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无比缓慢的城市

昆明 | 一座无比缓慢的城市

“落日时分,当中国的城市从北方的平原上开始,一座一座沉入黑暗之后,南方高原之上的昆明依然处于白昼的光芒中。这座古老的城邦接近太阳,阳光要在中国大多数都市都沦入黑暗之后,才从这个城市暗下去。因此这个城市永远有金色的黄昏,光辉的街道。”

文|老布


走在昆明的街头,不知不觉就放慢了脚步。

今天的昆明咋一看很难看出它深处遥远西南的属性,因为这里高楼林立,各种交通也都非常便利,俨然一座大都会。只有当冬日里的暖阳火辣辣地烤在背上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这是被称作“春城”的云南省会昆明。

昆明 | 一座无比缓慢的城市

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慢之城。唯有行走才能发现它的魅力。和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一样,昆明也有长着差不多模样的高楼大厦,不同的是,这里的现代建筑和年代久远的居民楼,以及年代更加久远的历史遗迹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之间就像长在一起一样自然和谐。楼栋都不高,甚至还没有行道树高,楼与楼的间距也合理,阳光可以轻易地越过楼栋的房顶投入街道之中。走在马路上,随处可以看见扎堆晒太阳的人群。他们或者是街坊邻里,碰上了聊两句家常,嗑三粒瓜子;或者是附近餐馆的厨子和服务员,趁着闲暇溜出来抽两口烟,聊聊谁的八卦。

在昆明,你永远别想跟上这座城里人的“节奏”。当你加快步伐赶往目的地时,昆明人的姿态永远是不疾不徐的,碰到滇记牌坊拈几份烧饵块,遇见老店茶馆泡一壶普洱茶。这时你再回头,才发现自己虽然比行人走得都快都远,但却败给了城市生活的“节奏”。

昆明 | 一座无比缓慢的城市

文章开头引用的那段话来自诗人于坚,他曾为这座城市准确号过脉,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座无比缓慢的城市。昆明人有一种“有的是时间来把生活精雕细刻”的劲儿。

没有严冬,也没有酷暑,温和的天气与和煦的蓝天似乎注定要将这里的生活带入纯粹的慢节奏。外地人知道昆明的慢,大部分是从翠湖公园的西伯利亚红嘴鸥开始的,喜欢“喂鸟赏湖”的昆明人的确习惯了慵懒时光,个个都成了“家乡宝”。在阳光雕刻的生活里,过日子是昆明人的重头戏,“烤太阳,吃茶,冲壳子(聊天)”是昆明人最感兴趣的三件事。在昆明的花宴馆里吃一顿鲜花宴,你才知道芦荟、茉莉、三七、玫瑰、荷花原来都可以入菜,欣欣然吃尽春花秋月。

昆明 | 一座无比缓慢的城市

于坚认为,是西南联大教会了这座城市如何诗意地生活。上世纪30年代末,因为抗战,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高校并校,先迁到长沙,之后再迁至昆明,这就是现在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大师云集的西南联大。闻一多、朱自清、钱穆、沈从文等名家从北方来到昆明,豁然开朗,视之为天堂。在西南联大的纪念馆里,有一面院士墙,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拼起来几乎就是近代中国知识界的全部版图。

昆明 | 一座无比缓慢的城市

从云南师范大学出来,沿着文化巷向南,走过三个街口,便是文林街。东至翠湖北路与青云街交接处,西抵东风西路北口,明清时因地经乡试场所贡院(今云南大学内),考生多经此街,取“文人如林”之意而得名。从名字和历史来臆想,或许那时的文林街街旁就应该是酒肆林立之地,来自云南各地的才子会聚于此,少不了喝酒、吟诗、作对之类的风雅之举。

汪曾祺就经常在文林街泡茶馆。在文林街一带居住过的,还有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钱钟书、沈从文、罗廷光,云南经正书院的掌堂陈荣昌,全国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等,老舍、金岳霖等文化名人也曾在沈从文的邀请下造访,在一座小楼里谈论着小说、戏剧和哲学。

昆明 | 一座无比缓慢的城市

曾经布满文林街的茶馆已然不见,如今的文林街遍布的是书店、咖啡店、西餐厅、洋酒吧等,这算是从空间上承继了茶馆的功能,也算是一种适应时代的变化吧。

虽然西南联大早已成为历史,但它存在过,并与这座城市发生了深层次的关系。这种闲情逸致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融入了这个片区。如今,毗邻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大的文林街、文化巷早已成为昆明的一张文化名片,它们对于昆明的重要性,等同于798、三里屯之于北京,在这里,能感受到这座城市青春的一面和满满的文艺气息。

昆明 | 一座无比缓慢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