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彪:把滄州大街小巷裝在心裡

吳英彪:把滄州大街小巷裝在心裡

《滄州驕子》叢書徵稿選登之九十五

吳英彪:把滄州大街小巷裝在心裡

吳英彪:把滄州大街小巷裝在心裡

杜 麗

檔案:1983年畢業於河北工學院(今河北工業大學)道路橋樑專業,被分配到市政工程處任技術員。1988年任市政工程公司工程處處長。1999年任市政工程公司經理。2008年去美國做交流訪問學者,回國後成立企業研發中心。2014年市政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擔任董事長。2018年率領市政員工迎接新挑戰,中標承建公司歷史上最大的工程項目——滄州市永濟路提升改造工程。

吳英彪:把滄州大街小巷裝在心裡

改革開放讓他有了上大學的機會

記者:您是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企業家,改革開放對您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吳英彪:沒有改革開放,我不可能上大學。可以說改革開放改變了我的命運。

我的家庭成分高,推薦上大學的時代,我這樣家庭出身的人是沒有機會的。改革開放恢復高考,我才有了考大學的機會,有了考大學的機會,才有了後來個人的成長。我15歲那年正上高二,就參加了高考,被河北工學院(今河北工業大學)道路橋樑專業錄取,成了一名大學生。

那時學校吃的比家裡還好,上了大學又長高了好幾釐米呢!1983年大學畢業,分配到當年的市政工程處任技術員。從那時起,我的人生就與市政緊密聯繫在一起了。

吳英彪:把滄州大街小巷裝在心裡

改革開放打開我們接觸世界的大門

記者:您從技術員一步步成長為企業的當家人,見證著企業的發展壯大,您認為改革開放對企業的發展有著怎樣的影響?

吳英彪:我參加工作35年了,這35年是與改革開放同步的35年。改革開放帶給企業的變化,我的感受特別強烈:一是企業發展的條件好了;二是有了接觸世界的機會;三是建設理念更加環保。

記者:先說說企業發展的條件是如何變好的?

吳英彪:這是有目共睹的。我剛上班那會兒,道路施工基本上就是靠工人肩扛手抬,鋪瀝青路面那是真的架上大鍋熬,明火烤啊!估計半個城市都煙熏火燎的。記得有一次我從工地回來,滿身滿臉都是灰和土,孩子瞅了我好半天,愣是沒認出來。

後來就有了簡單機械,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俗稱“糖炒栗子”的攪拌機。現在的設備大多是進口的,更新換代非常快,基本上都是計算機操控,自動化程度非常高。

記者:那機會和理念呢?

吳英彪:改革開放打開了國門,我們有機會去接觸更加先進的技術和理念,這也促進了我們的發展。

我的親身經歷就說明了這一點。2008年我作為訪問學者去美國交流學習半年。那時咱的技術和理念與人家的差距還是很大的。我跑工地,實地考查他們修路的技術。我一頭扎進實驗室,把能做的實驗都做了一遍,就是為了掌握一手的數據,驗證咱們的原材料性能等。在美國課沒聽幾次,實話實說聽不懂,也沒那麼多時間,但他們的實驗室和工地真是震撼到了我,回國時我帶回厚厚的一本報告。後來我們就成立了研發中心,致力於科技創新和新型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這些年,我們又有三批技術人員先後去國外交流學習,我們的“泡沫瀝青溫拌混合料技術”,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得到同行認可。

理念的改變就更多了。像“海綿城市”理念等,都是在開闊視野的過程中一點點認識和踐行的。

2003年風暴潮,滄州連續3天降雨200多毫米,整個滄州都被淹了。之後我們就是利用了“海綿城市”的理念,把雨水引入南湖、人民公園的東湖等,實施了“雨水資源化”工程。這一工程實施後,新華西路軍分區一帶就再也沒有被淹過。這個項目也獲得了“河北省人居環境獎”、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吳英彪:把滄州大街小巷裝在心裡

文化是企業發展的根和魂

記者:據我瞭解,企業是2014年改制的,改制後最明顯的變化有哪些?

吳英彪:2014年8月19日,滄州市市政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我們從一家事業單位改為股份制企業。改制後更加適應市場化競爭。以前是事業單位,過不去了有政府兜底,改制後徹底進入了市場,與市場接軌後靠自己的競爭力存活,決策更加靈活了,但競爭更加激烈,生存的壓力更大,承擔的責任也更大。

記者:改制真的那麼靈嗎?一個企業要想長足發展,您認為最根本的是什麼?

吳英彪:記得公司改制後第一次董事大會上,我就說了:改制是為了企業發展得更好,不是為了讓咱們發財,誰也別想著發財,要堅持服務民生,承擔社會責任,守信譽,不能見利忘義。我這其實是為企業發展定下基調。我認為,一個企業要想長足發展,文化才是最根本的,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發展的靈魂。要想有自己獨到的企業文化,就需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記者:怎麼講?

吳英彪:2000多年前,孟子就說過:“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做人不講道義,就和禽獸沒有什麼區別了。企業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文化做根基,不講信譽,見利忘義,也就沒什麼發展前途。

我們汲取老一輩市政人身上優良的傳統和做法,一代代地傳承下來。像吃苦耐勞,像艱苦奮鬥,像善於學習,像緊跟時代等,這些優良的傳統,形成了我們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

我們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和營養,形成了企業文化的核心。像每天的晨會,職工們輪流講自己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和感受。四書已經讀完了,再讀就是五經了。每年幾十場的國學講座,每兩週參加一次孔子大講堂,都讓職工們受益匪淺。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強的生命力,不斷地學習傳統文化的精華,使得企業獲得了良好精神面貌。

記者:做企業,義與利能兼得嗎?

吳英彪:就拿頂賬車來說吧。沒有企業願意要頂賬車,別人頂給我們,我們很不舒服,所以我們堅決不再向外頂。把義放在前面,肯定要吃虧,但守信重諾,企業的信譽好了,企業的發展自然也就有了根基和持久性。

記者:感覺滄州的大街小巷您都很熟悉,企業發展的長遠目標也裝在您的心裡。

吳英彪:不謙虛地說,滄州的大街小巷都裝在我的心裡,有的路我經歷過兩次修建。有一次坐出租車和司機打賭,怎麼走近,結果我贏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話,我也常用這句話激勵自己。修路和企業發展都一樣,需要兢兢業業上下求索。

最自豪的事:2011年,小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專業,圓了自己的無線電夢。最高興的事:看到滄州的道路越修越好,看到企業又添置了新的設備,看到滄州這座城市建設得越來越美麗……最感動的事:2004年春天,新華西路改造,工期短,施工環境複雜,壓力可想而知。市政人不分晝夜,連續奮戰,如期完成了任務。最艱難的事:2016年、2017年,我市雨汙分流工程開工後,既要保證交通、工期,還要考慮安全、環保等方方面面的情況,“壓力山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