迂回包抄,还有任命善计谋的将军诱敌深入等等。

然后,各路将军又可以在自己的任务范围内自己独立谋划达到元帅的战术目标。

元帅围坐中军运筹帷幄,将军负责英勇杀敌。

元帅要会知人识人,善于让将军发挥自己的长处,起的是战前指挥作用;而将军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战时应变能力,以及鼓舞士兵冲锋陷阵的能力,可领兵出征,独当一面。

3、中西起源和历史演变不同

自人类有了军队以来,就有了将军。将军是军事将领的统称,或者说是武官的统称。元帅的出现比将军晚。

说起来,西方国家中“元帅”一词起源于法国,源于德国词汇“马”和“仆人”,最初指的是给国王看守马厩的官员。

从中世纪开始,法国军队开始用元帅这个称呼,不过那时候等级不高,是军队中的一般官职,他负责军队的行军队形和作战队形,监督警卫勤务的执行,管理军队庶务以及指挥前卫,选择营地等工作。

到了16世纪,法国开始用元帅代表最高军衔,从那以后,德国,奥地利,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也相继设立这个军衔。

在中国,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源于《左传》中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意思是在军队中担任总指挥的主帅人选。

晋国名将先轸在城濮之战与崤之战中屡立战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

这时候的元帅,只是一个对军队主将的称呼,而不是官职。

那元帅什么时候才成为官职的呢?那要到南北朝了。

那时大军要出征时,军队的主将就要被封为元帅,但这样的官职是有临时性的,元帅一职相当于现在抗日电视剧里说的“敌前总指挥”。

随后的朝代里,隋唐宋等朝代都设置有元帅一职,一般都由皇子或亲王担任,副元帅一般由有威望的大臣担任。

元帅都是临时授予的,并不列入朝廷的正式官职体系内。那时候的士兵不管元帅有没有得到封号一般都会称自己的将军为元帅,因为好听啊。

元朝的时候在边疆设置元帅府,元帅才真正成为固定的官职,类似现在的军区司令。明代初年的时候也设置过元帅,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就取消啦。

后来电视剧里经常看到明朝帅兵打仗的都是经略,总督,督师。像熊廷弼是就辽东经略,袁崇焕就是督师。至于职位高低,一般是总督,经略,督师。

到了清朝,元帅这种官职也给干掉啦,一般出征时都是什么什么大将军。你看看电视里有年羹尧大将军。

直到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勇营崛起,“大帅”这个称呼才渐渐流行。在勇营中,能够统领数营独挡一面的大将,都有资格被称为大帅的。

清朝灭亡后,民国建立,袁世凯死后,军阀开始混战。于是很多军阀也被称为大帅了。例如孙中山,海陆空大元帅。张作霖,张大帅,曹锟,曹大帅等等。

虽然称呼归称呼,民国时期的军衔里并没有元帅这一级,所以这些大帅的称呼也就是俗称。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种大帅来大帅去的叫法才逐渐消失。

总的来说,在古代的武官体系中,元帅一般只是一个临时授予的职务,不属于正式官职。甚至很长时间内都是一个习惯性的称呼。

而将军基本是一个正式的官职。从名词所代表的意思上来说,只有一支军队的主将才能被称为元帅,其职务相当于总指挥,而军队中的高级将领都有可能被称为将军。

4、元帅与将军作为名称发展的结果不同

在西方,16世纪时元帅一直是国家军事最高领导人的专用称谓,将军则要比它低很多。

元帅一般分为海陆空军三种元帅。前苏联的元帅种类较多,设有大元帅、元帅、海军元帅、炮兵元帅、装甲兵元帅、工程兵元帅、通信兵元帅等。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参照了前苏联、朝鲜等国的军衔制而设定了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其中将官设置为四级,即: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1988年以后,我国取消了元帅军衔,最高军衔是上将。

近些年,在主要军事强国里都取消了元帅军衔,一般就是上将或者是大将军衔就登顶了。

美国历史上没有设立过元帅军衔,五星上将就是最高军衔了。

俄罗斯也取消了苏联式元帅军衔,只保留了俄海军元帅的军衔,但是从没授予过。现任俄罗斯海军总司令科罗廖夫军衔也仅为上将。

非举国大战,一般都不授予元帅军衔。和平年代,一般都不设有元帅军衔。这已经成为了各国共识。

只有极少数国家还保留着元帅、主帅、和次帅等古老军衔。

目前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里唯一的元帅,在我们的邻国印度。2002年阿尔琼辛格被授予印度空军元帅军衔。

元帅只会出现于战争年代,现在世界各国上将就为最高军事领导人职位,其实上将就相当于元帅。

元帅与将军虽有职位和权力高下之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将帅对战争的重要作用。

好的将帅,不止是改变了一场战争的结局,还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引领一个时代的军事战术思想。

说了这么多,用一句话总结元帅与将军的区别,那就是——帅驭将,将驭兵。

不管帅与将孰高孰低,我们只希望世界和平,和平年代不需要元帅。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有十位功勋被授予元帅军衔,他们是朱老总、彭德怀、林总、陈毅、刘伯承、聂荣臻、陈毅、叶帅、徐向前、贺龙、罗荣桓。这十位将领都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时期即入党,且在长征中就做到军团一级将领的人。刘伯承、贺龙更是在国民政府就是军长级别。他们参加革命早,资历深,战功更是冠绝开国诸将。是我军最高一级的军衔。

同期,亦有十位军事将领被授予大将军衔,他们是粟裕、陈赓、徐海东、谭政、黄克诚、张云逸、许光达、罗瑞卿、王树声、肖劲光。这十位将领在土地革命这种时期即入党,粟裕、许光达资历较浅,但粟裕战功巨大,许光达则是作为红二方面军代表入围。谭政是政工代表、黄克诚擅长战略策划、罗瑞卿长期负责中央警卫工作,可以说他们是我军各个的代表人物,大将是我军次一级军衔,仅次于元帅。


林屋公子


元帅与将军,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其最本质的区别是:

1.元帅是三军内最高军衔,也是非常高的军事统帅。

2.将军是对达到少将级别的所有将领的统称。

总而言之:元帅是指某一具体的级别,而将军是某一范围的统称。

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形成正规而又规范的军队体系,近而实行了“军衔制”,随后又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在其中第规定军官的军衔等级区分如下:

(一)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二)将官: 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三)校官: 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四)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近而实行了“军衔制”。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军衔制”,授于朱德、彭德怀、林彪、贺龙、刘伯承、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0人元帅军衔和勋章,即“十大元帅”。



授于粟裕、陈赓、罗瑞卿等10人大将军衔和勋章,授于杨勇、杨成武、宋任穷等55人上将军衔,授于175人中将军衔,授于801人少将军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