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时间:4月22日

地点:西吉县王民中学

媒体:新华社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4月22日,新华社记者艾福梅、卢鹰、李浩、程黎明一行人来到西吉县王民中学,采访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我县支教情况。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时间:4月22日

地点: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兴隆镇单家集、吉强镇龙王坝村、西吉县乡土文化创业园

媒体:中国审计报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4月22日,中国审计报记者吴伯银来到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兴隆镇单家集、吉强镇龙王坝村和西吉县乡土文化创业园,采访我县文化扶贫、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以及民俗文化等内容。随后来到西吉县人民政府,了解西吉县脱贫攻坚、生态治理等情况。

时间:4月22日

媒体:中国教育电视台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4月22日,中国教育电视台张晓瑜、郎天辰一行抵达西吉县,采访全县脱贫攻坚、生态治理等方面内容。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相关链接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红色”基因在这里播种单家集村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富民

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村人说,致富带头人苏玉春是个养牛好手,经他指导的养殖户频频养出“吨位”级体重的“牛王”。

这点从他摆放在办公桌上的“2017年全县十佳养殖能手”奖牌可见一斑——只有对西吉县草畜等产业发展有贡献、带动一方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人才能获此荣誉。

苏玉春的桌上还放着两个单家集“民族团结杯”农民篮球比赛第一名的奖杯。

可他并不会打篮球。

12月17日,兴隆镇干部马天雄和单家集村支书单云来到苏玉春的养殖场。在传达今冬明春开展西吉县系列群众文体活动的通知时,马天雄揭开了谜底:“‘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是单家集致富带头人认同的观点,他们热心支持文化体育活动。各类比赛,致富带头人能上场的上场,不能上场的就当后勤。苏玉春虽不会打球,但服务做得好,所在团队获得第一名后,他也分享了荣誉。”

2005年起,单家集村开始举办迎春篮球赛;2010年,单家集迎春篮球赛扩大规模,“民族团结杯”农民篮球运动会年年举办,兴隆镇各族群众欢聚赛场,周边隆德县、甘肃静宁县等地的篮球爱好者也远道而来,一展风采。

连续举办十几年的篮球赛,只是单家集“民族情,一家亲”的生动注脚之一。

民族团结的“红色基因”,早在红军长征时,就播下了种子。

1935年8月,红25军来到六盘山下回族群众聚居的单家集,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宁睡大街也不扰民,早上又把街面清扫干净,军长程子华还向清真寺赠送了“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旗。同年10月5日,毛主席率中央红军途经单家集,群众不仅不避,还用最高礼节“九大碗”招待。在陕义堂清真寺北厢房,毛主席与阿訇马德海促膝长谈。当晚休息,回族群众把门板拆下来,垫在睡不惯热炕的毛主席身下……

单家集回族老汉拜富贵义务讲解当年红军长征三到单家集的故事整整24年。不会普通话,学!没有讲解词,查!老汉用时光把自己打磨成了一位“五星”讲解员,最多的一年,义务讲解近200场。

2017年,老汉病逝后,单家集村干部们集体担起了这份职责,接过拜老汉红色“讲解员”的工作。他们继续将饮水思源传党恩、不忘初心跟党走的故事分享给全国各地前来追寻红色足迹的人。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单家集民族团结广场前,村支书单云介绍红色历史和民族团结故事

单家集村支书单云说,红军长征途经兴隆镇时,手把手教会了这里的回族群众制作粉条。当地群众不断传承、改良红军教授的粉条制作技术,“红军粉”见证了红军和老百姓的鱼水情,成为当地的脱贫富民产业。如今,单家集人用马铃薯制作的粉丝、粉条、粉带成为“西吉三粉”的拳头产品,销到了甘肃、陕西、新疆等地。

在时空轮替里,不断传承的是单家集发扬光荣传统的红色基因;在历史推进中,始终坚定的是单家集团结互助奋斗的铿锵足音。

近年来,单家集村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脱贫富民为统领,单家集村凭借传统优势与集市优势,走出了富有特色的致富之路,成为西北村级经济发展的典范。

该村集中力量推动草畜、特色蔬菜、“三粉”加工和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小群体、大规模”和“农业解决温饱,第二、第三产业致富”为特点的“单家集模式”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路径。

目前,单家集牛羊肉产品已远销河南等10多个地区,形成了以牛羊贩运、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全村有活畜贩运屠宰户180余户,年贩运牛6万余头,羊近4万只。

单家集村培育壮大西芹等特色蔬菜产业,一改过去小户经营、个体耕作的模式,由合作社发布信息引导基地内农户统一种植绿色特色蔬菜,统一收购后对蔬菜进行冷藏保鲜、加工和销售,逐步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截至今年9月,全村有大中型运输车辆210多辆,餐馆15家,店铺120户,粮油贩运户25户。

2017年,单家集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00元。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西海固青春接力20年——支教宁夏西吉县的复旦学子

1999年至今,224名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青年前赴后继,在宁夏西海固的干山枯岭中一扎就是20年。从最早一批70后,到如今几乎全部是95后,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接力棒从未中断。支教学子在山沟与外界间架起桥梁,点亮山里娃的梦想。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李倩雯在查看学生随堂练习情况。

为了一点改变

又是一场雪后,从宁夏西吉县县城向南望去,黑色的群山仿佛覆盖上一层白纱,凛然壮美。但对于在平峰中学支教的李倩雯来说,这意味着她未来几天要被困在山上了。

平峰中学海拔2000多米,人难下来,水也不容易上去。冬天拧开水龙头,经常流不出一滴水。从精致文弱的城市姑娘变成顶着油头出门挑水的乡村教师,是大山对李倩雯最直观的“改造”。

然而,这个上海姑娘却很快适应了这一转变。“来之前已经从前辈那里了解了这里的情况,来之后发现条件比预期好很多。”李倩雯没时间把心思放在生活琐事上,备课、教学、家访……她恨不得把每一分钟都用在学生身上。

20年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先后赴西吉县9所乡镇中学支教,他们领略大山的风土人情,投身山区的教育事业。不止一所中学的校长对记者说,支教老师在学生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比很多本校老师还要多。

支教团队长杨陈浩彤在王民中学担任初二政治老师。走进大山之前,他曾想象自己能轻易改变一个学生甚至一个家庭,但现实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杨陈浩彤在讲课。

“怎么教了他们还是不懂,不该错的地方一错再错!一开始我很生气,甚至质疑自己来这里的价值,但后来我发现这里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原来自己以为可以一笔带过的地方要细细地讲,还得向前辈取经如何更好地教学。”杨陈浩彤说。

每个支教队员都和杨陈浩彤一样,经历过现实与理想的南辕北辙。但那些站在走廊里背书的身影、请教问题时从门外探出的小脑袋,总能给予他们继续前进的力量,也时刻提醒着他们,虽然这里的孩子没有好的教育基础,但他们身上仍有希望。

“哪怕能让孩子们有一点点改变,都是值得的。”支教队员们说。

播下一颗种子

山里山外是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支教队员张子瑜在王民中学教初三语文,有学生在作文里用成功人士举例,马云的头衔是“百万富翁”。

“在他们眼中没有比百万富翁更有钱的人了,他们无法想象更大的世界。”张子瑜说。

环境的闭塞限制着孩子们的见识,也难以孕育改变命运的念头,去银川打工是很多学生最大的愿望。多数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同样不能为孩子指明出路。

认知上的鸿沟让这些城市青年意识到,比提高几分卷面成绩更有价值的,是为深山里的孩子们打开一扇向外看的窗,让他们见到更广阔的天地,催生走出大山的梦想。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左宗正在辅导学生作业。

在三合中学支教的王正娴联系自己复旦的同学摄制了介绍上海的视频,放给学生看。“我以为银川是最大的城市,有最美的建筑,看了这视频,原来山外有很多高大的建筑。我以后也要去上海。”七年级的王玉霞认真地写下了这段话。

打开窗,还要架起桥。2010年,支教团把12名学生带到上海参观世博会,来自平峰中学的朱飞是其中之一。上海的繁荣发达深深震撼了这个山里娃,坚定了他“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转年中考,朱飞考取了固原市第一名,2014年,他考进了清华大学。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支教团开启了“西吉学子励志游学计划”,每年从4个支教学校中遴选优秀的学生,带他们到上海参观学习。5年过去,已有约百名西吉学生被带出大山,见识繁华世界的精彩。

改变一个学生,更要给家长播下重视教育的种子。

15年前,第6届支教队员高天来到三合中学。让这个城市独生女感到惊讶的是,班上一个女生上学的机会竟是和家里5个姐妹“竞争”来的:在父母眼里,学习好才能继续读书,否则上学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如早早出去挣钱或嫁人。

扭转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家访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迎着晨光出发,披着星光归来,支教队员用脚步丈量着西海固大山的千沟万壑。他们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普及知识和教育的意义。

“现在情况已经跟前辈给我们描述的大不一样了。”如今,杨陈浩彤再去家访,听到最多的话是“我们勒紧裤腰带也要供孩子读书”。

传承一种精神

支教团有一句口号:“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王民中学的一间小屋里收藏着一张书桌,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那是从第一届到去年第十九届在王民中学支教过的队员签名,等到这一届队员离开前,他们也会在这一串名单后面签上自己的名字。

“虽然支教老师的面孔每年都不一样,但他们对西吉县教育事业的支持和热爱始终如一。”在王民中学校长王永明的心中,二十载光阴的坚守已经成为一种陪伴。在说到全校共有22名老师时,他很自然地把今年3名支教队员算在了里面。

一年可能无法改变一个人,二十年却可以改变一个地方。一届届支教学子既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

20年间,支教团在西吉县扎下了根,开出了花。支教队员一开口讲普通话,乡镇上的百姓就知道“这是复旦来支教的老师”;每到暑假,总有家长向学校打听:下学期支教老师还来吗?教哪个班?

20年间,支教队员教过的万余名学生,有很多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2008年从将台中学毕业的王萍,如今从宁夏大学毕业,回到家乡西吉,成了王民中学的老师,和杨陈浩彤做起了同事。她至今还珍藏着当年临别时和支教老师互赠的照片。

20年间,支教队员一批批告别,但一束束牵挂的目光却从未离开。第18届支教队员陈辉艳上学期又带着礼物回到将台中学看望她的学生;第17届支教队员黄温馨仍在联系资助人为学生寄去衣物和生活用品;第8届支教队员余佳奇十几年来一直资助学生……这些城市青年与大山的故事还在以更多的形式延续着。

潜移默化中,支教队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这片土地:山里娃的普通话越说越好,上学的女娃娃越来越多……这场青春接力的意义已经不仅在于帮助山区学生学习知识、提升应试能力,更在于改变他们的理念,推动这片土地走出落后与贫困。

“在这些孩子身上,我总能看到很多希望。这些孩子以后肯定会更重视教育,一代代越来越好。”杨陈浩彤说。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蹲点采访西吉进行时(八)

审 核:王如林

主 办

西吉县马莲乡党政办公室

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954-38288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