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電商敗走中國,原因在於“媽寶”模式行不通?

​4月,對亞馬遜來說應該是非常水逆了。

先是創始人貝索斯與25年髮妻麥肯齊離婚。隨後亞馬遜又對外宣佈,主營電商業務退出中國市場,將在今年7月18日正式停止為亞馬遜中國上的第三方賣家提供服務。

從1993年與麥肯齊結婚,到2004年電商業務高調進入中國,貝索斯與他的亞馬遜一路順風順水。

也許,就在亞馬遜豪擲7500萬美元收購卓越網,想要稱霸中國市場時,貝索斯怎麼也想不到,15年後的亞馬遜,竟以0.6%的市場佔有率在中國慘敗,黯然出場。


亞馬遜電商敗走中國,原因在於“媽寶”模式行不通?


告別中國市場


在多數西方人眼中,亞馬遜是一個傳奇般的存在。

1994年,貝索斯便開始嘗試通過互聯網銷售圖書,亞馬遜也成為最早開始經營電子商務的公司之一。

從時間上來看,它和雅虎一樣,算得上世界互聯網的“老前輩”,甚至比谷歌的資歷還要老。

經過25年廝殺,貝索斯和他的亞馬遜一直處在高速增長的狀態,逐漸在激烈的競爭中獨佔鰲頭,成為了全球商品種類最多的網上零售商。

2004年8月19日,已經是電商巨頭的亞馬遜宣佈收購卓越網,正式開始佈局中國業務。此後一路擴張,佔據了中國電商B2C市場的絕對份額。


亞馬遜電商敗走中國,原因在於“媽寶”模式行不通?


同一時期,淘寶網上線剛滿一年,馬雲還在C2C市場與國外電商巨頭eBay戰鬥。劉強東的事業也才剛起步,京東還不是“京東商城”,而是中關村的“京東多媒體網”,3年後才拿到第一筆投資。

亞馬遜的好景並不長。淘寶、京東等中國本土電商在激烈的競爭中快速成長,價格戰、“造節”運動接踵而來,亞馬遜逐漸失去存在感。

其花了很長時間才認識到複製美國亞馬遜模式在中國並行不通。但是機會已經溜走,剩下的只有市場份額斷崖下跌了。

如今,距離亞馬遜進入中國剛好15個年頭。面對市場份額下降,收縮本土電商業務成了亞馬遜中國的必選項。因此,此次關停也並不奇怪。

巨人倒於“媽寶”


亞馬遜能在美國、日本做大做強,卻在中國節節敗退,除了本土電商的擠壓之外,自然還有其他原因。

亞馬遜在美國、日本順風順水,習慣了消費者較高的收入水平,將“好服務,但價格貴”的模式習以為常。

但中國13億人口收入分佈嚴重不均,消費有所分層,亞馬遜這套模式在中國自然不如本土電商。

再說用戶體驗,亞馬遜簡潔的界面排版風格似乎並不受中國消費者歡迎。我們的習慣是寶貝詳情看起來B格越高越好。但亞馬遜參差不齊的詳情頁信息,無疑讓不少人望而卻步。

同時,亞馬遜的售後也一直被中國消費詬病。當淘寶都上“7天無理由退貨”了,亞馬遜的退貨還在“山路十八彎”。

另外,供應商的考核標準上,亞馬遜遠比中國本土電商來得嚴苛:若“差評率低於1%”或“24小時未回覆低於3次”,店鋪將自動關閉,人工無法修改。這一做法擊退了無數想要入駐的供應商。


亞馬遜電商敗走中國,原因在於“媽寶”模式行不通?


擔任中國區總裁的王漢華曾經感慨自己“做不了主”,作為總裁僅有銷售方面的權限,甚至不能決定更改市場營銷預算和產品包裝。

其他包括物流和運營等事項,得由亞馬遜總部決定。

明明是個獨立出來的兒子,卻缺乏獨立性,什麼都要“媽媽”來決定。但身在國外的老母親要如何及時看到兒子身邊的人和事呢?過於“媽寶”必然會卑微到塵埃裡去。


All in 印度


如今,雖然亞馬遜未完全從中國謝幕,但是,一條清晰的“逃生”線路已經一目瞭然:從水土不服的中國,轉戰下一個10億級市場的印度。

在2018年,亞馬遜已對其印度主要的子公司亞馬遜賣家服務公司投資了13.6億美元。截至2018年12月,亞馬遜向印度市場業務注入的資金總量已經超過39億美元。

畢竟,亞馬遜在中國這個市場上已經失敗了,與其重新撥亂,跟淘寶、京東等成熟電商拼死廝殺,倒不如轉到印度這張白紙上,反而更有機會取得市場優勢。

而事實證明,有了經驗教訓,辦事果然乾淨利落。


亞馬遜電商敗走中國,原因在於“媽寶”模式行不通?


去年,沃爾瑪以160億美元收購了印度本土電商Flipkart 77%的股份。這讓亞馬遜在零售業最大的對手沃爾瑪一時出盡風頭,同時也讓印度電商的競爭白熱化,火越燒越旺。

根據巴克萊銀行的一份報告,在2017~2018財年,線上零售巨頭亞馬遜印度的CMV達到了75億美元,一舉超過了Flipkart的62億美元。

目前看來,亞馬遜在印度的發展找回了本有的勇猛。只是,在中國沒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教訓,希望今後不要在印度再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