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王朝人物彙編第六篇·項氏宗親·將軍項聲

項聲,同項它一般,也是西楚宗室核心成員,西楚政權重要軍事將領之一。

但是很遺憾,他與眾多西楚政權的人物一般,在史書中出現的次數也是非常之少。可即使如此,項聲作為西楚政權宗室將領中唯一的一位明確在史書中有過勝績的人,都已經說明了其人的厲害程度,決然不是那種可以輕易忽視的存在。

在史書中,項聲總共出現過三次,而這三次記載在某種程度上也正是關係西楚政權命運的三場戰爭。

先說這第一仗,便是之前筆者在龍且篇中提到的西楚與九江王英布的戰爭:

楚使項聲、龍且攻淮南,項王留而攻下邑。數月,龍且擊淮南,破布軍。《史記·黥布列傳》

如之前筆者在龍且篇中也談到了這場戰爭,當時筆者對此的分析是,此戰爆發於漢三年劉邦彭城之戰後,項羽一路高歌猛進並和劉邦對峙於滎陽期間,未免九江王英布背後突襲,遂令項聲龍且領軍攻打英布,以確保西楚後方安全。

但是,這裡的一個問題就是,當時率軍攻擊英布的楚軍主將到底是誰?

因為這裡的記載比較詭異,只是單單的把項聲和龍且一前一後並列,如在後期楚軍攻擊漢軍大將軍韓信之時就明確以項它為大將,龍且為裨將,但是這裡的情況,卻是比較複雜。

其實還是那句話,軍事只是政治的延伸,而西楚政權畢竟是一個完整的政權,所以,再加上筆者在范增篇中曾經做過的那個假想,也就是說如果范增所代表的確實是西楚政權中的另外一個龐大勢力的話,那麼這裡的記載,或許並無詭異,只是因為當時的西楚政權局勢所決定的。因為當時在西楚政權內部,依然還是以項羽為首的宗室將領和以范增為首的異姓將領處於一個平衡期,故而此次對陣英布之戰,也許正是二者的一次聯合作戰,並無互相從屬關係,當然,這也只是筆者的一些假想,並無確切證據可以證明。

說到這裡,關於筆者的很多猜想和假設,筆者覺得應該做個說明:

事實上,很多歷史,尤其是秦漢之時的歷史,如果不能大膽的提出一些假設,單單只是依靠一些粗淺的史料記載來說明歷史的話,那就會很容易會陷入完全的唯心主義,為何?因為秦漢時期殘存不多的史料往往只是記錄了幾個人做的幾件事以及他們說的幾句話便交代了一場大事件。由此,很多人就往往會有一種一個人就可以決定一個政權的錯覺,但是在事實上,任何政權的建立、成長以及毀滅都是有著非常深厚複雜的原因,絕對不是說,某個人的幾句話,以及某個人的個人能力就能完全改變的。當然,並不否認在某些時刻的某個英雄人物確實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那也僅僅只是一時,而其最終如何還是要看整體情況而言。故而,筆者便是意圖基於基礎史料,做出一些別樣的分析,以供大家思考,但是,筆者並不建議拿來當做歷史參照。

好了,繼續說項聲的事。

如果接著筆者的那個猜想,也就是說,項聲在史書中第一次出現時,其與龍且領軍擊敗英布的戰爭,應該是西楚政權內部兩大派系的一次聯合作戰,從而取得的一次大勝。雖然在上述內容中我們可以簡單的推斷出此次擊敗英布,應該是龍且首功,但是龍且首功不代表就是項聲無能,只能說,很多更具體的事情我們已經無法做出完全還原了,但是至少在此戰中,項聲和龍且都是功臣,他們二人同樣傑出,畢竟能夠擊敗英布,也絕對不是容易的一件事。

而以上對英布的勝利,則標誌著西楚政權依然還是處於強盛期。雖然首都曾經淪陷過,但是也很快隨著項羽的回師,以漢軍為首的諸侯聯軍便是慘敗而歸,同時在此大勝之下,楚軍中除了項羽之外,諸如項聲、龍且這樣的偏師也能取得擊敗九江王英布的重大勝利,這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時的西楚政權確實到達了一個巔峰。

由此,再看項聲參與的第二場戰爭,也就是他在史書中出現的第二次,而正是這場戰爭,西楚政權開始由勝轉衰:

是時彭越渡睢水,與項聲、薛公戰下邳,彭越大破楚軍。《史記·高祖本紀》

是月,彭越渡睢,與項聲、薛公戰下邳,破殺薛公。《漢書·高帝紀》

此戰,如同不久前楚軍擊敗英布之戰一樣,依然是宗室將領項聲領軍,另外配一個外姓將領薛公,而關於薛公筆者日後會細細談論的,此處就不作詳解了,總之,此戰敗了,而且敗的很慘,薛公被彭越擊殺,而項聲則領軍退走。

但是,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此戰項聲的敗,還需要結合當時西楚政權高層發生的一件重大變故來一同看待。而這個重大變故,筆者在范增篇中也曾說過。也就是如史書中說的,因為陳平的所謂離間計,也就是幾句話間,西楚政權的一號首腦人物項羽和二號首腦人物范增之間產生了劇烈爭執,由此結果就是范增死。而緊接著所爆發的西楚在歷經彭城慘敗後的另一場大敗,也就是筆者在此處引用的這場戰役。也正是從此刻開始,貌似強大的西楚政權便一步步開始走向衰亡。

此戰過後,項羽隨即引軍回擊彭越,而原本退守的漢王劉邦則也開始發動進攻。於是,項羽遂再一次領軍回擊劉邦,並攻破滎陽,兵鋒直指劉邦本人。

其實,就筆者站在上帝視角來看,此時的項羽應該是對當時的戰局做出了判斷失誤。當然,他認為的其實也沒錯,只要殺了劉邦,那麼漢軍勢力便會瞬間崩塌,而後一切問題也就沒有了,所以,項羽便忽視了真正決定楚漢之爭的齊地之戰,只是派遣了項它和龍且二人領軍去攻韓信,由此才導致了楚軍在齊地之戰的徹底慘敗。而後,很顯然項羽的孤注一擲也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當其打到鞏地之時,才發現其雖手握重兵,但卻依然不能把劉邦怎麼樣。

因此,正是項羽這一重大判斷失誤,才導致了齊地之戰的慘敗,事實上,如果當時項羽並沒有去把重心放在劉邦身上,而是令項它領軍繼續和劉邦對峙,其則率領楚軍主力進攻齊地,恰好當時的漢軍大將軍韓信的主力剛剛被劉邦用走,而其當時部下還屬新卒,戰力並不是很強。如此,若此戰項羽能勝,那麼西楚就還有機會,只是可惜了,歷史不容假設,由於項羽的判斷失誤所導致的全局崩潰,也就不可避免了。

如下面的這份項聲在史書中的最後一次記錄,同時也代表著西楚政權開始完全走向衰敗:

項羽使項聲、薛公、郯公復定淮北。嬰度淮北,擊破項聲、郯公下邳,斬薛公,下下邳,擊破楚騎於平陽,遂降彭城,虜柱國項佗,降留、薛、沛、酇、蕭、相。攻苦、譙,復得亞將周蘭。《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關於這裡薛公的死,是個謎團,到底是被彭越殺的還是被灌嬰殺的,目前還無法準確分辨,但是,大家需要知道的一點是,那就是淮北之戰確實將項羽逼到了極其艱難的困境。

如上述記錄,當項羽聽聞齊地之戰的慘敗後,急忙啟用項聲及其他幾位將領領兵進擊淮北,意圖挽回齊地落入漢軍之手的劣勢。但是,應該說項羽這一次又判斷失誤了,或者說,他太看重劉邦了,所以導致他的一切佈局都是以斬殺劉邦為目的,所以,其結果就是劉邦捨身飼虎般用自己把項羽這位西楚政權中最為善戰的統帥牢牢鎖在成皋,然後放任其麾下大將對楚軍其他部隊進行瘋狂進攻。如上述記載中的淮北之戰,便是以漢軍最為精銳的灌嬰所屬騎兵主力為主要力量對楚軍進行的閃電戰。

以上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灌嬰所部一路狂飆突進,直打的楚軍根本就是毫無招架之力,而隨著首都彭城的再度淪陷,以及西楚大片疆土的完全喪失,無疑,楚漢之爭從此刻開始便已經是分出勝負了。

事實上在這之後不久,自知已無勝算的項羽只得與劉邦簽訂鴻溝之約,意圖緩解漢軍的攻勢,熟料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很快發動了對楚的最後決戰,由此不久後,隨著項羽命殞烏江,西楚政權也就隨之覆滅。

當然,以上還只是對這場戰爭的宏觀描述,可事實上,再回到項聲本人身上,大家不覺得楚軍敗得有點太快了嗎?當年那支敢於和秦軍最為精銳的龐大軍團作戰的楚軍為何會淪落到這般境界,居然就被灌嬰打的這麼慘,為什麼?

還是如筆者之前說的那句話,軍事只是政治的延伸,一切的一切還是要回到漢三年西楚政權內部所爆發的那次項範之爭上。

或許是有意,或許是無意,隨著范增在西楚政權的失勢,其在最後便對西楚政權發下了那個無比可怕的詛咒:

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史記·項羽本紀》

事實上,當時范增和項羽發生矛盾之時的西楚政權還處於強盛階段,不客氣的說,如果當時二人能夠聯手攻破滎陽殺了劉邦,那麼就根本不會再有之後的事,可結果呢?而再回想范增當時的說的這句話,真的就只是一時氣話嗎?

為何筆者一直要假設范增背後極其麾下都是有著一個很大的利益集團?就是因為范增這個人在西楚政權的地位太關鍵了,而且很顯然,范增的地位關鍵不僅僅是因為其善於謀劃的能力,更多的還是其本身的勢力。譬如從范增死後,如之前項羽還曾用過一些外姓將領獨立領軍,諸如蕭公角等人,但是在之後項羽能夠啟用的,包括齊地之戰時明確的楚軍大將項它,以及之後歷次戰爭中出現的項聲,這難道就都是偶然嗎?

為何項羽不敢再任用異姓將領為大將了?真的是無人可用了嗎?

除了在成皋之戰中將大司馬曹咎放在這裡外,其他時候則更多的還是倚重他那些項氏一族的將領,如此,為什麼?

龍且作為從當年項梁時期過來的老將,其人能力如何項羽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其在對齊之戰中,依然還是要堅持用自己信任的卻並無任何實際軍事能力的項它為大將,而龍且卻只是裨將,所以,真的就是項羽傻嗎?

而當年范增的死到底對西楚政權影響了多少?到目前而言,筆者還無法對此做出準確判斷,筆者只能說,或許是遠超我們的想象。

那麼,項聲呢?關於他的最後,很遺憾,自此之後,西楚政權宗室中可能是除了項羽之外最有能力的將領,也就此徹底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